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老子《道德經》的管理智慧
昨天對孟憲實教授講的貞觀之治發了一通感言!引用了一些老子的話,今天又忍不住想來說說老子了,我很早就了寫關於《道德經》的文章,是我對《道德經》的哲學認識!而我也一直認為道德經是我們中華傳統哲學的原典之一,他和孔子的智慧都和周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也可以說,老子的《道德經》裡無處不體現著易經的智慧!象傳統智慧再發現一書的作者王樹人和喻柏林教授在書裡就提到“如老子所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第四十六章)。老子這一重要思想可以看作是《周易》上述象數本原思想的概括和昇華,兩者可以相互說明乃是顯而易見的。”這句話裡的上述象數就是易經裡的太極,二(陰爻,陽爻)和三(“八卦”的三爻)。兩位元教授的認識,對於我也是有很大啟發,因此我在以前寫的文章裡我提出,道儒一家,儒家和道家在形而上方面和道家是一樣的!都是在易經的層面提出形而上的學問!
老子在《道德經》裡有形而上的哲學智慧,也有對形而下器的部分,尤其對統治者教育,在這部流傳了2500多年的我們的文化經典中無處不在!可以看出,老先生語重心長啊!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有人批判老子的“小國寡民”的思想,可最近我在看一本由眾多專家給省部級幹部講傳統文化的書裡看到,有專家提出老子的“小國寡民”思想是對應天下的,他的小國,是指的邦國,也就是我們今天的省,而並不是我們今天理解的國的意思!其實我覺得我們今天對於我們的文化還有很多的再認識,包括我們上歷史課的時候學到的封建社會,其實我覺得我們國家的封建社會和歐洲歷史上的封建社會是有著本質區別的,馬克思在其著作裡也有提出!他沒有把中國的社會稱作封建社會,而是以一專有名詞概括,我記得好象是“亞細亞生產模式”!我們在上學時學到的人類社會的發展模式是以前蘇聯提出的人類社會發展模式為模本的,這是和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是分不開的,我記得,我們國家的學人對這也是有不同看法的,但是因為那時主要是學蘇聯,所以這種看法也被壓制下去了!現在好象,又有人再提出這樣看法了,我覺得這應該深入下去,因為這對弄清我們國家社會的發展模式是非常有好處的,我在翻家裡老書的時候,找到一篇古文《封建論》好象是韓愈寫的,我有點記不清了,現在有些人在提出中國社會的發展模式的時候,就拿它做藍本,我簡單的看了一下,我覺得,確實我們應該好好看了,這樣才能對我們國家社會的發展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他對於當時統治者的教育對於我們今天來說,還是有很大教育意義的!象他提出的治大國若烹小鮮,你就可以看出這裡蘊涵的巨大現實意義!我記得,海爾的董事長以前出一本書,是關於細節的,我想也是有老子對他的影響吧!還有他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對於我們今天來說,更是有著很深的教育意義!因為他這是教育我們要按照規律來做事情,因為你只有按照規律來做事,事情才能做好!我們今天出現的教訓,正是違背了老子的教育,這是我們今天要深思的!還有,老子在書裡提出的聖人,被王書人和喻柏林教授理解成統治者,我覺得也是很對的!象《道德經》裡“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自明,不為自成。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等句裡的聖人按照傳統智慧再發現一書裡提出,就是老子心中理想的統治者的形象,而這些話就是老子對於統治者的呼籲和告誡!是啊,這不光是老子對於當時統治者的教育,對於我們今天來說,他的智慧也還是閃爍著無比的智慧光芒的!還有我們國家歷代統治者有著一個不外傳的統治之道,就是內用黃老,外用儒術!這被南懷瑾老先生理解成掛著羊頭賣狗肉,可就是這樣的儒道合一,也造就了我們國家歷史上的幾個盛世!這也是需要我們學習的!象我在說貞觀之治的時候,用了老子的說法,其實你看李世民對老子的尊重程度,你就可以看出老子對於李世民的影響了,不光是他想攀個什麼可以讓他顯擺的祖宗,他可是真學老子的學問啊!這一點,朱元璋學的就沒有李世民好!
還有,我們歷來的商業也是和老子的智慧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的!你看電視劇《喬家大院》裡老說一句話,就是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其實就是老子的智慧對於他們的影響!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象幫助越王打天下的範蠡也是運用老子智慧的典範,他的兄弟文種就是不聽他的勸告,而被勾踐宰了!而他呢,到處發財,也被後世上人列為祖師!還有那個以秦始皇為奇貨的大商人呂不違,雖然他的下場很慘,可是他對今天商人的影響也是很大的,你看看哪些貪官又有哪些不是這些商人當成奇貨的呢,最後兩個都不得好!我們再看看呂不違編的書《呂氏春秋》你也可以看到老子智慧的閃光點!雖然呂不違的人對於我們今天的影響不是很好,可他編的書,對於我們今天文化的影響還是蠻大的!話又說回來了,也不是他寫的,是他花錢找人寫的!還有再接著範蠡再說一句,越王勾踐的復仇之戰,還是孔子的學生子貢在這裡還有一分呢!其實讓我們看看呂不違的下場,你就知道他沒有接受老子對他的教導!對於我們今天來說,我們就要接受呂不違的教訓,多看看老子對於我們的教導,我想對大家會有幫助的!
我們應該學習老子留給我們的智慧,我想這對我們的人生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
老子的“無為而治”管理思想
道家管理思想的最高境界是“無為而治”。這裡的“治”是目的,是對社會組織的有條不紊的成功的管理,“無為”則手段和途徑,即要通過“無為”的途徑去達到“治”的目的。有人對老子的這句話覺得奇怪,覺得不理解,既然要達到“治”的目的,那就應該去努力,去有所作為才對,則麼反叫人“無為”呢?無所作為怎麼能達到管理的效果呢?這實際上是對老子所說的“無為”兩字的含義沒有搞清楚。其實老子的許多術語,都有他特定的含義。過去西方漢學家翻譯《老子》一書,也沒有搞懂“無為”的真正含義,而只是按照字面上的意思,把他譯成(無所作為),或者(不活動)。當代英國科學家兼漢學家李約瑟博士(Dr. Joseph Needham)在仔細研究了老子的思想以後,才發現以往的西方漢學家對“無為”的翻譯都譯錯了。他認為老子“無為”的真正含義,是不做違反自然的行為,即不要違反事物的自然本性,不強使事物完成它們不適合的功能。李約瑟的這個理解,應該說是比較接近老子的本意的。道家“無為而治”的“無為”二字,絕不是無所作為,絕不是放棄管理,而是要求遵循事物的自然規律,不做違反事物自然本性的傻事,不要妄動,不要強求,不要去揠苗助長,畫蛇添足,胡作非為,弄巧成拙。在道家看來,最完美的管理境界,應該象天地生成萬物一樣自然。天地陰陽,四時代謝,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發生的,沒有一點人力強加的因素,而草木、禽獸、人類以至萬物都在這自然而然的環境中生成發展,各得其所。天地並沒有刻意地去追求什麼,但萬物卻都在天地中茁壯成長,這就是最好的效果,就是最佳的境界。社會的管理也應該是這樣,管理者所做的一切都順乎自然,順乎規律,被管理者在其中各得其所,努力盡各人的本份,這一切都是那麼的和諧和自然,被管理者絲毫不感到有管理的壓力,甚至感覺不到管理過程的存在,感覺不到管理者的存在,這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而這樣一種管理的最高境界,便是道家所說的“無為而治”。
根據老子的理解,管理者大致可分為四等:“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這是說,最好的管理者,人民根本沒有感覺到他的存在;次一等的,人們親近他讚美他;再次一等的,人們畏懼他;最糟糕的,人們輕侮他,瞧不起他。道家所推崇的,正是那種既能使天下大治,又能使老百姓感覺不到他的存在的管理者,也就是那些能推行“無為而治”的管理者。在道家眼裡,上古時期的怪人——堯帝,就是一個能推行“無為而治”,能做到“太上不知有之”的優秀典範。在他的治理下,既能讓萬民生活如意,又能讓大家不感到統治壓力的存在,甚至在取得天下大治的效果之後,大家還不知道成效究竟如何,這就叫“無為而無不為”,就叫“為無為”和“無不治”,這便是“無為而治”的真正內涵。
