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3日 星期日

十字軍





十字軍
http://www.rudaoism.com/zongjiao-shizijun.htm
     109511月,法國克萊蒙城郊外的空地上,集合起了大批教士、封建主、騎士和老百姓。在初冬的寒風中,萬頭贊動,人聲嘈雜。
    太陽升到了樹梢,只聽得一陣號角伴著鼓聲,一隊人舉著巨大的十字架從遠處走來,後面是一輛裝飾華美的大馬車。十字架被安放在用石頭和泥土築成的約3米高的檯子中央。教皇烏爾班二世從停在台旁的車中走出,登上了高臺。二百多名手執長矛的衛兵在檯子四周肅然環立。
    人群安靜下來,人們的視線集中到了教皇身上,等待著這場宗教大會的主角發話。 立在巨大十字架前的教皇,挺了挺身,舉起手中的《聖經》,用銅鐘般洪亮的聲音說:上帝的孩子們,現在,在東方,一個叫做什麼伊斯蘭教的異教教徒們,正在迫害我們的東正教兄弟。耶穌聖墓的聽在地,聖地耶路撒冷已被那些異教徒們佔領。這是何等的奇恥大辱啊!那些異教徒是一群惡棍、魔鬼。主已經在召喚我們,去投入戰鬥,到耶路撒冷去,去消滅那些惡魔,去解放聖地!為解放聖地而戰的人,將來他的靈魂都可以升入天國!
    聽眾狂熱的宗教情緒被煽動起來,拯救東方兄弟消滅異教徒解放聖地的喊聲此起彼伏,回蕩在曠野。教皇繼續說道:教民們,那東方的國家,遍地是牛乳、羊乳和蜂蜜,黃金寶石隨手可拾。誰到那裡不會成為富翁呢?去吧,把十字架染紅,作為你們的徽號,你們就是十字軍,主會保佑你們無往而不勝的!
    如癡如狂的騎士,封建領主和平民們,歡呼著,跳躍著,爭先恐後擁上前,向教皇的隨行人員領取一塊紅布做的十字,戴在自己的胸前或肩上。凡是戴上這塊十字紅布的,就算走上了主的道路,成為了十字軍的一員。
    教皇的號召不脛而走,很快傳遍了西歐各地。飽受災荒之苦的農民,渴望到富庶的東方發財的騎士以及一心想著擴充自己政治經濟勢力的大小封建領主們,紛紛組織成了十字軍。
    第二年春天,法國北部、中部和德國西部窮苦農民組成的十字軍,首先分別從本鄉出發,踏上了征途。他們衣衫襤褸,有的還拖家帶口,幻想著到富饒的聖地去安家樂業。然而,這批烏合之眾的窮人十字軍,歷盡艱辛到達小亞細亞草原時,他們遇到的是塞爾柱土耳其人裝備精良的鐵騎。一場惡戰之後,窮人十字軍大部分被殲滅,只有一些人僥倖逃回,他們帶回的不是金銀財寶,而是悲傷與慘痛的記憶。秋天時,由騎士組成的十字軍,開始從法國、義大利和德國西部出征。他們由封建領主率領,武器準備精良,組織也比較嚴密,總數約四萬人。經過小亞細亞半島,向耶路撒冷挺進。
    這時的小亞細亞和巴勒斯坦等地處在塞爾柱土耳其人的統治下,實際上已經分裂成一些各自獨立的小國。面對這支強悍的十字軍,這些小國難以組成統一的反抗力量。十字軍一路得以勝利進軍。終於在10997月,攻陷了耶路撒冷。瘋狂的十字軍士兵,開始了大規模的搶劫和屠殺。在著名的阿克薩清真寺,一萬多名無辜的平民男女老幼全部被殺死,鮮血流成了小河。
    十字軍在宮殿、寺院和民居四處搜掠著金銀財寶。他們居然訂下這樣一條規矩:誰先闖進某家宅院,誰就是這座宅院的主人。整座城市被洗劫一空,十字軍將士人人都發了大財,一夜之間變成了富翁。
    十字軍在他們佔領的地區建立起了幾十個十字軍國家,最大的是耶路撒冷王國,此外還有安條克公國、的黎波里伯國等。
    然而,這些國家並不穩固。到1187年時,東方人民在能征善戰的領袖薩拉丁領導下,最後消滅了十字軍主力,收復了耶路撒冷。德國皇帝、英國和法國的國王又組織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十字軍東侵,也都以失敗告終。
    13世紀初組織的第四次十字軍遠征,計畫是乘坐威尼斯船隻去進攻埃及。而在威尼斯商人的慫恿利誘下,十字軍的進攻矛頭指向了東羅馬帝國。這批歐洲騎士,毫不留情地進攻和搶劫了信奉同一個十字的國家,早已忘記了收復聖地的聖諭,暴露出了他們所謂的征討異教徒不過是侵略的藉口。拜占庭帝國近千年的文化藝術珍品遭到徹底的搶劫和破壞。
    十字軍遠征共進行了8次,歷時近200年。到1291年,十字軍佔領的最後一個陸上據點阿克城被穆斯林攻克,至此,十字軍東征告終。
    在十字軍東征中,歐洲的騎士、封建領主和教會大發橫財,卻沒有給勞動人民帶來任何好處。許多農民被編入十字軍後,一路上受凍、挨餓、生病、陣亡,還有不少人被抓去賣為奴隸,成千成萬的農民就這樣慘死他鄉。
    而最悲慘的還是兒童十字軍。那是在1212年,在教皇和封建主的哄騙、煽動下,3萬多名兒童參軍。他們大多是農家孩子,年齡不超過12歲。在法國馬賽集合後,被送上木船渡海東征,結果,有的船遇風暴,沉入大海;有的船到埃及,船上兒童全被船主賣為奴隸。在德國,也有2萬兒童受騙參軍。他們好容易翻越阿爾卑斯山,就餓死了一大半,剩下幾千人到了義大利,又被拐賣掉不少。兒童十字軍坑害了56萬天真無辜的孩子。
    1096年到1291年間,這場斷續進行的近200年的十字軍東征,不僅給東地中海地區的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也使西歐人民作出了重大犧牲。

