2013年11月3日 星期日

老子應該怎樣讀:道德經解讀方式的比較與說明


老子應該怎樣讀:道德經解讀方式的比較與說明
今日學堂校長 張健柏
參考連結:http://www.laozi.net/html/laoziwenhua/2009-03-09/1236605695.html

一:老子譯解的現代權威版本

二:陳鼓應先生----西方學術思維方式對老子的研究代表

三:任繼愈先生 唯物辯證法的批判精神來研究老子的代表:

四:如何讀出真正的老子------少林教練可以當內家拳裁判嗎?

五:我讀老子的方法和思路

    一:老子譯解的現代權威版本

   歷代為老子做注解,譯解者甚多,可謂代有人出。特別是現在的國學熱,各種各樣的版本充斥坊間,據說總共有三千多個版本了。目前大陸流行的各種老子譯解的書籍,基本上是大同小異,現代白話翻譯的各種版本,均主要來源於兩個當代大學者:一是臺灣的陳鼓應先生,一是大陸的任繼愈先生;我稱他們是中國大學裡博士生導師的導師。任先生更是擔任過國家圖書館館長,我開玩笑說算是老子的職業繼承人,他們的譯解當然是當代的權威版本。這兩位前輩的著作,也是我二十年前讀哲學研究生時的必讀書,也是至今依然放在我的身邊的參考書,而且還包括他們在不同時期的版本。兩位先生是我讀老子的引路人,如果今天我在解讀老子的時候有一些新的體悟,離不開他們的啟蒙!而且我也非常肯定和尊重他們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上做出的貢獻。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完全同意他們的解讀,實際上我對老子的解讀方式,與二位元先生的差異極大,有不少地方有原則性的衝突。正因為如此,我覺得有必要把我對老子的解讀寫出來,讓大家有機會瞭解另外一種對老子的理解。當然,這並不是說我的解讀更高明一些,更接近老子的原意;實際上除非老子再來,否則可能誰也無法知道老子“到底怎麼說?”;

   我用另一種思維方式來理解老子,即使沒有成功,也會對後人解讀老子開闢一條新的出路,避免在舊的圍城裡面轉圈。兩位先生畫出來的城牆,我們已經在裡面打轉了幾十年,現在不妨出來透透氣,換一種方法讀[老子]!為了讓讀者更好地參閱各方的觀點,我在[老子解讀]中,也把二位先生的譯文一併附上,作為對照和參考。

二:陳鼓應先生----西方學術思維方式對老子的研究代表

   陳鼓應先生雖然是研究中國哲學特別是道家哲學的國際權威,不過他並非是中國傳統教育方式下培養出來的哲學家,而是西式教育和學習方式的背景;先期的研究方向是西方哲學,重點是尼采和存在主義,後來才轉到中國哲學,主要是老子莊子和道家哲學。毋庸諱言,這種背景使得陳先生的老子解讀方法,帶上了很多西方哲學和西方學術研究模式的痕跡,如常用“現象界”,“本體界”,“方法論”,“宇宙論”等西方哲學的概念和方法來研究老子;

   這種研究方式的好處是概念清楚,層次明白;所以成為現在學術研究的主流。目前研究中國哲學,學界基本上都是用這套方法,互相的爭論,批評也都是在同種思維方法模式上的,本質上區別不大。但是,建立在經驗主義和實證主義的思維原則上,發展了西方科技基礎的學術研究方式,是否適合研究中國傳統文化?是否適合研究與西方思維方式完全不同的[老子]?這種解讀方式是否正確?恐怕還是一個疑問!

   例如,對於老子“道”的含義,陳先生的解讀是:“道是老子哲學上的一個最高範疇,在老子書上它含有幾種意義:一,構成世界的實體。二,創造宇宙的動力。三,促使萬物運動的規律。四:作為人類行動的準則”。我們看到這裡的字眼和概念,全都是西方哲學的模式,分析方法更是西方式的思維模式。至於是不是老子的原意,恐怕未必。同樣用西方邏輯的思維方式,來判斷上面這個解讀“道”的結論的是非,則很容易發現陳先生的自相矛盾:如他解釋“道可道,非常道”為:“可以用言辭表達的道,就不是常道”,可是他自己明明是用言辭來解釋他認為不可言說的“道”,而且分為四個方面來表達,豈非說了白說!(我對“道可道,非常道”的理解與此不同,詳見正文)。