“無為而治”既然是一種理想的管理境界,那麼,怎樣才能達到這樣一種理想境界呢?也就是說,“無為”究竟有哪些具體要求和具體原則呢?對於這個問題,老子又提出以下兩個原則:
一、老子看來,要達到“無為而治”的境界,最基本的一條,就是要遵照“道”的本性去做,要做到遵循規律,順應自然。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就是說,人的行動要效法地(因為大地是人類的生活環境),地要效法天(因為大地又只是宇宙的一個組成部分),天要效法道(因為道既是宇宙的本體和起源,又是宇宙發展的規律),而道要效法自然,以自然為法則。這裡的“自然”,不是指我們現在所說的自然界(我們現在所說的自然界相當於古人所說的“天”或“天地”),而是指自然而然,自己如此,即事物本聲按照它自己的規律自然而然地發生和發展,不需要任何外在力量的強制和干擾。我們知道,規律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類只能遵循規律,利用規律來為人類服務,而不能改變規律,製造規律。老子所說的“無為”,就是要求法“道”而行,即遵循規律去辦事,不要強求,不要妄動,不要去做那些違背“道”違背規律的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老子又把“道”的特性歸結為兩條:一條是對立統一,相反相成;再一條是柔弱勝剛強,用他自己的話來講,就叫做“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他認為無論是天道也好,人道也好,都逃脫不了這樣的一條規律,所以在管理原則上,也特別強調這種相反相成,守弱居下的思想,強調要從對立的雙方去把握管理的精髓,要努力創造條件去促使事物向有利的方向轉化。
比如老子有一個著名的思想,叫“欲取先予”,這裡的取是取得,“予”是給予,“取”和“予”是管理中的一對基本矛盾,作為一名管理者,他當然要想有所取得,但是,為了有所取得,他又必須首先對老百姓有所給予,必須給老百姓一個安定的、寬和的環境,有吃、穿、住等基本的生活條件,必須滿足老百姓的基本的物質和精神的需求,如此,老百姓才會支持你,擁護你,心甘情願的把地租和賦稅交給你,並且在一旦需要的時候,為你去打仗、拼命。要想有所取,必須先給予,不想先給予,必然無所取。這就叫“欲取先予”,就是管理的辯證法,就是“道”,就是自然的規律。
“無為而治”就是要遵循著這樣的規律取做,而不能違背它。如果你違背了它,一味強求妄動,一點都不給老百姓好處,卻強迫他們為你交租、納稅,為你打仗、賣命,其結果必然是適得其反,你必然得不到老百姓得支持和擁護,甚至說不定哪一天老百姓就倒戈了,揭竿而起,把你趕下臺去。
再如老子還有一個思想叫“居上謙下”這裡的上是指管理者,“下”指被管理者,“上”和“下”也是管理中的一對基本的矛盾。老子認為,管理者和統治者雖然是在上者,居於上級的領導地位,但是必須謙虛地、謙和地對待下屬,對待你的被管理者,絕不可高高在上,自大自傲。這是因為“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你之所以能在上,正式由於有那麼多在下者的遠古,因此在下者、低賤者正是在上者、高貴者的基礎和根本。老子常用百川歸海來比喻這個道理,江海之所以能成為許多河流的總匯,就是因為它擅於處在低下的地位。統治者、管理者只有虛懷若谷、禮賢下士,下屬才會覺得他的人格受到了尊重,覺得你可親可近,才肯心甘情願的努力為你工作。所以老子說:“善用人者為下之”,善於用人的管理者常常自覺地把自己放到低下的地位,放到與下屬平等的地位。為了用人,必須下人;只有自覺地下人,才能更好的用人。這也是符合人的自然本性的“道”,也是“無為而治”所必須遵循的一個原則。
二、道家“無為而治”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精簡政令,清靜少事,以不擾動百姓、與民休息為原則。老子有一句名言,叫“治大國如烹小鮮”。“小鮮”即是小魚。我們知道,烹煮小魚的時候,絕對不能多炒多翻,不然的話,小魚就會煮爛的不成樣子了。在老子看來,管理大國也要象烹煮小魚一樣,絕對不能政令繁多,無事生事。不然的話,今天一個政令,明天一個政令,一個政令還沒有貫徹到底,下一個修改的政令又出臺了。朝令夕改,名目繁多,就會使老百姓無所措手足,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就好象把老百姓放在鍋子上炒,炒來炒去,炒的國家不能安定,人民不能正常的生活。而且政令一多,時間一長,老百姓就不把你那些政令當一回事放在眼裡了,那麼再多的政令也只是一紙空文而已。道家認為,真正高級的管理水準,應該是“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即政令非常簡約而且非常易操作,政事不多舉行然而效果卻很理想,這樣才能夠達到“無為而治”的境界。
以上是道家“無為而治”管理思想的主要內容和基本原則。從現代管理學的角度看,這些思想和原則仍有其值得借鑒的積極意義。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家所宣導的遵循規律、順應自然的原則,實際上應該是人類各項活動(包括管理在內)的永恆原則,現代管理也不能例外。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集團,一個企業,想要取得一定的發展和成效,就必須老老實實的遵循著規律,順應著自然去做,決不能強求妄動,違反規律,不合自然。對一個企業來說,遵循規律,順應自然,應該是第一位重要的。企業的發展不僅要遵循社會的經濟規律,如價值規律,如產品的投入產出規律,勞動力的配置和使用規律等等,如此才能取得企業預期的經濟效果。如果不管市場,隨意生產,強求妄動,一味蠻幹,不看時機,違反規律,其結果必然是決策失誤,經營虧損,員工離心,內外交困,受到客觀經濟規律的嚴厲懲罰。
除了以上這個基本原則外,道家管理思想的一些具體做法,如“欲取先予外,道家管理思想的一些具體做法,如“欲取先予”“居上謙下”等等,對於現代管理也有一定的啟發意義。例如,企業要關心員工的生活,滿足員工的物質利益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切實貫徹按勞分配的原則,使員工的經濟收益與做出的貢獻成比例的提高,企業的效益和利潤也就能成倍的增長。這實際上就是“欲取先予”原則所帶來的理想效果。再如“居上謙下”,現在已經成為國內外許多企業的普遍做法了,現在管理界對於老闆和工人的關係,有這樣一種描述:三十年代工人進廠,老闆是板著臉訓斥;五十年代工人進廠,老闆是坐再在旁邊看著;七十年代工人進廠,老闆站起來迎接。這就很形象地說明,“居上謙下”的原則已經成為管理者如何對待被管理者的一種普遍的做法和發展趨勢了。至於老子的名言:“治大國如烹小鮮”,現在也已經在西方政治界和管理界人士中廣為流傳了。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管理哲學思想,目前正在世界範圍內日益受到哲學界和管理學界的重視。道家管理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正和儒家思想及其它學派的思想一起,成為當代管理學理論發展的重要源泉之一。
道德經與現代企業管理(之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自然之規律也,它是可以被描述出來的,但它不是我們普通常理解的那種可見的東西,因為這種規律是無形無象、無所不在的,它內在于物質本性。名,可稱呼之名也,我們可以定義,但它不是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名可以概括的,因為物體表面上是穩定存在的,實際上卻是不斷與周圍空間中的物質進行著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它本身是在不斷變化中存在的。