十字軍東征歷史
長達 200 年的十字軍東征(1096 - 1291年)是一系列在教宗准許下進行的宗教性軍事侵略行動 是西歐對地中海東岸國家發動的戰爭 當時 原屬於天主教的聖地落入伊斯蘭教手中 羅馬天主教為了收復失地 便進行多次東征行動
當時的教宗烏爾巴諾二世在109511月發出呼籲 請信徒以武力維護信仰 從異教徒手中奪回「主的墳墓」 並且說參加遠征的人可以赦免罪孽 戰死疆場的人可以升入天堂 教宗以反對異教及收復宗教聖地耶路撒冷為號召 為十字軍東征的侵略戰爭打開了序幕
每次十字軍開始時 都有講道、宣誓及受予每個將士十字架的儀式 任命成員為教會的將士
歷史家慣常將十字軍東征劃分為八次:
第一次 : 公元1095-1101; 第二次 : 公元1145-47; 第三次 : 公元1188-92; 第四次 : 公元1204; 第五次 : 公元1217; 第六次 : 公元1228-39; 第七次 : 公元1249-52; 第八次 : 公元1270
較大規模的有以下幾次 :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共有兩隊 第一隊是由隱修士彼德所率領 此支十字軍由二萬名貧農組成 稱為「農民十字軍」 出征不久 巳有好幾千人病死於途中 此支軍隊沒有紀律 軍隊雖到達君士坦丁堡 卻被土耳其人屠殺
另一隊由歐洲貴族組織 1097年齊集君士坦丁堡 苦戰數個月 佔領了安條克等城市但很快又被土耳其軍包圍 經過了兩年的苦撐 1099年佔領耶路撒冷 十字軍隨即建立了四個十字軍國伊達沙國 安提阿諸侯國 的黎波里國 耶路撒冷王國
第二次十字軍又從歐洲出發了 但這次東征卻徹底失敗 而回教徒則在偉大的領導者蘇丹薩拉丁的領導下獲得統一 而且打敗了十字軍 重新佔領耶路撒冷 兩年後十字軍國只剩下三個
第三次十字軍是由英格蘭德國法國三國的軍隊所組成的聯軍但當德國皇帝腓特烈一世死於西里西 德軍撤回歐洲只剩英法的聯軍經海路到達聖地 他們在亞克登陸 再次攻下耶路撒冷 但不久之後雙方領袖發生糾葛 法國國王菲立普二世因而率軍撤回 留下英國國王查理和他的軍隊 但因兵力薄弱 無法有效攻擊而撤退

1291
年回教徒攻破十字軍所佔領的最後一個城市 結束 200 年的十字軍東征
人命傷亡 生靈塗炭

200 
年的苦戰 當中所奪去的性命數以百萬計 十字軍屠城 活活燒死異教徒彼彼皆是
且看一位1099年隨十字軍佔領耶路撒冷的神父所說 :“驚人的事 到處可見 許多回教徒被砍頭……其他的人被箭射殺 或被迫以高聳的城堡上跳下 有些人被折磨數天再焚以烈火 街上隨處是成堆的頭 手和腳 有一個人在人、馬的屍堆中騎行 ……城中7萬回教徒盡被殺戮 殘存的猶太人被趕入會堂中活活燒死 勝利者聚集在聖墓教堂 此洞穴他們相信一度曾埋葬釘十字架的基督 在那裏他們相擁喜極而泣 並感謝慈悲的神賜予勝利
再回想出征當時教宗慷慨激昂的呼籲 簡直是人間殘酷的玩笑:

如果讓那些魔鬼的奴隸統治主所信任的人民 那將是一件多麼令人羞恥的事!”   
本著主予我的權柄 我鄭重宣布 那些參加神聖軍的教徒 如果在途中或戰鬥中喪失了性命主將赦免他們一切的罪孽  

神所揀選所喜愛的子民--……從耶路撒冷及君士坦丁堡境內 我們獲得一則令人悲憤的報導 一受咒詛、與神隔絕的民族 猛烈地侵犯基督徒的領域 燒殺擄掠當地居民 他們將部份的俘虜帶回自己的國家 又以酷刑將其餘的殺害了 這些不潔淨的民眾褻瀆了祭壇 復加以搗毀 如今希臘人的王國已慘遭瓜分 又被奪去了大片的領土 被佔据的土地面積廣大 費時兩個月 仍未能穿越 因此 願你們彼此間的爭鬧停止 啟程遠赴聖墓 自邪惡之民手中奪回那地 使其歸屬於你們 耶路撒冷是片沃土 遠勝其他各地 它誠為一樂園 若欣然踏上征途 保証罪得赦免 並可得天國永不朽壞的榮耀
好一段以牙還牙 以眼還眼的演詞 有良心的人 誰不痛心疾首 ?
出埃及記 21:22 - 25: “人若彼此爭鬥、傷害有孕的婦人、甚至墜胎、隨後卻無別 害、 那傷害他的總要按婦人的丈夫所要的、照審判官所斷的受罰。若有別害、就要以命償命、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以烙還烙、以傷還傷、以打還打。
十字軍嘛 倒把聖經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 佩服 ! 佩服 !

十字軍東征拉丁文Cruciata10961291)是一系列在教宗的准許下進行的有名的宗教性軍事行動,由西歐封建領主騎士地中海東岸的國家發動的戰爭。當時原屬於羅馬天主教聖地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手中,羅馬天主教為了收復失地,便進行多次東征行動。但有一些東征是針對天主教以外的其他基督教派,並非針對伊斯蘭,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每次十字軍開始時,都有講道、宣誓及授予每個將士十字架的儀式,任命成員為教會的將士。雖然十字軍的主要攻擊對像是伊斯蘭教徒,但此狂熱同時發洩在招募十字軍地區的猶太人身上,亦使猶太人受迫害和遭殺害。十字軍令東西方教會在歷史上留下有名的暴行。到近代,天主教已承認十字軍東征造成了基督教徒伊斯蘭教徒之間的仇恨和敵對,是使教會聲譽蒙汙的錯誤行為。