   其實仔細琢磨陳先生的這四條到底說的是什麼含義?如何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除了得到一堆概念以外,還是一頭霧水,搞不清楚其實質內容。比如說第一層含義“道是構成世界的實體”,要弄清楚這句話,就要去弄清楚“實體”是什麼,既然有“實體”當然還應有“虛體”,“虛體”中是不是就沒有“道”了?老子說的“無”又是虛體還是實體呢?“無”難道就不是道嗎?虛和實之間又是如何轉換的?關係如何?“世界”是指那一部分?是指我們可見可知的世界?還是包含不可見不可知的世界?道又是如何構成這些世界的?把陳先生的這句話去掉修飾語,可以發現他說的實質就是“道是----實體!”,難道實體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嗎?老子自己都承認無法說清楚的唯恍唯呼的“道”,怎麼在陳先生筆下就變成如此清晰的“實體”了?還準確道可以分為四個方面來下結論。這且不是說我們現代人(最起碼包括陳先生)的水準比老子要高,可以把老子怎麼也說不清楚的“道”說得那麼清楚。這些都是不能想的,越想越糊塗!不知陳先生如何解答我的這些疑問。

   不過要說這也不奇怪,這是西方式學者們的標準行文風格,文中會使用很多概念和名詞,把一件事好象研究得很徹底,說得很清楚;可是實際應用和理解起來卻經常不知所措。因為對這些概念本身,他們也沒有去思考和界定。其實老子早就知道這樣研究方式行不通,陳先生如果真的瞭解“名可名,非常名”,同時把老子的第二章的用意讀透了,就知道老子早就在反對孤立地用一堆“名”和“相”來解說和理解世界,認為會越走越遠。這果真可以,老子也不會對“道”用這種方式來做定義判斷了。因為第二章的重點,說簡單點就是闡明很多我們以為天經地義的概念名相,其實都是人自己主觀創設的,實際上並不存在;這些概念都必須在非常有限的範圍才有意義,因此提醒世人不要自以為是,不要被自己創設的概念所騙,越走越遠。

   即使是用老子自己的話來說評論陳先生,同樣可以發現陳先生此說存在的重大問題:老子自己都很明確地說:“道恒無名----道隱無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連老子自己都說不出來的“道”,陳先生居然可以把它分為四個方面加以細說,豈非是說陳先生比老子更懂得道了?要不就是西方哲學思維和研究的層次,要比老子高明太多,幾個名詞概念就把老子怎麼都說不清楚的問題說清楚了。如果同意這種見解,其實現代人的確不需要學老子了,看看這些現代人寫的文章,應該會收益更大。有很多學者,都以為古人笨一些,是蒙昧時代的原始思維,自己代表“先進的”思維,會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高地來評判老子。

   真的是這樣嗎?不說老祖宗,就是現代西方哲學,也發現了人類語言上的問題很大,不能對人類的語言詞句太依賴信任。如[語言分析學派]對於語言和概念的應用,就提出了需要經過仔細的分析並準確定義後才能應用,同樣的語言,可能代表完全不同的含義。最近十幾年流行的:“神經語言程式學”(NLP)更是對語言和思維,心理以及大腦的神經反應之間的關係作了大量研究,並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認同,對西方的學術研究產生重大的影響。而NLP設計的很多東西,與老子的思想有不少共通之處,特別是對於“語言”在人類思維中的作用地位明顯持不太信任和懷疑的態度。這些東西,正好證明老子的思維要比普通的西方的哲學思維領先的多,是非常“現代”的東西(NLP這些東西,國內的哲學界估計不會注意,因為它太沒有“理論體系”了,所以不瞭解也很正常。)

   用西方哲學的觀點來解老子,我個人的觀點是“用孫子的思維來理解爺爺的話語”,難免存在重大的誤讀而不自知。雖然也算是一種理解,但恐怕是挂一漏萬,不足為憑的。因此我對於陳先生解讀老子的譯文,以及他書中辛苦的“引述”也就是他自己的心得體悟,頗有些不以為然。但是我還是很佩服陳先生治學態度的嚴謹和勤奮,我認為陳先生[老子今譯今注]的最大價值,並不在於陳先生個人的見解有多高明,而是他收集整理了歷代各家對於老子的注疏,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也方便了很多後學。陳先生也說:這是他著述中費時最多的部分;的確是非常值得的。