自然界是統一的,這種統一集中體現在物質的統一,即自然界的一切存在本質上都是有同一種基礎物質組成的,顯然這種物質我們無法給它起一個名字,天地萬物正是由這種東西叫不出名字的基礎物質組織起來的,故無名天地之始。自然界是層次存在的,基礎物質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我們所能認識的都是基礎物質有序的暫態結構,由於這些結構是相對穩定存在的,我們可以給它定義一些名字,以供我們認識自然更為複雜的事物,故有名萬物之母。 所以如果一個人能夠無欲無妄,將自己與大自然溶為一體,你就能認識到自然最深層的奧妙,即自然內在的統一性和人與外在世界變化之間的一一對應。如果一個人經常以自我為中心,那麼他所能觀察到的只是自然的表像――自然複雜多變,似乎毫無規律。
其實,自然內在是統一的,不管是有名的物體還是無名的物體,只要存在於世界之中,那麼它們都是由同樣一種東西組成的,雖然它們的名字和表面性質並不一樣,但它們內在的本性都是相同的,它們也都是由相同的一個非常玄妙的基本原理形成的。
由於這種原理不是什麼具體的東西,而是一個內在于物質本性的原理,它只能通過哲學的思辯來認識,而人與人是不同的,因此對它的認識可以說大相徑庭,真可謂太玄妙了,不它這個原理卻是認識萬事萬物的根本。這就正如一些著名的哲學所說的那樣:你只要認識了自己,也就認識了自然。管理啟示: 自然界的原理是相通的,企業管理也和養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原理是一樣的,它極為樸素和簡單。原理雖然簡單,但認識起來卻極其地難。因為這個原理根本不是什麼具體的東西,而是深藏在各種關係之中的一個原理。所以,老子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識就是說,我們觀察到的都不是自然最深層的原理,我們所有的稱謂都不能涵蓋這個原理,這個原理無形無象、無所不在,存在于組成自然社會的每一個系統之中,是自然社會的大道。 許多著名的哲學家都說過:“你只要認識了自己,也就認識了自然。”理由是簡單的,這個大道不可能通過觀察的方法得到,唯一的途徑就是哲學的思辨,即通過認識內在自我存在與發展的原理來獲得萬事萬物存在與發展的原理,當然這個原理也是企業存在與發展的原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每一個優秀的企業管理者都是一個哲學家,如松下幸之助、李嘉誠等,他們並沒有學習過系統的企業管理知識,但管理水準卻是眾多學者不能比的。原因是什麼?他們從自身奮鬥地過程中深刻地領悟了自我存在與發展的原理,進而認識了人的本性和企業存在與發展的原理。這不是從已有的書本可以學到的,只能通過生活的體驗和深刻的內省才能夠獲得。
人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它是一個與外在自然社會相對立的事物,反抗、擴張,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是它的本性,正是這種強烈的願望,使它很難認識到人與自然社會之間本質的統一性。故老子言: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意思就是說,如果你處處以自我為中心,你只能觀察到自然社會的表像,如果你能夠約束自己的欲望,讓意識自然地順應外在世界的變化,你就會發現,外在世界的力量是宏大的,不可抗拒的,個體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人的變化與自然的變化是一一對應的,人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在與外在世界變化的對立中尋求統一的一個過程。 nbsp; 企業即人,企業存在與發展的原理和人一樣,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是它產生的前提,反抗這種變化使人和生產要素組合起來成為一個有秩序的整體,但外在社會的力量是巨大的,企業的存在與發展都是以企業不斷與變化的社會需求相順應為基礎的。
道德經與現代企業管理(之二)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釋】
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為有醜的相對而言。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為有惡的東西相對而言。
有無相生並不是無中生有或物質消失。我們通常稱可觀察的東西為有,它是物質的一種有組織結構,而不可觀察的東西為沒有,它是物質的一種混沌狀態,其實它們都是客觀存在的。不可觀察的東西可以組織起來形成暫態的有序結構,它可以觀察,因此,無可以產生有,即物質從無序狀態向有序狀態轉化;同樣,有序的東西也可以離散開來進入混沌而不可觀察,即有產生無。自然界的東西都是在不斷變化中存在的,表面上看起來很難的事隨著環境的變化可以變成較容易的事,同樣較易的事也可以隨著環境的變化轉化為較難的事。長中淤短,短中淤長,長和短互相包容,高中淤下,下中淤高,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聲互助諧和,前和後互助跟從。
因此,有思想的人順應自然變化的規律來處理事務而不強求,通過讓人認識自然變化的規律來教導別人,而不是用嘴;注意:無為並非不為,而是更好地有為,關鍵在於你能否順應自然變化的規律,如果能夠順應,你就能夠事半功倍,如果不能順應,你只能事倍功半。萬物的成長是一個自然的過程,而不是人為的結果;萬物的產生不是依賴已有的環境,而是依賴一個新環境,萬物的發展不是依賴內在的強弱,而是依賴外在自然的變化;萬物的強大並不是永恆不變的,它依賴於它自身不斷與環境變化的適應。正是因為這種不斷與環境變化的適應,所以它才能相對穩定存在。
管理啟示:
對每一個企業而言,世界都可以分為兩部分,內在企業和外在世界,兩者首先是對立的,局部一些人在與社會需求變化的對立中組織起來成為一個整體;可是外在社會的力量是巨大的、不可抗拒的,內在企業的力量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因此,企業的產生、發展、壯大、衰退、滅亡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在與外在世界變化的對立中尋求統一的過程。企業順應了社會需求的變化,就會依賴環境的力量產生、發展、壯大;企業如果與社會需求的變化格格不入,就會在環境的抑制下衰退、滅亡。
每一個管理者都是希望企業能夠不斷發展壯大,拒絕企業的衰退滅亡。但問題是,企業從它產生的一開始就處處體現著管理者個人的意志,企業的產生與發展就源於管理者的個人意志順應著社會需求的變化。不過,個人意志是相對穩定的,社會需求卻是在不斷變化之中,當個人意志與社會需求變化之間的矛盾激化的時候,企業的衰退滅亡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高明的管理者從來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而是處處體現企業整體發展的意志,當然這也是組成企業的每一個人所要求的。目標統一了,管理者就不必強求員工按照自己的個人意志去行事,畢竟員工是企業各基礎部分運作的實施者,他比管理者更明白局部怎樣運作企業才會更好地發展。只要有利於企業發展,管理者何必去強求員工按照自己認為對的事、或自己認為對的話去行事呢?況且管理者並不一定精于局部的細作。
企業是一個不斷在與社會需求變化的對立中尋求統一的一個秩序整體,而企業管理就是一個不斷按照企業整體意志對員工優勝劣汰的過程,與企業整體意志相和拍者,就得到提撥重用,與企業整體意志相違背者,就遭到抑制或淘汰。正是在這員工不斷的優勝劣汰之中,形成了企業內部的一種普遍聯繫方式,它是整體意志的一種體現,高明的管理者就善於利用文化這種無形的方式進行管理,即老子所言的“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讓員工在競爭中自覺地與企業整體意志相統一,而不是利用管理者個人力量去強制員工。
萬物的成長是一個自然的過程,而不是人為。同樣,企業的發展與壯大不是人為機械的組織就可以成功的,它也是一個非常自然的過程。它首先通過認識外在社會需求的變化形成企業整體的意志,然後按照這個意志對員工優勝劣汰。當越來越多的員工在競爭中自覺地與企業整體意志相順應並成長起來的時候,企業就會穩定地發展壯大。