目錄

背景

十字軍的裝束
伊斯蘭教徒在636開始控制耶路撒冷。十一世紀中期,土耳其的回教徒連番征戰勝利,勢力直接威脅各天主教國家。加上朝聖的天主教徒到耶路撒冷的路被封,朝聖者受回教徒侮辱,拜占庭帝國亦被回教勢力包圍。教宗烏爾巴諾二世109511月發出呼籲,請法國信徒以武力維護信仰成立十字軍。在為反對異教及收復宗教聖地耶路撒冷為號召,十字軍東征的侵略戰爭拉開了序幕。另外,許多民眾因為生活貧困,不滿情緒增加,威脅到教主的統治。號召民眾東征,讓民眾到外尋找出路,是教廷減小民眾壓力的一個辦法,也是促使十字軍大規模東征的原因。
這場戰爭被羅馬教廷賦予了宗教戰爭的性質,號召從異教徒(穆斯林)手中奪回聖城耶路撒冷。因而也被形象的比喻為十字架反對弓月。參加戰爭的士兵佩有十字標誌,因此稱為十字軍
在十一到十三世紀的十字軍運動歷時將近兩百年,動員總人數達200多萬人,雖然以捍衛宗教、解放聖地為口號,但實際上是以政治、宗教、社會與經濟目的為主,發動對亞洲西側的侵略劫掠戰爭,參加東征的各個集團都有自己的目的,甚至在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略劫了天主教兄弟東正教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諸多缺少土地的封建主騎士想以富庶的東方作為掠奪土和財富的對象;義大利威尼斯熱那亞比薩等地的商人想控制地中海東部的商業而獲得巨大利益;而羅馬教皇想合併東正教,擴大天主教的勢力範圍;生活困苦與天災與賦稅壓迫的許多農奴與流民受到教會和封建主的號召,引誘他們向東方去尋找出路與樂土。正如《歐洲的誕生》指出,十字軍「提供了一個無可抗拒的機會去贏取名聲、蒐集戰利品、謀取新產業或統治整個國家——或者只是以光榮的冒險去逃避平凡的生活。」

八次東征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10951127,教皇烏爾巴諾二世法國克萊蒙召開克萊蒙會議,號召所有人拿起武器,從異教徒手中奪回主的墳墓,說參加遠征的人可獲赦罪,戰死疆場的人可以升入天堂。自此第一次十字軍東征開始,「的旨意」亦成為東西方教會召集軍隊的口號1099年,十字軍佔領耶路撒冷並建立了十字軍國耶路撒冷王國和三個附屬小國:伊德薩伯國的黎波里伯國安條克公國

第二次十字軍東征

1144塞爾柱人攻佔伊德薩伯國。耶路撒冷國王向法王路易七世和德國國王康拉德三世求援,開始了第二次十字軍東征1147 - 1149),結果遭到慘敗。

第三次十字軍東征

1187,埃及蘇丹薩拉丁攻佔耶路撒冷,俘虜了耶路撒冷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紅鬍子)、英國獅心王理查一世和法王腓力二世發動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1189 - 1192),腓特烈一世在途中墜水而死,其部隊退出戰爭。薩拉丁進行了頑強的抵抗,雙方互有勝負,最終達成停戰協定。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1202,教皇英諾森三世發起了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02 - 1204)。最初的目標是埃及,後來改變了軍事計畫,攻佔了君士坦丁堡,並洗劫達一星期之久,拜占庭帝國的大部分土地也被攻克,並建立了拉丁帝國1204 - 1261)。

兒童十字軍東征

1212,教會在法國和德意志組織兒童十字軍東征。

第五次十字軍東征

1218年發起第五次十字軍東征1218 - 1221),以埃及為進攻目標。1219攻佔達米埃塔Damietta),1221年由於尼羅河水氾濫被迫撤退。

第六次十字軍東征

第六次十字軍東征1228 - 1229)仍然以埃及為進攻目標。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耶路撒冷第二王國取得耶路撒冷、伯利恒和通往地中海的走廊。1244耶路撒冷再度被回教徒佔領。

第七次十字軍東征

法王路易九世發動第七次十字軍東征1248 - 1254),進攻埃及慘敗,路易九世被俘。1250以大筆贖金贖回。

第八次十字軍東征

1270,此次東征由法王路易九世領導,進攻突尼斯。路上發生流行病,路易九世染病身亡,軍隊撤退。

第九次十字軍東征Ninth Crusade)

此為最後一次十字軍東征,由英國的愛德華親王於12711272年發動,但依然失敗。 此後,教皇或國王都號召不起東征,十字軍在東方的領土逐漸落入穆斯林手中。1291,最後一個據點阿卡(今以色列北部城市)被埃及馬木留克軍隊攻陷,耶路撒冷王國滅亡,十字軍東征以失敗告終。

影響

第一次十字軍由西歐封建貴族騎士們在西亞建立了短暫王國,雖然耶路撒冷王國僅維持了88年,十字軍東征對地中海沿岸國家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之後十字軍還在威尼斯人幫助下侵入當時土耳其無法攻破的君士坦丁堡,成為兩百年後奧斯曼土耳其大軍攻下此城的肇因,數次大規模軍事動員也使西歐各國人民損失慘重,幾十萬十字軍死亡,並使日後東方回教世界與西方基督教世界互相對立。教廷和封建主卻取得了大量的財富。但是另一方面,歐洲原本因西羅馬帝國滅亡使歐洲進入黑暗時期,因為十字軍運動帶回大量東方進步文明,並導致大量自由民的出現,加速了西歐手工業商業的發展,亦是文藝復興與近世中產階級商業文明的一重要成由,塑造出近代強盛的歐洲。

十字軍失敗的原因

十字軍失敗的主要原因:第一點,十字軍缺陷多,例如根本沒組織、沒軍紀、作戰時沒有統一的指揮號令者、面對長期對峙的後勤補給幾乎毫無規劃等。十字軍所到之處,搶掠、偷盜,遍地焦土,時有所聞,使十字軍聲名日漸惡化。第二點,也是最重要的,整個十字軍運動失去社會後盾。自十三世紀以來,隨著商業社會的成長,以及封建君王的王權伸張,封建貴族的社會經濟地位急劇下落,騎士精神在新政治和新社會裏,喪失其傳統地位;因此以收復聖地展現中古騎士精神的十字軍運動,便失去了社會號召力。
十三世紀後,「十字軍」逐漸轉型,脫離「收復聖地,援助東方基督教徒」的單純目的。自從教宗英諾森三世Pope Innocent III, 1161-1261)發動十字軍對抗亞耳比異端Albigensian Crusade, 1207-1208),「十字軍」的定義逐漸轉變為泛指「奉教會旨意,以基督之名從事聖戰的活動」。[1]