西方的哲學發源於某些沒事幹的智者玄想世界的本原和奧秘。用有學問的語言來說這就是人類的“終極關懷”情結,所以他們的哲學作品,當然成為後人鍛煉思維和玩賞的對象;西方的學術研究,被稱為“象牙塔”的含義,就是其“不切實際”。西方哲學思想家,以“事功”為恥,熱心於研究沒有“實際價值”的“學術問題”,成為所謂的追求“形而上學”的熱情。連愛情這種比較“生物化”的人類本能,在西方哲學家那裡,都會昇華為“柏拉圖式的愛情理想”。所以,西方人對於“形而上”的“終極真理”的熱誠和理想,的確是中國人(包括中國古人)都無法理解的。用這樣的觀點來看,黑格爾說“中國沒有哲學”被沒有錯,而某些“愛國”哲學家,把老子拿出來說“是唯一具有西方形而上學精神的中國古代哲學家”,我認為老子還沒有“達到”這個水準。

   中國古代的哲人,大約生活層次還沒有西方高,所以沒有興趣來胡思亂想;即使沒有任何職位,人住在大山裡面(山人也),也往往忍不住很“俗氣”地要憂國憂民,普遍不願把智慧浪費在對宇宙奧秘的玄思上面;中國古人的學術思想,幾乎處處關乎國計民生,要經世致用的。所謂的“位卑未敢忘憂國”。所以中國的哲人們沒有“終極關懷”,只有“人文關懷”。連中國的文學家,也特別強調“詩言志”,而不僅僅是作為文字遊戲和抒情手段(中國其實也沒有文學家,如果我們有機會見到李白,封他做“文學家”,估計他要氣死,或者要告你誹謗罪;“文學家”“詩人”這樣的字眼,是西方的“專業分工”的結果,中國古人的一切學問,都是為人生,社會服務的,即使是最抽象如老子的哲學。說古人是專業“文學家”幾乎等於說他是個只會玩文字的書呆子,是無能力無智慧的象徵,當然是罵人;這個問題,就不多講了)。

   同樣,老子寫五千言,也不是想當“哲學家”,更不會去思考“形而上學”的“宇宙奧秘”,我們不需要“拔高”老子,沒准老子還認為我們不成氣,把他寫的東西拿來瞎編排!我們不難發現老子文字中處處流露得對於社會和人類的關注,以及他提出的各種解決方案,他的“事功”的理想。所以中國確乎沒有西方意義上形而上學的“哲學”,這也是西方哲學家早已有的結論;既然如此,我們還非要採用西方哲學的學術研究方法,用西方學者的概念和範疇,用西方思維方式來研讀[老子],是不是走錯了路?

   基於這種學術研究立場,我個人認為陳先生儘管學術態度一流,但是可能犯了方向錯誤。走錯了路,再用功,也到不了目的地。

   所以我研讀老子的方式非關學術,只管應用;是一種很“世俗”的,讓國內學術界很“瞧不起”的研究方式。我認為,如果老子的解讀,違背了生活和自然的常識就鐵定錯了;如果老子的解讀,能夠揭示生活和思維中我們常常忽略,但又是真實不虛的一面,能夠讓我們打開視野,更加理解人生和社會,方向就肯定是對的,至於理解的層次,限於我的個人水準,還難說能有多高的程度。但是,我走在我自認為是對的這條路上。

三:任繼愈先生 唯物辯證法的批判精神來研究老子的代表:

   如果說陳先生是臺灣(也是國際上有名的)老子研究權威的話,任繼愈先生就是大陸的老子譯讀權威了。我當年考中國哲學史科目的時候,對老子的解讀和評介如果與任先生不同,很可能是要判為不及格的。由此可見任先生在大陸學界的影響力。

   任先生譯讀老子的學術研究方法,根源上也是來自於西方,不同之處是陳先生屬於歐美學院派的,而任先生則是馬列唯物主義陣營,運用了很多前蘇聯學術研究的方法和思路,比較強調兩條路線(唯物唯心)的思想鬥爭和社會階級背景。這也是大陸學術的共同特色;因此任先生的時代感和政治原則要比陳先生強很多。兩位元先生幾十年來都對自己的作品做過多次修訂,但是修訂的原因則不相同:陳先生在帛書版出現後,就根據新的發現,逐章做過大的修訂,後來又根據帛書研究的成果,以及在後來又出現郭店楚簡本後,再次做過大的修訂;這反映出陳先生對於學術研究的嚴謹態度。

   而任先生[老子今譯]修訂的不同版本,主要是因應國內政治和學界風雲的變遷而作的更改。所以從內容上,看任先生[老子今譯](老子譯解)的不同版本,就可以看出當時的主流思潮所向。所以我說任先生的老子研究,時代感比較強,政治原則也強得多!那個時代的學者,當然要“一切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學術自然也不例外,就算是古人,也必須弄清楚其階級立場!