道德經與現代企業管理(之三)
《老子》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管理啟示:
競爭是發展的前提,同時也是衰敗的原因。按照企業整體意志對員工優勝劣汰,就可以使企業有秩序的發展;按照管理者個人意志對員工優勝劣汰,企業就會僵硬,進而難以適應企業的發展。一個高明的管理者就是能夠按照企業意志對員工優勝劣汰的人,對企業發展貢獻大,掌控企業的資源就多,獲得的也多;對企業發展貢獻小,掌控企業的資源就少,獲得的也少。在企業內部建立一個公平的競爭規則,員工就會努力地按照企業意志努力地工作,而不是彼此之間去爭名奪利,爭名奪利源於企業內部的不公平;不按照管理者個人意志去獎勵員工,員工就不會採取欺騙的手段去獲得;不用額外的東西去誘惑員工,員工就不會脫離企業整體的步調去追逐。
所以,管理企業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員工之間的競爭創造一種體現企業整體意志的大環境,這樣員工就會在競爭中不斷調整自己的方向與企業目標相一致(虛其心)。建立一個平等競爭的環境,讓每一個人的特長能夠在企業中找到最適合發揮的地方,人盡其才(實其腹)。不要用小恩小惠去誘惑員工,讓員工明白個人的成功與企業的成功是統一的,員工就不會以自己為中心(弱其志)。嚴格按照員工對企業的貢獻來進行分配,員工就會把全部精力放到工作中去(強其骨)。
有了一個能夠體現整體意志的文化環境,員工就會自覺地約束自己的個人欲望,不斷尋求與企業整體意志的統一,有一個公平合理的企業分配制度,員工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而不會去投機取巧。這有別於一般的管理者通過個人意志去管理的方法,而是一種利用企業整體力量來進行管理的高招,有了這種無為的方法,沒有治理不好的企業。
道德經與現代企業管理(之四)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解釋】大自然的規律只是一個內在于物質本性的原理,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如果遵循它來辦事,你就會順其自然內在的規律,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追求完滿。
大自然的規律是那樣的深邃複雜,難以認識,好象是萬物的主宰:它挫去萬物的鋒芒,從而解脫它們之間的紛爭;調和萬物的平衡,從而使它們處在同一個水平線上。大自然規律無形無象、無所不在,但似乎存在著。我不知道它到底從那裡來,只知道它出現在物質世界之先。
管理啟示:
真正的管理學規律,不是一些企業要素機械地堆砌,而是深藏在這些要素背後、卻支配著企業一切、更基礎的東西內在的原理。由於這種深層的東西不可觀察,使人往往感到它並不存在。其實正是這種無形無象、無所不在的東西決定著企業的命運。一個高明的管理者就是善於利用這種內在于物質本性的規律,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追求成功。
微觀決定宏觀,企業中由員工之間競爭而形成的一種潛在文化體現著企業整體的意志,它雖然深邃難測,難以認識,但它卻是企業中所有要素的主宰。它能夠使每一個人在競爭中去掉與企業整體意志不和諧的個性,使企業中眾多矛盾化於無形之中。它能夠使每一個人在競爭中自覺地與整體意志相和諧,從而成為企業的一部分。企業的發展就決定於與整體意志相和拍的人不斷競爭出來並發展壯大,企業的衰亡就決定於管理者個人意志淩駕在企業整體意志之上而且難以改變。
道德經與現代企業管理(之五)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解釋】
天地對任何事物都象用來祭祀的東西一樣,一點都不會仁慈,它只會按照大自然規律進行優勝劣汰,這樣才能保證大自然的有序運轉。同樣,聖人要管理好國家,必須不能仁慈,他只有按照大自然的內在規律去進行管理,才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
天地這個巨大的空間,不正像一個容器嗎?雖然有時看起來空無一物,但其中充滿著物質和能量,正是這樣的原因,才不斷有物質從這裡源源不斷的產生。
再多的語言也很難把其中的道理說清的,不如自覺地從內在自我去領悟。
管理啟示:
企業的落後往往是由人治造成的,管理者個人不能夠適應社會需求的變化從而把企業帶入毀滅。一個優秀的企業一定是一個法制健全的企業,不管這個人多高的職位,只要他影響了企業的發展,都必須按照企業的制度優勝劣汰,不能講人情,雖然人情可以短時間維繫企業局部的穩定,但它從長遠來看,它破壞了企業制度的絕對權威性,讓員工不再相信企業。因此,老子言: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管理從本質上而言,它並不是直接去“管”,而是一個按照企業整體意志對員工優勝劣汰的一個容器。與企業整體意志相順應的,就利用整體的力量不對稱地扶持,讓其在企業內部不斷產生並發展壯大;與企業整體意志相違背的,就利用整體的力量進行抑制,讓其在員工之間的競爭中衰退並滅亡。正是在這不斷的優勝劣汰之中,一種體現整體意志的文化環境出現了,它能夠自覺地將人才優選上來,而不是靠管理者去找,畢竟管理者也有走眼的時候。
管理者本質上是一個容器,一般是很難讓普通人理解的,人們形象中的管理者都處於金字塔的頂部,高高在上。其實,整體決定局部的道理大家都明白,怎麼能夠讓局部的管理者決定整體呢?要真切地理解這一點,光靠外在的認識是不行的,最重要的是不斷去內省自我,因為只有從這裡,你才能夠切身地認識到,人的大腦並不是人體真正的中心,它不過是一個按照整體意志對眾多資訊優勝劣汰的容器,真正能夠體現整體意志的是心臟的不對稱供血。企業即人,企業管理真正要做的就像人大腦一樣,按照整體意志對資訊優勝劣汰。
道德經與現代企業管理(之六)
《老子》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解釋】 穀,空間中的物質也,神,物質內在的精神也,兩者是永遠不會消失的,它們好象一個極其玄妙的母體。而這一母體的內在性質,正是天地萬物產生的源泉。它孕育著萬物生生不息,連綿不絕,它無形無象地存在著,作用無所窮盡。
管理啟示:
企業是由眾多要素組成的,但人們往往看到的只是其有形的部分,如人、財、物,而真正能夠使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財盡其值的無形要素卻看不到,這才是管理水準真正提高不了的癥結所在。
企業的核心要素是人,這是眾所周知的,但其它要素和人什麼關係,卻是一些管理者也不清楚的問題!其實,從系統理論來看,企業是一個資本的集合,人是這些資本的軸心,或者說企業中的其它要素都是以人為中心有序地排列著,人的能力強,它監控的企業資本量就多,人的能力弱,它監控的資本量就少,人與人是在競爭中存在的,這就體現在對企業資本量的控制上,因為控制的資本量高就意味著給企業增值潛力大,個人回報得也多。每一個人都希望能夠控制更多的企業資本,但競爭之中就逐漸形成一種平衡,這就是個人能力與他控制的企業資本量成正比。
如果一個人能力強,它控制的企業資本量少,那麼能力就得不到發揮,這就是人才的浪費;如果一個人能力弱,它卻控制著較多的企業資本,那麼企業資本的效率就發揮不出來,這就是資源的浪費。只有當企業能夠真正實現員工的個人能力與它控制的資本量成正比的時候,企業的各種資源才能夠發揮最大的效用。怎麼才能夠實現這種平衡呢?這就必須依賴企業中最關鍵的要素——文化。
企業整體的意志都是追求資本的增值,管理者通過員工之間的競爭使資本以人為中心在企業中有序流動並實現增值,能夠實現資本增值多的人管理者就給予其控制較多的企業資本量,實現資本增值較少的人管理者就減少其控制的企業資本量。在資本的不斷流動之中,一種體現整體意志的文化出現了,它能夠自覺地將人才從底部一層層地優選上來,並將庸才不斷地淘汰下去。由此可見,通過企業制度的完善,建立一個能夠體現整體意志的文化環境,才是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的根本。
道德經與現代企業管理(之七)
《老子》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解釋】
不管人存在與否,天地長久地存在。天地之所以能夠長久存在,原因在於它不是由自己的意願產生,而是源于自然,所以能夠長久存在。