注釋

  1. ^ 〈十字軍東征-基督教的聖戰〉(網路文章-暨大電子雜誌);網址http://www.emag.ncnu.edu.tw;網際網路,查詢日期:2007129日。

參考來源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十字軍東征得歷史影響是極其深遠的。有學者作出這樣的歸納:對當時可能是全球最強大,最具活力的穆斯林文明來說,十字軍東征及其造成的破壞沈重打擊了伊斯蘭世界,動搖了穆斯林的信心和自信;而相對歐洲來說,十字軍東征則是一個嶄新的起點,它推動著歐洲從一個黑暗的孤立時代走向開放的現代世界。也有反西方的學者說,十字軍東征對歐洲的影響,超過對中東穆斯林的影響。對中東而言,東征使各國的經濟和生命財產遭到極大的損失,文化藝術倍受摧殘,大大阻礙了中東地區各國的歷史進程。而歐洲雖然也有數十萬人死於戰爭本身或者戰爭的進程當中,但積極的影響還是相當大。
有趣的是,即使是全力批判十字軍東征的反西方學者,也都肯定東征對西方歷史發展的正面作用。
歐洲崛起 回教衰落
從文明史的發展角度來看,十字軍東征劃下了東西方逆向發展的分界線。用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的話來說,中世紀後期,歐亞世界有了一個不尋常的重大發展。一方面,伊斯蘭教帝國和儒家帝國閉關自守,越來越僵化(一個美國學者就這樣描繪中國的儒家文明:它尊崇老年人,輕視年輕人;尊崇過去,輕視現在;尊崇已確認的權威,輕視變革;從而使它成為保持各方面現狀的極好工具。最終導致了處處順從事事以正統觀念為依據的氣氛,排除了思想繼續發展的可能),而西歐人生活的各個方面則發生了深遠的變化,他們有了向海外擴張的嶄新動力,並開始控制外洋航線,向南北美洲,澳大利亞等人口稀少的地方擴張,西歐的財富積累也快速增長,世界一個地區前所未有地成功控制另一個地區,由此改變了世界進程的方向。用現代流行的話來表述,全球化的最初發端,就是十字軍東征。而這種向外擴張的發展,需要歐洲內部的統一進程加快,城市化運動突破封建地主的抗拒深入發展,平民勢力漸旺,貴族勢力漸衰,地方自治加速發展,歐洲展現出新貌。
有一個學者用感性的語調歸納這個觀點:十字軍東征使得歐洲大陸走上了一條世界主義的道路,使歐洲人認識到更為廣闊的外部世界,老兵們看到了他們的鄉村裏永遠也看不到的東西,他們帶回來的故事點燃了歐洲創造的火花。
地中海成為商貿中心
從經濟上看,十字軍東征促進了東西方商貿的交流,尤其是促進了地中海區域商業的繁榮,結束了拜占廷人和阿拉伯人對該地區的貿易壟斷。在這當中,威尼斯是最大的獲利者,它得到了八分之三的拉丁帝國領土,其中包括君士坦丁堡的一部份,亞得裏亞堡和馬耳馬拉海沿岸大量商業據點,愛琴海諸多島嶼和伯羅奔尼撒半島南部,之後又侵佔了克裏特島,搖身一變成為地中海上的強大殖民國家和商業國家。事實上,正因為十字軍的東征,使地中海如古代那樣,再一次成為東西方之間的商船的大通道。到了十三世紀以後,蒙古帝國建立,它把前所未有的統一強加給遼闊的歐亞大陸的大部份地區,使歐洲的商人,尤其是威尼斯的商人,利用當時的和平環境和交通要道,幾乎直接與東方進行貿易。
教皇權力走下坡
十字軍東征的受挫,也大幅度降低了教會的威信,教皇權力從頂峰走向衰落。歐洲世俗封建領主對東方物質的貪婪需求,導致貨幣量的需要大增,促使西歐實現從實物地租向貨幣地租的轉變,許多農奴乘機贖回人身自由,商業城市也乘機爭得了高度的自治權力,歐洲的社會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為未來的社會變革奠定了基礎。
擴大東西方交流
十字軍東征擴大了西方人的眼界,擴大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比如中國的造紙術和火藥,就是在這個時期傳入西歐的。而阿拉伯數字,臨床醫學和拜占廷的製造玻璃方法,也為西方人所採用。東方農業的水稻,西瓜,檸檬,香料,砂糖等產品,極大地豐富了西歐人的物質生活,東方文明對西歐封建領主的生活方式的改變,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著名的西方史學家湯普遜這樣說:十字軍帶來一個嶄新的看法,即“西歐人同東方人接觸以後,必然會睜眼看到這一事實:東方存在著有智慧而又有文化的民族,而且有著一種等於甚至超過封建歐洲文明的文明。” 這種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使西歐尤其是義大利北部城市取代拜占廷,成為歐洲新的文化中心,成為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成為近代化意識形態的發散中心。