   另外,陳先生對老子語句的判解偏於謹慎,除了列出各家之言以作參考外,自己的結論也小心翼翼,不斷推敲;任先生的學術風格則大開大合,敢於批判,敢於下結論,對古人的東西也敢於否定!這估計是毛澤東時代批判精神的學術作風影響,當然也有恩格斯[反杜林論]的銳利風範。在毛時代,中國古老的文化和價值觀是不受尊重的,今人是肯定超過古人的,古人在很多方面都是有局限性的,因此要持否定和發展的態度來看待古人;要用毛澤東思想來武裝學者,批判性的理解和研究封建文化。此種觀念所及,因此大陸學者對古人評價,往往是站在人類最高的思維境界,站在先進文化的角度,來品評舊的,“腐朽”的文化;我發現很多學者“思想境界”都很高,很難以恭謙和學習的態度來看待老子等古人的思想;一張口就是洋洋灑灑的點評,就算是“表揚”和“欣賞”古人的時候,也很像“領導”在表揚下屬“做得還不錯”,這經常讓我這樣認為自己比古人差得多的“現代人”看來,簡直是難以接受。

   任先生對老子的評價方式上,我覺得也缺乏這種敬意,基本上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在每章的導讀點評中,不時會出現結論性和批判性的言辭。對於這些特點,讀者們從老子句解中所附的任的今譯中也可以看出來。為了“跟上時代”,我選用的是任的最新版本的今譯,比二十年前的“文革”版本,已經好太多啦;

四:如何讀出真正的老子------少林教練可以當內家拳裁判嗎?

  我們難道不需要站在現代學術思維的高度來研究老子嗎?我們要不要使用西方哲學研究的思維工具上來研究老子?站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上研究老子,會有什麼樣的結論?甚至於:站在儒家立場上看來的老子與道家,是不是真正的老子?我無權給出答案。

   但是我們可以設想一個場景:假如武當派的內家拳要來評職稱,讓參賽的運動員表演一段套路,裁判員來評論他們的水準;但是請來的裁判卻是專習少林派功夫的,恐怕會很看不順眼,批評會很嚴厲:你們的出拳軟綿綿的,一點力量也沒有。出手慢吞吞的,怎麼打得到人!打拳的時候像摸魚,這到底玩的什麼東西,這也叫武術嗎,統統都搞錯了!全部不及格,一個個給我重新學,到少林寺留學去!

我們其實不能說裁判錯了,因為站在少林派所理解的武道原則,拳的確不能練成這樣;內家與外家,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標準。但是我們也可以想像,這個裁判說得越多,大家會越笑話他不懂內家拳,張口就錯。同樣,我們研究老子,如果是以自己的是非觀來判斷老子的是非,用自己的思維體系來評判老子的思維體系,恐怕得認為自己的思維境界要比老子高明才行,結果一定誤讀了真正的老子。

   事實上,有資格去評判一種拳法的優劣,當一個稱職的裁判,需要在本門習煉多年,確有心得後才能去評判他人。至於對別派拳法的優劣和練習方法,如無真實的體悟,是不敢亂說的。可惜,我們的一些專家學者,只學了一些西方的初級“功夫”,就要來對老子莫測高深的“內家拳”指指點點,話說起來雖然頭頭是道,但細究起來難免漏洞百出。特別是他們依據的“功夫”本身就是有缺陷的話,所總結出來的“結論”自然大大地有問題了。

   因此,要真正深入瞭解老子的“內家拳”,根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唯一的辦法,只有承認老子具有極為高明的智慧,為我們所難及,因此老老實實地拜老子為師,相信他老人家的智慧,即使看起來很荒謬的話也一定有其道理;認真地去體悟,設法跟上老子的思路而不是批評他的原則,設法理解老子的獨特而不是評價他的另類。只有這樣,有一天才會突然瞭解到老子的真意,才有資格來告訴別人:老子說的到底是啥意思。

   傳統的學人,本門功夫已經真正練到家了,才有資格出師門遊學,參學其他各門各派的拳法,最終更瞭解自己拳法的優劣。如果本門拳法博大精深則很有可能一輩子都無法把奧秘徹底弄清,老子的深度,夠我們一輩子受益了。可惜,現在的學人急功近利,沒有耐心做這件工作。我想,老子其實早就知道這種結果:“知我者希,則我者貴”,希望我們都更多地來理解老子吧。