因此聖人能夠順應外在大環境的變化而得到環境的支持從而使自己優先競爭出來,使自己與大自然為一體而保證自身與天地長久存在。不正是因為聖人不以自己為中心嗎?才能使自己在競爭中發展壯大起來。
【管理啟示】
一個系統之所以能夠穩定存在,是因為它不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事,而是處處體察外在環境的變化,不斷尋求與外在環境變化之間的統一,這樣系統才能夠依賴大環境的力量而長久存在。所以高明的管理者總是將自己視為企業的一部分,不斷尋求個人意志與企業整體意志之間的統一,這樣個人才能夠得到企業整體力量的支持不斷強大起來;同樣的道理,高明的管理者總是將個人利益放到企業整體利益之後,企業發展了,個人利益才能夠隨著企業的發展而發展。是管理者不自私嗎?不!是因為管理者明白,他個人利益的增長是建立在企業整體的發展之上,如果他處處強調個人的意志,忽視了企業整體的意志,處處強調個人的利益,忽視了企業整體的利益,員工就不會為企業努力工作,企業衰敗了,管理者的利益也不到保證。反之,如果管理者通過員工之間的公平競爭將企業整體意志施加到企業的每一個人身上,企業就會在員工步調一致的努力下發展壯大,企業發展了,功高至偉的當然是管理者。這就是無私而能成其私的原理。
道德經與現代企業管理(之八)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解釋】
道德高尚的人像水一樣。水善於施利於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安居於與眾人無爭的地方,所以它能夠最接近自然的方向。
道德高尚的人居住時善於選擇自然流動的方向,思考問題時善於象深淵一樣接納新東西,與人交往時善於真誠以待,說話時善於遵守信用、真實無欺,為政時善於利用自然之道進行管理,辦事時善於發揮自己的能力,行動的時候善於把握時機。正因為聖人能夠像水一樣順應時勢,所以才沒有災難。
【管理啟示】
水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不斷追求水準,哪裡低,就流到哪裡,直到整體達到平衡。企業是一個不斷追求與社會需求變化相統一的整體,它只有內在整體平衡了,才能夠快速地適應社會需求的變化。因此,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制定一個體現企業整體意志的競爭規則,只要規則公平合理,整體意志就會通過員工之間的競爭象水一樣,哪裡不平衡就流到哪裡,使之平衡。它讓每一個人都各得其所,而不是去爭名奪利。通過這種普遍聯繫的方式,管理者就能夠把企業打造成一個快速適應社會需求變化的整體。能夠達到這一點,就接近管理之道了。
高明的管理者從來就把自己放到企業整體意志的保護之下,思考問題時總把企業利益放在首位,與員工交往時平等相待,與員工說話時要信用第一,不通過欺騙達到目的。管理員工時善於無為而治,工作時善於發揮自己的長處,做一件新事情時善於把握時機。正因為管理者明白只有企業發展了,個人利益才能夠最大化,所以,他才處處自律,約束自己的欲望,把企業利益放到第一位,企業發展了,個人才能夠隨著企業的發展而發展。
道德經與現代企業管理(之九)
《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解釋】
擁有而又富足,還不如收斂;揣藏利器,並不能保衛長久。金玉滿堂,沒有人能夠保得住,因富貴而產生驕傲,就會給自己帶來災害。成功了就急流勇退,這才合乎自然的道理。
【管理啟示】
沒有共同的利益就沒有共同的文化,企業文化的根本就是制度文化,只有它保證每個人的利益能夠和投入成等比,真正的企業文化才會形成。如果管理者擁有了權力還要追求不公平的利益,那麼企業文化就會形同虛設,企業文化要求管理者不斷收斂自己的欲望,使自己和員工一樣,遵循企業形成的各種制度。經常有管理者利用不公平的制度來實現自己超常的利益,但這種制度就會嚴重制約企業的發展,企業衰敗了,管理者的投入也很難實現保值增值。管理者往往是輝煌的,既有權力又有豐厚的利益,但這都不可能長久存在,因為當管理者不能適應企業發展需要的時候,就會有新的管理者取而代之。如果管理者利用制度的缺陷,滿足於擁有的權力和利益,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成功者就要做到正確認識自己,當自己不能夠適應企業發展的時候就急流勇退。這就是管理者的應該遵循的規則。
道德經與現代企業管理(之十)
《老子》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滌除玄鑒,能如疵乎? 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解釋】
使身體和靈魂結為一體,大概能夠做到不相分離了吧?專一精神以達到柔弱狀態,大概能夠像嬰兒一樣了吧?清除塵垢以保持心靈的清明,大概能夠不犯錯誤了吧?愛民治國,大概能夠不使用智慧了吧?在大自然的變化之中,大概能夠安居於柔雌的狀態吧?明白通達,大概能夠做到清靜無為了吧?
聖人幫助萬物繁殖、生長,生養了萬物卻不據為己有,幫助了萬物卻不佔有它們,成就了萬物卻不做它們的主宰,這可以算是這高尚的品德。
【管理啟示】
對企業而言,它的主體是人,它的靈魂是企業文化,兩者密不可分,人有了和企業統一的精神才能夠步調一致,更迅速地適應社會需求的變化,而這種精神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公平競爭施加到企業每一個人身上的。嬰兒為什麼具有較強的生命力,是因為它不受社會因素影響一心一意尋求與自然變化之間的統一,這不是用個人的主觀意志能夠做到的,人就是一個能夠深察自然社會本質的鏡子,只有時時約束自己的欲望,不斷從內反省自我,才能夠去除對人的偏見,使每一個人的長處得到發揮。這不是靠一些小聰明和自己的個人力量能夠做到的,只要通過員工之間的公平競爭使企業精神紮根到每一個人心中才行。企業的發展依賴於不斷有與企業精神相統一的人才在企業中湧現,管理者所做的只是營造一個按照整體意志優勝劣汰的環境,有了這個環境,人才產生的途徑就會通暢,企業的發展就會自然而成。
管理者努力做到人才不斷從企業中湧現並成長壯大,這本質上是為了企業的發展,更是為了自己,管理者個人的利益與企業整體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因此管理者從來不利用自己的權力去據為己有。企業發展了,管理者和所有員工一樣,都是企業發展道路上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因此管理者從來不佔有功勞。員工成長起來了,成為企業的有用之才,這不是靠管理者去“管”能夠做到的,而是依賴一個體現廣大員工利益的大環境,因此管理者從來不依仗自己的權力。能夠認識到這一點,並做到這一點,這才是管理者最高尚的品德。
道德經與現代企業管理(之十一)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解釋】
三十根輻條彙集于車轂而造車,有了其中的虛空,才發揮了車的作用;糅和陶土製作器皿,有了器皿內的虛空,才發揮了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虛空,才發揮了房屋的作用。所以,quot;有"之所以能給人以便利,是因為它營造的"無"發揮了作用。
【管理啟示】
何為無?無並非虛無,而是無形之物。在企業中,企業文化是無形的,能夠被我們看到的眾多企業要素是有形的,無形的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它是由人與人之間對其它要素的競爭產生的,因為控制的企業資本越多,就能夠對企業貢獻更大,自己的回報就更高。這裡的競爭不是無序的,而是管理者按照企業整體意志對人進行優勝劣汰,與企業整體意志相和拍的人就會得到企業整體力量的支持,進而被賦予更大的權力,掌控更多的企業資本;而與企業整體意志相違背的人就會受到整體力量的抑制,進而控制的資本量不斷減少直至離開企業。正是在這企業資本的不斷轉移之中,普遍聯繫的方式出現了,它體現了企業整體的意志,企業中的所有人都是在這種意志的指導下圍繞著企業目標秩序運轉。由此可見,企業文化是所有人統一步調的基礎,而眾多人才的產生則是依賴于企業文化環境的優選。人才不斷湧現,企業資本不斷增值,就是因為管理者按照企業整體的意志對人優選而形成的企業文化發揮了作用。