十字軍東征 – 基督教的聖戰
    王芝芝
    輔仁大學歷史系
    E-Mail:hist0001@mails.fju.edu.tw 
http://72.14.235.132/search?q=cache:mQADzsdfAlAJ:beaver.dlc.ncnu.edu.tw/projects/emag/show.aspx%3FdataId%3D020f8b0a-0270-4be4-a4b1-a0aeabe9ebf2+%E5%8D%81%E5%AD%97%E8%BB%8D%E6%9D%B1%E5%BE%81%E5%BD%B1%E9%9F%BF&cd=9&hl=zh-TW&ct=clnk&gl=hk
    西元一九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教宗烏爾朋二世( Pope Urban II, 1088-1099), 在法國克勒蒙( Clement )召開宗教會議,推行宗教改革。會議期間,君士查丁堡的東羅馬皇帝派使節前來,緊急呼籲西方派軍協助東方基督徒,共同殲滅信奉回教的塞爾柱土耳其人。教宗于是宣佈組軍,拯救東方基督徒並收復聖地 ; 在場的教士與貴族高呼「天主所願」,各自在胸前置放十字標記,以示為信仰奉獻的決心。教宗隨即派遣宣道者四處宣傳徵召「十字軍」,獲得教友的熱烈回應,開啟了基督徒對抗伊斯蘭教的聖戰。一九六年,來自下層階級的「農民十字軍」先行搶攻,慘遭土耳其人殺戮。翌年,正規十字軍與拜占庭組聯盟,渡海攻入小亞細亞,朝耶路撒冷城南進,沿途建立許多基督教封建國。幾經波折,十字軍終於在一九九年,成功地攻下耶路撒冷城,推舉一位「聖墓保衛者」(The Protector of the Holy Sepulchre)管理聖地。衛護聖地的工作困難重重,十字軍內部分裂,彼此殘殺,甚至勾結回教徒,打擊基督徒。十二世紀以後,回教新勢力崛起,聖地再度失陷,於是又有了第二次十字軍。從此西方十字軍再也沒有收復過聖地,形成屢敗屢戰的局面 ; 自公元十二世紀至第十三世紀末,撇開那些半途而廢和胎死腹中的,歐洲基督教社會先後發動十多次對抗穆斯林回教人的「十字軍」聖戰運動。1
    十字軍,至少前三次,原是一宗教運動。一則,它是由羅馬教宗所倡導二者,照教宗烏爾朋二世發表的演講內容看,它的宣戰原始目的是「對抗回教徒,收復聖地,拯救東方的基督徒」,可以說是一場不折不扣的宗教戰爭。然而就歐洲史看來,這乃是自羅馬帝國衰亡以來,歐洲人首度由西方大舉東向的擴張運動,也象徵著中古世界的重心,由東方轉移到西方。東方的波斯帝國早已亡于阿拉伯人,而今東羅馬的拜占庭帝國與阿拉伯穆斯林世界也已失去征服西方的決心與力量。倒是西方的基督教封建社會經過數世紀的休養生息,業已累積了足夠的社會經濟力量,蓄勢待發。十一世紀中葉以來,西方封建莊園經濟社會的長子繼承制日趨成熟,許多幼子次子在體制內失去發展空間,構成社會問題。 「發動戰爭,對外擴張」可以封建社會的不適應者提供發展機會,進而解決社會問題。2烏爾朋二世更在演講將東方描繪成「遍地流著蜜與奶」的土地,以物質為誘餌,道出了十字軍世俗又現實的動機。再者,擔當西方精神領袖的羅馬天主教會,自教宗格利哥瑞七世以來,經長期改革,力圖中興,重建權威。教會為取得基督教社會的領導權,此時正與聲稱是羅馬帝國繼承者的日耳曼君王發生嚴重的政教衝突;教宗烏爾朋二世組織十字軍,正是向日耳曼皇帝宣告教會在歐洲基督教世界的領導力,達成提升教會地位的目地。總而言之,西方的歐洲人在十一世紀最末的幾年,已來到了對外擴張的起跑點。
    以武力對抗異教徒的聖戰并非烏爾朋二世的創作,遠在一九五年以前,日耳曼的皇帝們配合教會的傳教活動,已在東歐地方,發動討伐斯拉夫人、波蘭人、波希米亞人、立陶宛人、匈牙利等異教徒的聖戰。自從八世紀阿拉伯人征服伊比利半島,越過庇里牛斯山侵入法蘭克人的土地,被「鐵槌查理」( Charles Martel, 714-741)在普瓦泰(Poitiers, 732)擊潰後,直到十五世紀末,基督徒持續在伊比利半島西班牙地區從事「恢復失地」(Reconquista)的聖戰。九世紀時,查里曼大帝的愛將羅蘭南征回教徒戰死于歸途,成為著名騎士文學「羅蘭頌」( Chanson de Roland)裏謳歌的英雄。
    然而,一九五年開始的十字軍運動與以往的聖戰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 第一,它是全面性的,全歐洲的人,不分貧富貴賤,共同參與此一基督教聖戰運動 ; 第二,它持續進行了將近二百年,伴隨著歐洲邁入近代,成歐洲擴張藉口中的道德標讖,聖戰的符碼 ; 第三,它的影響深遠廣大,史家認為它對于東西交通、長程經濟貿易、人文古典學術研究、教會地位的提昇、王權伸張、民族意識的興起、騎士文學的創作、中古封建社會的開放等等都有一定的貢獻。近年來,史家對十字軍的影響力,持有較為保留的態度,認為十字軍是歐洲封建社會經濟力復甦後產生的,它雖然加速了歐洲社會經濟的近代化,但不是推動一切改變的起點。但無論如何,十字軍在「促進東西文化交流,和加速東西商業貿易恢復」上的貢獻,仍是受到肯定的。十字軍的目標指向位居遙遠東方的聖地 – 耶路撒冷,儘管未必每一次十字軍都曾成功地到達目的地,但是參與者都有朝聖者「背井離鄉,長途跋涉,歷經艱難危險,在異鄉接觸各類奇風異俗」的經歷。姑不論其個人的心路歷程為何,這一群人自遠帶回新的知識和經驗,在文化交流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促使封閉的舊社會變得開朗、活躍、多元化。而那些積極策動十字軍東征的商人,尤其是意大利威尼斯熱那亞商人,也籍此取得近東貿易的優勢 ; 遂使東西方間的貿易興盛起來。而西歐統治階層的生活方式也因此發生變化,受東方的影響,學會穿著美好的東方紡織品,食用精美的肴饌。
    就聖戰的原始宗旨-收復聖地和拯救東方基督教徒-而言,將近二百年的十字軍運動史除了充滿血腥、暴力、偏見、愚蠢、政教腐敗等震撼人心的罪惡外,基本上它是一個失敗的軍事活動。3第一,除了第一次十字軍以外,都未曾收復聖地。有些十字軍還未到聖地,便已慘遭殲滅。第三次十字軍,即英國獅心王理查(Richard , the Lionhearted)參加的那一次,由於無法以軍力取勝,竟改以獻金的方式,取得回教徒允許基督徒前來聖地的保障。第四次十字軍堪稱為十字軍史上最大的醜聞,成軍之時,經費短絀,因籌資遭威尼斯商人設計賂索,被迫參于拜占庭帝國的政治鬥爭,揮軍攻打同是信仰基督的東羅馬帝國。在成功攻陷君士坦丁堡後,十字軍燒殺擄掠三晝夜,建立所謂的「君士坦丁堡拉丁帝國」,大事分封,樂不思蜀,聖地也就不去了。十字軍無法取回得而復失的聖地,又醜聞頻傳,歐洲乃盛傳成年人有罪不能奪回聖地,十字軍必須由純淨的兒童組成,方能感動上帝,奪回聖地;於是便出現了十字軍史上的大悲劇-兒童十字軍。1212年,在有心人鼓吹策動下,一群有數萬人之多來自法國和日耳曼地方的兒童結隊前往羅馬,要求教宗組織兒童十字軍收復聖地。其後,經教宗大力勸導,大部份的兒童逕自解散回鄉 ; 但是,仍有部份兒童堅持成行,結果在拿不勒斯受騙登上販奴船,被轉賣異鄉,不知所終。返鄉的一群兒童十字軍飽受風寒饑餓之苦,能安抵家門亦無幾人。隨著時間的流轉,教宗呼籲組織的十字軍,越來越乏人響應。有時君王們也會登高一呼,組織十字軍,但是也都徒勞無功,甚至有聖人之稱的法王路易九世(St. Louise)所領導的二次(12481270)也不例外。
    十字軍步上沒落的主要原因有二第一點,十字軍缺陷多,例如根本沒組織、軍紀散漫、作戰時沒有統一號令者、亦無後勤供應的制度等。有關十字軍運紀不良的醜聞,搶掠、偷盜,所到之處,遍地焦土,時有所聞,使十字軍聲名日漸惡質化。第二點,也是最重要的,整個十字軍運動失去社會後盾。自十三世紀以來,隨著商業社會的成長,以及封建君王的王權伸張,封建貴族的社會經濟地位急劇下落,騎士精神在新政治和新社會裏,喪失其傳統地位 ; 因此以收復聖地展現中古騎士精神的十字軍運動,便失去了社會號召力。
    收復聖地的目標固然是失敗了,但是十三世紀後,「十字軍」逐漸轉型,脫離「收復聖地,援助東方基督教徒」的單純目的。自從教宗英諾森三世(Pope Innocent III, 1161-1261)發動十字軍對抗亞耳比異端(Albigensian Crusade, 1207-1208), 「十字軍」的定義逐漸轉變為泛指「奉教會旨意,以基督之名從事聖戰的活動」。4 它是教宗統御下,捍衛基督教世界真理的正義之師。參加十字軍的人,不論加入的是教宗直接徵召或間接由教宗授權的正義之師,均得舉行特別宗教儀式,再向教宗或其代理人行封建效忠禮儀,並由主事者手中接下「十字架」標誌,戴在身上,才能成為教會的戰士。成為十字軍成員後,便可以得到宗教特赦,以及一些世俗特權如司法豁免權,個人及財產的保障等等。自十三世紀以降,一些從事地區性擴張運動的組織例如波羅的海沿岸的條頓武士團、伊比利半島基督教騎士團等,都遵行這種禮節,採用十字軍的旗號,成為捍衛基督信仰的正義之師,以基督之名推動對抗異教徒的聖戰,合理化其掠土封疆的侵略。
    十五世紀後,十字軍更進一步被廣泛用來指稱有捍衛正義使命的戰鬥。例如 : 當條頓武士團在十四世紀初,完成基督教化東歐的聖戰使命後,功成身退 ;它的聖戰旌旗轉為「普魯士軍國主義」,是俾斯麥統一大業的精神支撐。一四九二年,西班牙在十字軍精神的支援下,完成驅逐回教的「收復失土」聖戰 ; 同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他的船隊掛著帶有十字軍符碼的旌旗,將十字軍精神帶到了美洲。西班牙的緊鄰葡萄牙,繼續向非洲的穆斯林宣戰,將勢力伸向東非,沿著海岸南行。一四九八年葡國航海家達伽馬帶著「十字軍」的旗子,繞過南端「好望角」,抵達印度,發現新航路。十字軍的旗誌隨葡萄牙的商業航海帝國,行遍全球。
    到了近代,儘管西方在政治上,已絕少使用宗教符碼 ;但是,「十字軍」的聖戰理念乃深植在西方文化擴張傳統的靈魂裏,只要時機到,它就借屍還魂。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盟軍統帥艾森豪將軍將對抗軸心同盟的戰爭比喻為「十字軍聖戰」。「九一一」美國對抗國際恐佈份子奧薩姆賓拉丹的戰爭,不也被歸列為「十字軍」嗎?                                      
     