五:我讀老子的方法和思路

   我對老子的解讀方式與一般的專家學者不同:我雖在武漢大學教書,但我不是學者,更不是專家!雖然大學生們很抬舉我的課程,經常人滿為患。但是以校方正統派的觀點來看,恐怕並不認為我是真正的學者,倒是像個學術異端,而且我多年來一直拒絕成為一個標準的學者:二十多年前我讀研究生的時候,就強烈地有一種:“自古無用是書生”的悲情,覺得再這樣讀死書下去,這一生是沒有出路的。並非我不擅長讀書,考研成績我是當年專業的第一名,畢業時是全優生;我們那屆的文科碩士生中,我是唯一通過英語六級的;但是畢業時我發現自己除了讀書外百無一用,只能守著一個大學教書的飯碗,靠糊弄比我更年輕的後輩過日子。我無法接受這樣的人生,所以另走了一條“非學術”的人生之路。

  我本科是工學士,研究生讀哲學,“血統”本就不“純正”,又喜雜學,每年閱讀300本左右非小說類雜書,自己長期練習武當派內家拳,對於各門各派的學問都感興趣,學過馬克思,也寫過關於康得的論文,同時更喜歡中國文化,對於佛家,道家,儒家,統統都覺得不錯。雖然沒有任何宗教信仰,但也有時會一家人到廟裡住幾日,感受那裡的清靜。全家飲食起居,奉行簡單自然的素食主義,甚至會推薦過午不食的生活方式,並影響和帶動周圍很多親人朋友。

   在大學教書之餘,亦下海經商十餘年,還算順風順水;算起來在社會上“入世修行”了二十餘年,頗經歷些風風雨雨;讀大學本科的時候,就寫過一篇關於[老子]的長篇“學術論文”,在當時還引起同學們的“轟動”和驚訝;三十年來[老子]一書長伴身邊,一直用道家思想指導自己的做人做事,經營和學問,飲食,養生和健身。這種經歷,使得我對道家,對老子的理解,自不同於專門從事“學術研究”的專家學者們。因為對道家思想的研習,對[老子]一書的推崇,並非作為愛好玩賞,更不是飯碗和職業的需要,而僅僅是因為對古人無窮智慧的驚歎,以及在工作,經商,練武,在做事做人中遭遇種種困難時,試圖通過對[老子]等道家思想的研習,從中獲得營養,得到行動的指南和生活的智慧。

   我很坦率地承認,我讀老子的動機並不純正:既沒有形而上學的一本正經,也沒有象牙塔般的學術高尚,更沒有宗教般的狂熱迷信;但也沒有墮落到把老子和道家的東西像江湖術士一般的販賣牟利。我只是很世俗地把老子當作一本工具書,作為思維,生活和工作中的行為指南手冊。這就如同我把[黃帝內經]作為自己養生健身的指導手冊,把武當派古拳經作為自己練武的行為指南,把孫子兵法作為我經營的戰略指南一樣,[老子]在我這裡只是一部人生工具書罷了。而且,我同樣坦率地承認:近二十多年來我在工作中,事業上取得的一些成績,或者在別人眼裡面取得的所謂“成功”,其實都是拜老子等古人之賜,是他們的智慧,引導我少走了很多彎路,做出了一些小小的成績。

   即令如此,我仍然不會把老子神聖化,供起來拜。而且,我也很懷疑:老子的本意,恐怕也並不希望世人對他的形象加上很多尊稱,威嚴地擺在道觀裡供人膜拜,同樣也不會希望把他在學術的殿堂裡樹立起“玄而又玄,高了還高”的道學崇拜。我猜他更喜歡走向人間,走向生活!他更像鄰家的老人,在後生們犯迷糊的時候,會友好地點醒你,讓你活得更真實一些!即使你犯了錯誤,他也不會指責你,只會善意而無奈地搖搖頭!

   用這種方法讀老子,我自感獲益良多,也認為這種研究的方式,更適合“非學術”的大眾人等,我們沒有必要在學術權威面前戰戰兢兢,和自愧不如,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對於[老子]的解讀,都能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老子來指導自己的人生。我這裡把自己的理解心得拋出來,就是一種引玉的動機:老子其實可以這樣讀!老子原來很簡單!這正是老子說的:“吾道甚易知,甚易行”:道根本就沒有那麼神秘,老子也很簡單,很容易學,也容易做:只要你願意相信他老人家就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