道德經與現代企業管理(之十二)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解釋】
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聲使人聽覺失靈;濃厚的雜味使人味覺受傷;縱情獵掠使人心思放蕩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為不軌。因此,聖人重于內省,遠離感官的享樂,這樣才能使身心康健。一定要取聖人之道而捨棄常人之道。
【管理啟示】
人的長生依賴於人的意志不斷與外在的自然變化相統一,只有忘卻自我,才能夠自然而然地與自然相統一。但人的本性就是反抗、擴張,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這使它處處以自我為中心,人的疾病就是內在機體與外在世界變化之間的矛盾激化造成的。因此老子教育人們要為腹不為目,即注重內在自我的反省,不要被花花世界所迷惑。
同樣,對企業而言,它的長生依賴於企業不斷與社會需求的變化相和諧,但是,企業整體意志是通過管理者對員工優選而體現在企業之中的,它往往首先體現的是管理者個人的意志,如果管理者不能自覺地尋求與企業整體意志的統一,而是自以為是,把個人意志淩駕在企業整體之上,企業就會變得僵硬,難以適應迅速變化的社會需求。因此,管理者應時時反省自己,努力做到與企業整體意志之間的統一,當自己不能夠適應社會需求變化的時候就激流勇退,只有這樣,企業才會興旺發達。
道德經與現代企業管理(之十三)
《老子》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辱之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為我有身。以及我無身,有何患!故貴身於天下,若可托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
【譯文】
得寵與受辱一樣,都是對身心安寧的驚擾;重視大患等同於對身家的珍重。為什麼得寵和受辱都要吃驚惶恐呢?因為在世人的心目中,一般都是寵為上等,辱為下等,得到它的時候為之驚喜難安,失去它的時候又為之驚慌恐懼。為什麼說重視大患等同於對身家的珍重呢?因為當你以自我為中心的時候,就會激化你與外在世界變化之間的矛盾,最終使你受到自然的懲罰。如果你能夠忘卻自我,不斷做到與外在世界變化的統一,有了大環境力量的支持,還能有什麼禍患可以干擾你呢?所以,像重視自己一樣重視天下的人,可以託付天下給他;像愛惜自己一樣愛惜天下的人,可以寄予天下給他。
【管理啟示】
管理是企業在與外在社會需求變化的對立中尋求統一的一個過程。它首先要求管理者能夠敏銳地判斷社會需求的變化,這樣才能夠及時調整企業的方向,並迅速與之相適應。如果管理者缺乏一個寵辱皆忘的心態,就很容易受到情緒的干擾,繼而影響管理者對社會需求變化規律的把握,最終導致決策失誤,這可是決定企業命運的大事。其次,它要求管理者能夠不斷迅速地將企業的決策貫徹到組成企業的每一個人,這樣組成企業的各個部分才能夠步調一致,迅速地跟上社會需求變化的節拍。看一看能夠體現企業整體意志的普遍聯繫方式就知道了,沒有平等就沒有資訊的正確傳遞。如果管理者以自我為中心,不能在企業內部創造一個平等競爭的環境,企業的決策就會在傳遞的過程中歪曲變形,到了局部甚至就面目全非了,這樣企業如何才能步調一致?
一個好的管理者必須具備兩點:一是心如止水,把企業和自身融為一體,能夠用心去體察社會需求的變化;二是重視組成企業的每一個人,創造一個能夠充分發揮他們長處的競爭環境。這樣的人就是企業的將才。
道德經與現代企業管理(之十四)
《老子》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複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譯文】
看卻看不到它的形象,稱之為微,聽卻聽不到它的聲音,稱之為希,觸摸卻感覺不到它的形狀,稱之為夷。從這三方面不可以定義它的名字,所以將這種無名的東西統稱之為“一”。居於其上的本源是不清楚,由它而下的現實世界是清晰具體的。但它們卻在永恆的變化之中,很難用一個確定的名字去概括它,況且它最終又歸於“一”這種無形的狀態。這就是所謂沒有形態的狀態,沒有具體實物的形象,只能將其稱之為一種朦朧不情,很難描述的東西。我們研究它卻無法捕捉到它,但它就在我們周圍。
決定著過去歷史的規律,還在決定著現在和未來。由此可知自然之道是永恆不變的,這就是道的要義。
【管理啟示】
人們研究企業管理的規律往往是從可觀察的人、財、物入手的,但真正決定企業命運的卻是不可觀察的企業文化。它無形無象、無所不在,滲透在企業的每一個角落,決定著人財物的流動。
現代管理學研究的企業文化往往是形式上的,並沒有多大實際意義,因為企業目的被歪曲成 “利潤最大化”,建立在這個錯誤的基礎之上,企業文化也成了“利潤最大化”的工具。真正的企業目的是什麼呢?它本質上不是為企業資本的增值,而是為了組成企業的每一個人,資本的增值是為組成企業的每一個人服務的。
企業是一個資本的集合,這裡的資本有財力資本擁有者投入的流動資金,物力資本擁有者投入的設備,人力資本擁有者投入的腦力和體力勞動,資訊資本擁有者投入的資訊,所有這些都匯成了一個資本的洪流,圍繞著一個共同的目標——資本的增值有序地流動著。在以往,企業是為了少數資本投入者服務的,員工只是用來增值的工具。但在現在,管理者投入的管理才能,員工投入的資訊、技術、腦力勞動以及體力勞動,都是企業資本組成的一部分,儘管這種比例可能不是太大,但他們和其它資本投入者是平等的,擁有著投入資本同比增值的權力。企業文化的根本就是制度文化,只有從制度上保證廣大員工享有和其它資本投入者一樣的權力、公平的分配,企業文化才能夠在企業中真正地形成。
沒有共同的利益就沒有共同的文化,確實是這樣。要想使企業成為一個圍繞統一目標行動的整體,就必須使員工的利益和企業的利益統一起來,只有企業發展了,員工的利益才能夠得到保證。企業文化就是廣大員工認可的一種制度,它由管理者執行到企業的每一個人,與這種文化統一的員工不斷在企業中產生並發展、壯大,而與這種文化相背的員工不斷在競爭中消亡,正是在員工的不斷產生與消亡之中,企業文化滲透到組成企業的每一個員工心中。有了這種文化,員工就會自覺自願地為了企業的利益而努力工作,從而發揮出最大的效能;有了這種文化,資訊就會在這裡通暢無阻,企業才會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需求。有了這種文化,管理者就會在競爭的壓力下盡心盡力,當它不適應企業發展的時候,就會有新的管理者取而代之,這樣企業才不會隨著一人興而興,一人亡而亡。
在自然中,微觀總是決定宏觀。在企業中,同樣,微觀的企業文化決定著企業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道德經與現代企業管理(之十五)
《老子》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澄?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譯文】
自古善於遵道而行的人,微妙玄通,深邃幽冥,是一般人難以識透的。由於難以識透,所以只能勉強地描述他們的形態:善於為道之人,行動謹慎如大象冬天涉過冰川;警覺戒備如猿猴警覺四周;恭謹自持如客從主便不逾距;不剛不柔如冰之將化;敦厚如純樸無華。曠達如幽谷,不彰顯如與世同俗。
哪些人能在混濁中保持本心的澄明?能注意守靜就能漸趨本心的澄明;哪些人能使安穩得到長久的維持?順應時勢而動就能趨動漸生。能保持這種順應道的方法就是不去追求超越自然的所謂完美,正因為這種順應自然的方法,所以能歷久而常新。
【管理啟示】
企業發展的關鍵在於人才不斷能夠在企業中脫穎而出,可人才通常不顯山不露水,很難識別,而那些愛在領導面前展示自己的往往不是人才。從管理學角度來看,人才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 管理決策關係著企業的命運,一招不慎,滿盤皆輸。優秀的管理者總是非常謹慎地處理每一個資訊,不會因為它不起眼就不重視它,更不會因為與自己的觀點不同就放棄它,這可能蘊藏著無限的商機,也可能潛伏著巨大的危機,對管理者而言決策總是如履薄冰,謹小慎微。
第二、 與社會需求相比,企業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能不斷地順應社會需求的變化,企業才會蓬勃發展。優秀的管理者總是象猿猴一樣敏銳,機警地觀察企業周圍的各種變化,如國家政策、市場變化、競爭對手等。