    十字軍年表
次數
時間
事跡
第一次
 AD1095~1101
征服聖地
第二次
 AD1145~1147
法王路易七世領軍
第三次
 AD1188~1192
法王腓力奧古斯都(Philip Augustus)與英王
理查(Richard Coeur-de Lion)領軍
第四次
 AD1204
攻占君士坦丁堡

 AD1212
兒童十字軍
第五次
 AD1217
匈牙利王Andrew II 領導,占領埃及東北部的Damietta
第六次
 AD1248
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二世(Emperor Frederick II)領軍
第七次
 AD1249~1252
法王聖路易(St. Louis)領軍
第八次
 AD1270
聖路易領軍


 
相關網址:
    十字軍東征 :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First Crusade:
第三次十字軍東征Third Crusade History:http://www.acsamman.edu.jo/~ms/crusades/third/history3.html
    兒童十字軍Children’s Crusade:
    亞耳比十字軍Albigensian Crusade:
    十字軍東征的影響 :
    回教徒看十字軍東征 :
    附圖:
  1. 教宗烏爾朋二世在法國克勒蒙召開宗教會議宣布組織十字軍

  1. 十字軍東征時期的聖地地圖
    1 參見王任光著《西洋中古史》,台北:稻禾出版社,1990。頁339-384 第十章「十字運動」。
    2 教宗對參加十字軍的人賜予恩典,除參加十字軍可贖罪,陣亡的戰士即可升入天堂外,還可得到一些現實的好處,例如:為籌旅費,可暫緩償付債款,日後更可論功行封。平民犯罪者亦可以減刑免罪。
    3 九六年農民十字字離家出發前大多先殺戮在地的猶太人,以絕後患之憂。
    4 法國南方與義大利北部流行的亞耳比異端( Albigensianism),由於不滿教會腐敗,又受到十字軍由東方帶回祆教正惡神對抗觀念的影響,認定當前羅馬天主教教會係惡神耶和華建的,呼籲各方起義為善神奪回世界的主宰權。


十字軍東征 如何評價? 
http://www.lucifer.tw/swords/Aticls/how.htm
  歷來,世人都認為十字軍東征是有利于基督教徒的事件。現在,東方和西方的歷史學家的看法持平的多,但有些東方人則從未改變想法。
一、與東方大決裂
  1086年,大群農民踏上征途,逼迫日耳曼或中歐的猶太人修會背教或死亡。十字軍東征之初,各式各樣的殺戮、搶劫、虐待,都是中世紀歐洲史上令人發指的暴行Pogrom),此字在希伯萊語中叫“4856的格澤羅Gzerot de 4856)。當然,一旦人群離去,情況又恢復正常,畢竟教會和高級教士從未鼓勵過這種行為。但是,由此而產生的仇恨與恐懼,深刻影響著基督教徒和猶太教徒之間的關系。
  即使是聖地,也難逃征伐殺戮等惡行摧殘。耶路撒冷被攻克時,聯合守城的猶太教徒和伊斯蘭教徒幾乎全遭屠殺。不過,頭幾年的征伐狂熱消失之後,盲目的屠殺和破壞停止了。而在歐洲,每當鼓動十字軍東征,尤其是第二次東征時,都要煽起仇恨猶太人的情緒。十字軍在聖地建起的拉丁王國,逐漸形成殖民社會,更加尊重當地的異教徒。像維持法蘭克人的統治,也需要當地人的參與。1110年後,猶太人總算生活太平了,他們定居在阿什克倫、蒂爾、阿克和加利利地區,不準在耶路撒冷逗留,只有等將來薩拉丁允許他們回來。
  法蘭克人和東方的基督教徒︰
  教皇總想保衛東方的基督教徒,可是十字軍東征反而加速了他們的毀滅。1204年,軍士坦丁堡陷落,從拜佔庭帝國內部的形式來看也許無法避免;不過,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和隨後進攻拜佔庭,是致命的一擊。
  原來只是一般民眾抒發成見和不滿,如今變成人人心中不可平息的仇恨。在宗教方面,由于1204年及後來發生的事,教會分裂才變得重要而有意義。高級神職人員以權威自居,彼此爭論不休,教會的分裂變成了民族的分裂。反拉丁民族的情結,就成了拜佔庭愛國主義的基石。
二、埋下仇恨的種子
  那麼,其他東方基督教徒修會的命運又如何?十字軍與非正統的敘利亞修會(雅各派、聶斯托利派、亞美尼亞人)的關系比較和諧。耶路撒冷國王恢復以前伊斯蘭教國王的習慣,控制這些不同的等級,保留選舉主教的權利,但給予他們充分的信仰和司法自由,但是免除十一稅(Tithe);十一稅是按照規定交付十分之一的收入。[…]
  然而對伊斯蘭教徒來說,東方的基督教徒都變成可疑分子了。他們是受保護的人——“迪米斯Dhimis),須繳規定的人頭稅,權利未變,實際上已受到損害。在近東的許多國家里,特別是在埃及,十字軍東征讓基督教徒和猶太人在國家危難時,成為受迫害的少數。在中世紀初的伊斯蘭世界里,他們所受的欺壓前所未有。[…]
  從體制的角度來看,王權的加強確實與十字軍東征有關;國王召集並指揮了第二、三、七、八次東征的部隊,乘機鞏固了他對大領主的權威,同時也讓小領主知道了他的厲害。法國和英國還利用十字軍東征收叫間接稅12世紀末,這種稅已背離了最初的用意而制度化,成為直接稅的起源;直接稅則奠定了王權的基礎。
  羅馬教廷也以十字軍東政為依據,建立一套神權政治的教義,是後來濫用神權才反而削弱了擴張中的權威。在宗教方面有兩個詞概括了這種影響︰宗教法庭(Inquisition)和赦罪(Indulgence,或譯大赦),宗教法庭一詞產生于阿比爾教派(Albigeois)的十字軍東征,並于1231年普及開來。至于赦罪——寬恕罪行,並免除刑罰,首先是由烏爾班二世在克萊蒙宗教會議上許諾的,後來變成了贖買或贈與的物品,13世紀的十字軍東征因而有了根本的財源。後來,赦罪又成了非法交易的根源,日爾曼宗教改革的倡導人馬丁路德(MartinLuther),對此非常憤慨。[…]
三、主要的受益者︰
  十字軍東征不僅是八、九次著名遠征,也是每年春夏的定期通道,把大量武裝和非武裝的朝聖者帶到巴勒斯坦。這些通道所需的費用和資金的轉移,是銀行業在歐洲普及開來。比薩人、熱那亞人和威尼斯人,實際上是十字軍東征的主要受益者。[…]
  他們大多利用十字軍東征的機會,在拉丁王國里獲得享有特權的地區或商行,為在地中海東岸地區發展貿易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透過這些接觸,新的技術和產品引進西方;也有一些引入東方,但數量少得多。[…]
  在航海技術方面,拉丁人是向拜佔庭學來的。1168年,法國和拜佔庭遠征埃及的亞歷山大港,拉丁人見識到了專門運送軍隊和馬匹的船只︰掌門官Huissier)。
  11世紀末,中國人發明了羅盤。13世紀,歐洲也有了這項新的航海儀器和技術,去不清楚是如何傳過來的。另外,源于印度的阿拉伯數字,以及在當時叫甦夫勒Cyfre,阿拉伯語的意思是虛無)的的概念,是由伊斯蘭天文學家暨數學家華拉子密(al Khwarismi780-850)的文章,譯成拉丁文後傳入西方的。[…]
  西方人在敘利亞也熟悉了某些技術,例如玻璃制造(引入威尼斯)、新的農業(甘蔗、棉花、水果),以及手工業(絲綢、羽紗、大紅衣料、錦緞)的生產技術。十字軍東征建立起密切的聯系,這些奢侈品傳入西方,結果又變成西方的產品引進伊斯蘭教徒和拜佔庭的近東市場,雙方的貿易平衡于是改變。
  作為轉口貿易的金融中心,十字軍東征建立的國家都是最早軋制金幣的國家。這種金幣仿照阿拉伯帝國的金幣第納兒Dinar), 比意大利的金幣要早約一個世紀,象征中世紀擴張臻于頂點,打破了地中海地區西方佔優勢的局面。在物質文明方面,十字軍還吸收了東方的衣著和飲食習慣,對歐洲奢侈品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小馬們為這些奢侈品長期遭人指責,他們卻經意大利傳到歐洲北部,顯示哥特時代璀璨興盛的特色。