第三、 企業的命運關係著管理者的命運,企業榮,管理者榮,企業衰,管理者喪。因此優秀的管理者總是把企業的發展放到第一位,時刻約束自己的欲望,不斷保持與企業整體目標上的一致,從不把自己淩駕在企業整體之上。
第四、 員工是企業發展的主力軍,管理者只是不斷協調他們與企業目標保持一致,從而使企業能夠整體快速地適應社會需求的變化。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剛柔並劑,通過員工之間的競爭使他們與企業目標相一致,通過文化的引導使員工把企業目標與個人目標統一起來。
第五、 從本質上而言,管理者對員工是沒有任何的吸引力的,吸引力的產生來源於管理者滿足了員工的物質需要或精神需要。一些管理者為了自己的利益善於耍小聰明欺瞞員工,結果總會露出馬腳,反而失去了員工的信任。優秀的管理者從不這樣,他們樸實無華,實事求是,一諾千金,跟著他幹,員工心理踏實。
第六、 員工永遠都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到第一位的,只有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統一起來,員工才會努力地為企業去工作,為了做到這一點,優秀的管理者總是虛懷若谷,不僅善於文化上的誘導,而且善於傾聽,讓員工喧瀉不同的意見。
第七、 從現代管理學角度來看,管理者投入的是管理能力,員工投入的是智力或體力,他們都是企業的股東,享受著同樣的權力,不同的只是在企業中的分工。可一部分管理者總是把自己的地位放得高高的,讓員工覺得企業很不公平,缺乏了對企業的信任,結果消極怠工。優秀的管理者從來就是把自己融入員工的隊伍,拉近他與員工之間的距離,直接傾聽最基層的聲音。
能夠做到以上七點就是老子所認為的人才,哪些人能夠在欲海無邊的社會中保持這些優點呢?能夠不斷反省自己,用心去體察社會的人。哪些人能夠持續穩定地得到發展呢?順應社會而動,就能夠得到社會的支持,從而使自己強大起來。能夠做到這些的就是那些處處保持與社會發展同步而不超越社會的人。正是這種不斷尋求與社會變化相統一的方法,才能夠不斷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
道德經與現代企業管理(之十六)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是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解釋】
抑制個人欲望,達到完全忘我的境界,保持清靜無為的自然狀態,萬物都在不停地運動之中,我用心用體察它們的生生滅滅。萬物雖然豐富多樣,但它們最終都會歸於同一種最基礎的物質,到這時它們平靜如水,沒有一點出奇,這就叫做恢復到物質的初始狀態。
回歸到物質的最初始狀態就具有了同一種性質,這就是萬物內在恒有的一種本性。認識到了物質的這種本性,就可以稱做“明白了萬物存在與發展的規律。”不知道這個規律,由自己個性任意妄為,就會充滿兇險。知道了這個規律,就會平靜地涵容存在的一切現象(存在即合理);能容納這些現象就會客觀公正地處理問題;能公平合理地處理問題就會統攝全域;能統攝全域就會使之與天合一,在對立中尋求統一就是自然界的道,道是永恆存在的,即使物體消失了它還是支配著自然界的一切。
【管理啟示】
老子這一章告訴我們的是管理者如何處理管理中各種複雜的問題。首先,通過內省自己存在與發展的規律來認識企業存在與發展的規律。如內省到思維是人在與外在世界變化的對立中尋求統一的一個過程,就會認識到管理是企業在與社會需求變化的對立中尋求統一的一個過程;內省到大腦雖然高高在上,但它只是一個按照整體意志對眾多資訊優勝劣汰的一個容器,就會認識到管理者是一個按照企業整體意志對眾多員工優勝劣汰的一個容器,管理的本質並不是“管”,而是營造一個決定每一個人前途的文化環境,與企業目標一致的上,與企業目標相違的下;內省到心臟的泵血雖然決定著大腦中資訊的取捨,但它與其它臟腑器官地位是平等的,就會認識到管理部門本質上應該與行銷部門、投資部門、財務部門、生產部門等地位是同等的,只有平等,各部門之間才能正確傳遞資訊,沒有平等,採取金字塔式,管理者就難以受到監督,它發出的指令也會由於不平等而出現變形。總之,經常從內在反省自己,就會正確認識人,正確認識企業。
萬物都是在反抗外在世界變化中存在的,人也是同樣,它的本性就是以自我為中心,這是人能夠存在的基礎,為自己也是沒有錯的。但問題是,人往往由自己個性任意妄為,而忽視了個人所依賴存在的大環境,畢竟個人力量是渺小的,環境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與大環境力量相違就會遭到它的懲罰。認識到了這個規律,就會平靜地看待任何一件事情,因為它們本質上都是符合規律的,都有一個產生、發展、壯大、衰退、滅亡的過程,不管它是否與你的意願一樣。能夠容納這些事情你就會用心地去體會它產生發展的過程,有利於企業的,你就會利用這個規律將它發揚光大,不利於企業的,你就會利用規律將其抑制。能夠做到這一步,說明你能夠做好管理人的重任。管理好人就會使企業不斷與變化的社會需求相適應。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將企業整體意志施加到每一個人身上並使之與變化的社會需求相適應就是企業管理之道,管理學規律和萬事萬物存在與發展的規律是一樣的,它是永恆的,企業產生與發展是由它支配的,企業衰退與滅亡同樣是由它支配的,它支配著企業的一切過程。
道德經與現代企業管理(之十七)
《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譯文】最好的治世,是下民知君在,卻不識君功。其次,以仁義治世,使民親近他、讚譽他。再次,以法規刑罰治世,使民常懷畏懼。最下的以暴力治世,則隨意欺誨百姓。上不足以取信於民,民也以不可信對待其上。謹記啊,這些話是十分重要的。要做到凡事都能夠順遂事理而成功,而百姓卻覺得我自然無為。
【管理啟示】
對於企業而言,最好的管理方法是建立一個體現企業意志的文化環境來管理,員工根本不管是誰在管理,只是用心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行了。因為只要做好了,企業會依據企業的制度文化公平地分配。其次的管理方法是管理者利用個人影響力來進行管理,員工相信管理者能夠對自己的貢獻公平地分配,不會隨意抹殺其功勞,因為員工相信管理者的信譽。再次的管理方法是管理者依據自己制定的企業法規刑罰來進行管理,員工迫於社會的壓力而努力地遵守它,因為與其相違就意味著受到制度的懲罰,甚至失去工作。最差的管理方法,就是管理者利用自己的優勢,隨意地欺誨員工,因為員工害怕管理者。
沒有共同的利益就沒有共同的文化,企業文化的核心是制度文化,它保證了員工的利益得到保障。因此員工能夠全心全意將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企業中來。與此相比,利用員工對管理者個人的信任來管理就差遠了,因為這種信任是不穩定的,隨意性非常大,員工常會擔心自己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因此很難忘我地將全部精力投入到企業中來。這就是所謂的“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管理者一定要謹記,不要將自己淩駕在企業整體之上,管理者只是一個按照企業意志對員工優選的容器,它不斷把與企業發展需要相適應的人才優選上來,並通過競爭將與企業發展需要相違背的員工淘汰下去,從而在企業中形成一種體現企業發展需要的文化環境,通過這種企業的普遍聯繫方式,適應社會需求的建議就會迅速優選上來,並形成新的企業意志執行到組成企業的每一個人身上,企業發展了,員工的個人利益同步增長,而員工卻覺得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管理,而是一種順應自然的引導,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內在原理。
道德經與現代企業管理(之十八)
《老子》第十八章
故大道廢,案有仁義;智慧出,案有大偽;六親不和,案有孝慈;國家昏亂,案有忠臣。
【譯文】
所以大道被拋棄了,才不得不用仁義道德來進行管理;智慧出現了嚴重的偽詐也隨之而生。親人不和才會宣導孝慈。國家昏亂才會出現剛貞之臣。
【管理啟示】
管理本身是有規律的,可這種規律是隱藏在表像之後的,一般的管理者很難領悟到,正是這樣的原因,一些管理者才利用個人的影響力來進行管理,它試圖用自己的仁義讓員工相信,他可以按照員工對企業的貢獻公平地分配。但更多的管理者卻是試圖通過自己的能力對員工進行管理,這樣的結果就會使一些員工通過偽詐的手段取悅管理者。人是一種利益的動物,它從來就是首先為自己考慮的,因此企業的各種關係都是建立在共同的利益之上,但共同的利益往往都會有不公平,為了建立新的平衡,不得不通過孝慈禮儀來維護這種平衡。企業的發展依賴于人才不斷脫穎而出,可如果缺乏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庸才就會佔據人才的位置,企業逐漸就會由於難適應社會需求的變化而出現混亂,為了自己,也為了企業,不少人就會站出來支撐企業,以求企業重新發展。
道德經與現代企業管理(之十九)
《老子》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解釋】
拋棄賢聖權威及智慧,人民可以得到更大的好處;拋棄仁、義等道德律則,人民將恢復他們的孝慈本性;拋棄技巧與厚利的助紂與誘引,盜賊將自動消失。以上三項原則光做為方法還不行,還要使之落到實處:恪守自然素樸,少有私偏之見,清心寡欲。棄絕一切虛妄之學,就能達到 無憂無患的境界。
【管理啟示】
管理學規律是一個極為樸素的方法,這就是讓資本投入企業的所有人實現利益的等比增值,此時,廣大員工就會將企業目標的實現當做自己的個人目標,從而發揮出自己最大的潛能,企業發展了,廣大員工也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可管理學規律是那麼地難以認識,以致于現有的管理者主要還是通過個人崇拜和自己以為高明的管理學技巧來凝聚人心,但這只能一時地起作用,而且公司很容易形成巨人公司,僵化難變,一旦管理者不能適應社會需求的變化,公司就會垮掉。要想使企業長久地發展,管理者的投入能夠得到持久的回報,就必須讓員工與企業發展有著共同的利益,這就要求管理者棄絕個人崇拜和小聰明,建立一個能夠體現廣大員工利益的文化環境。
沒有共同的利益就沒有共同的文化。現有企業最大的問題就是員工和管理者之間不平等,甚至可以說,員工只是管理者用來賺取利潤的工具,根本就沒有什麼地位,因此談建立企業文化都是癡人說夢,最多只是形式而已。在這種情況下,通過空洞虛無的仁義道德教育讓員工忠於企業,往往都不會起到什麼好的效果,唯一的方法就是拋棄形式上的仁義,讓員工在制度上享有和管理者一樣的權力和利益分配,有了共同的利益,真正的企業文化就建立起來了,員工就會自然而然地恢復它們本來的面目,將企業看成是自己的家。
什麼樣的環境造就什麼樣的人,一些管理者從骨子裡就把員工看作是獲取利潤的工具,根本不想與他們有什麼共同的利益,於是利用廣大員工的弱點去“管”就成了唯一的途徑,這就是通過給少數管理者一些個人的利益或許諾一定的利益讓他們成為自己的影子去監督員工,缺乏共同的利益,廣大員工就只會為了自己去機械地工作,根本不可能為企業,這樣的企業往往競爭力都不強,一旦競爭壓力大了,就只能衰敗了。其實這樣的管理者根本不明白,讓員工和自己有共同的利益才能夠使自己的投入獲得最大限度的增值,畢竟自己投入的要比員工投入的要多得多,企業發展了,收穫最大的就是管理者。反之,員工不努力工作,企業衰敗了,管理者的投入也得不到應有的回報。這就是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的原理。
不可否認,有一些管理者早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可做起來是非常地難,因為他們根本不明白如何具體地去做,所以,老子用“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來讓我們明白,不要把員工當傻瓜,員工把自己的利益往往算得比管理者還要清楚,不讓員工得到自己應該得到的,員工就不會用心為企業去工作,畢竟員工才是企業利潤實現最堅實的支柱。聰明的管理者從來不把員工看低,他們和自己一樣,都是企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不過長處不同,工作崗位不同罷了,因此,聰明的管理者總是把自己看得和員工一樣,享受同等的權力,享受同比的利潤分配,甚至從心理上把員工當做企業真正的主人,自己只是溝通市場和企業、企業和員工的連絡人。用這種自然樸素、清心寡欲的思想去管理,而放棄那些華麗的管理學方法,就能夠達到真正的成功。
道德經與現代企業管理(之二十)
《老子》第二十章
【原文】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譯文】
讚譽與貶斥相距有多遠?美與醜究竟有多大差別?人們所畏懼的人,也不可能沒有他所畏懼的人。自然是無限廣大的,它無窮無盡啊!
眾人熙熙攘攘恣意縱情地享受著盛宴美食和春天登上高臺的歡樂,唯獨我沉浸在混混沌沌的宇宙深處,如同嬰兒還不懂社會上的言笑作態,只會無所事事,似乎身心怠倦,無所依託。眾人皆表現得非常聰明,唯獨我不在乎這些,滿足于匱乏,如同一個愚人之心純樸天真,混混沌沌。俗人唯恐別人不知道自己,唯獨從我無知無欲。俗人斤斤計較自己的利益,唯獨我無欲無為。
正是這樣的胸懷,我才能象大海一樣容納一切,正是這樣的思維,我才能象宇宙一樣無邊無際。眾人都有自己賴以生存的技能,唯獨我象頑石一樣鄙陋無用。我的生存之道與眾人不同,我只會像嬰兒一樣不斷尋求與自然的統一。
【管理啟示】
有道之人都非常明白,個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外在世界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只有不斷尋求與大環境在變化上的統一,才能夠依賴大環境的力量在競爭中取勝。但問題是:人的本性首先都是與外在世界變化對立的,這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礎,這使人們往往喜好追求滿足自己感官的物質享受或精神享受,而忽視了與大環境的決定作用,結果往往是違背了自然的意志,遭到了環境的懲罰。
從管理學角度來看,一個優秀的管理者應該具有以下品質:
第一、 嬰兒最優秀的品質是什麼?那就是大腦中沒有社會生活中的一切喧嘩,只有樸素適應自然變化的能力,因此嬰兒是最有生命力的。企業也是同樣,社會變化萬千,企業能否具有生命力決定於它是否能夠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需求變化,因此管理者應該象嬰兒一樣,拋卻社會中各種誘惑的影響,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企業的決策上,這樣才能夠正確判斷社會需求的變化,為企業新的發展做好決策。
第二、 現代管理學的最大問題在哪裡呢?那就是現有的管理學知識許多是錯誤的,可許多管理者還把它當寶貝,結果新東西接受不了,創新難以實現。一個優秀的管理者總是時常清理自己的知識,使之與現實融會貫通,實現思維上的清零,這樣才能夠不斷吸納最新的管理學知識,提高自己的管理水準。
第三、 普通人唯恐自己得不到重視,努力在眾人面前顯示自己,但這樣會遭到同事們的排擠,缺乏了協作,成績做不出來,結果更加突出了自己的失敗。聰明的管理者總是善於隱藏自己,努力讓員工顯示自己的價值,這樣員工才會努力地工作,企業發展了,最大的受益者是管理者。
第四、 常人皆對自己的小利益斤斤計較,而聰明的管理者卻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企業整體的發展上,在外人看來,似乎管理者不在乎自己的利益,其實,管理者最大的利益就建立在企業的發展之上,只要企業發展壯大了,自己的利益就會得到最大限度的體現。
企業是一個普遍聯繫的整體,管理者就通過員工之間的競爭將企業意志特別是自己的個人意志強加到每一個人身上,從而使企業的每一個人按照統一的目標去努力。因此企業也是管理者個人的一個縮影,管理者如果不能時時反省自己,滿足於已有的成就,就會使這個企業隨著自己不能夠清楚地判斷社會需求的變化而衰敗。聰明的管理者總是像嬰兒一樣,不僅有著空闊的胸懷,能夠接納一切新的東西,而且有著接收一切的大腦,可以敏銳地判斷社會需求的變化,只有這樣,企業才會如嬰兒一樣,具有較強的生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