選自 莫里松《十字軍東征》
四、十字軍的東征造孽︰
  11世紀的騎士和農民認為,十字軍東征是西方在發泄剩余力量,海外的土地、財富和封地才是主要的誘餌。但十字軍東征即使是在徹底失敗前,也沒有滿足西方人對土地的渴望,只好在歐洲發達的農業發展中,尋求海外幻景無法帶給他們的解決之道。[…]
  十字軍東征並未因與伊斯蘭世界接觸,以及西方經濟發展,而給基督教國家帶來蓬勃的商業,既沒有帶來技術和產品,也沒有輸入精神上的武器——希臘、意大利(尤其是西西里島)和西班牙等地的翻譯中心與圖書館,能提供精神武器,金關于這些國家往來比在巴勒斯坦更為密切和有效。設置連搜集奢侈品的嗜好和懶散的習慣都沒有帶來,因為西方的道德家認為,這些興趣和習慣是東方的特性,是毒品,異教徒拿來送給抵抗不了東方魅力和魔女的十字軍。[…]
  十字軍東征把西方的騎士階層變窮了,不但未讓基督教國家團結起來,反而大大刺激了國內剛剛產生的各種對立,[…]十字軍東正在西方和拜佔庭人之間挖掘了一條鴻溝︰拉丁人和希臘人的敵意,隨著一次次十字軍東征而加劇,導致了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和1204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099年在耶路撒冷,1204年在君士坦丁堡,這一次次遠征並未導正風俗,聖戰的狂熱反而讓十字軍窮凶極惡,一路上暴行虐施、燒殺擄掠,基督教徒、伊斯蘭教徒和拜佔庭的編年史中,都記述了此類暴行。十字軍東征所需的資金,是教會征收重稅,出賣赦罪的動機或借口。歸根結底,無力保衛和守住聖地的軍事修會都撤往西方,以便回去敲詐勒索。以上就是這些遠征造成的負面影響。唯有杏子,才算是基督教徒東征後帶回來的果實。
選自 勒戈夫(Jacques Le Goff)《中世紀的西方文明》
五、大敘利亞計劃︰
  敘利亞總統阿薩德(Asad)在1970年代末發表的演說,內容刻板而晦澀。從他的談話,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頗有淵源,而且相當嚴密的政治計劃。阿薩德和以色列人都對十字軍東征的歷史了如指掌,但他的論據和以色列人的相反。12世紀,杰奇拉(Jezire)的領主曾吉,在伊德薩首次打敗十字軍,兒子努爾丁對抗法蘭克人,統一了杰奇拉和敘利亞;而努爾丁手下的庫爾德將軍薩拉丁,生于塔克利特(Takrit),在哈廷打勝仗。他們鼓舞了20世紀所有的阿拉伯國家元首,尤其是阿薩德、納賽爾(Gamal Abdel Nasser)和薩達姆(Saddam Husayn)。
  阿薩德認為,要打敗以色列,首先必須在政治上統一大敘利亞(Bilad al Sham),也就是中世紀的敘利亞。這個理想中的國家,與外約旦國埃米爾阿卜杜拉(Abd Allah1942年提出的大敘利亞計劃相符,包括伊拉克和地中海之間的全部阿拉伯國家,為了實現統一,阿薩德打算放慢敘以戰爭的攻勢,打算長期斗爭。
布朗基(Thierry Blanquis
六、東方仍受炮火威脅︰
  對西歐來說,十字軍東征在經濟和軍事方面,都是一次革命。可是在東方,這些基督教徒的聖戰卻導致長期的沒落與蒙昧主義。[…]為了保持固有的文化與宗教特色,東方是否摒棄象征西方的現代主義?還是要冒著喪失固有文化的危險,毅然走上現代化的道路?伊朗、土耳其和整個阿拉伯世界,都無法解決這個兩難的問題。所以直到今天,仍然可見到兩種極端的做法︰不是全盤西化,就是保持極端排外的完整主義。
  阿拉伯世界知道這些野蠻的歐洲人,也擊敗過他們。但此後,歐洲人控制了世界,因此對歐洲人既著迷又恐懼,不可能只把十字軍東征視為插曲,是一去不復返的歷史事件。阿拉伯人(伊斯蘭教徒)對西方的態度,至今仍受歷史事件的影響。這就不能不讓人深感驚異了,須知那些事情在七百年以前就已經結束了。
  公元兩千年已經到來,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和宗教領袖們,仍常借鑒薩拉丁、耶路撒冷陷落和光復等歷史人物和事件。在民間和官方的說法中,以色列就等于新的十字軍王國。巴勒斯坦解放軍的三個師,一個叫哈廷,一個叫艾因賈魯。納賽爾總統在任時常被比作薩拉丁,因為他和薩拉丁一樣,合並了敘利亞和埃及,甚至連也門都包括在內!至于1956年西方向甦伊士運河遠征,以及1191年的遠征,都被視作是英法聯合發動東征。
  納賽兒可比作薩拉丁,這確實令人不安。听到賈沃齊(Sibt Ibn al Jawzi)告訴大馬士革的老百姓,薩拉丁的兒子、開羅的主子卡米爾(al Kamel)承認敵人對聖城的主權,這種背叛行為,不由得令人想起埃及的薩達特總統(Sadate)。大馬士革和耶路撒冷為了控制戈蘭高地(Golan)和貝卡谷地(Bekaa)而斗爭,該如何分的清今夕何夕,是過去還是現在?
  在經常遭到侵略的伊斯蘭世界里,不可避免的會產生一種手迫害的感覺。這種感覺在某些狂熱分子身上成了危險的邪念︰1981513日,土耳其人阿格卡(Mehemet Ali Agca)可不是向教皇保羅二世(Jean Paul II)開槍馬?他在事先寫好的一封信里解釋︰我決定殺死十字軍的最高指揮官,保羅二世。除了這種個人的反對行為外,阿拉伯世界也總是把西方看成天敵。是要是反對西方,無論是政治、軍事和石油方面的敵對行動,都是合法的報復。所以,這兩個世界產生于十字軍東征的裂痕,今天阿拉伯人仍認為是侵犯。
選自 馬魯夫(Amin Maalouf)《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軍東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