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濟公



濟公
 
 
 
濟公(1130年—1209年),原名李修元,南宋高僧,今天臺山永寧村人。濟公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顛,初在杭州靈隱寺出家,後住淨慈寺,他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舉止似癡若狂,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撰有《鐫峰語錄》10卷,還有很多詩作,主要收錄在《淨慈寺志》、《臺山梵響》中。他懂醫術,為百姓治癒了不少疑難雜症。他好打不平,息人之淨,救人之命。他的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於是人們又以他扶危濟困而稱之為“濟顛,尊之為濟公活佛”。
 
濟公 - 基本資料
 
原名:李修元
生卒:1130年一1209
籍貫:浙江省天臺山永寧村
描述:南宋禪宗高僧
法名:道濟
別號:湖隱、方圓叟
尊號: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羅漢阿那尊者神功廣濟先師三元贊化天尊
愛好:善走圍棋,喜做呼洞猿、鬥蟋蟀的遊戲,喜歡蘸大蒜吃狗肉
濟公 - 生平簡介
 
少年濟公成長在赭溪畔,讀書於赤城山。由於受天臺山“佛宗道源”和李府世代積善信佛家族文化的薰陶,潛移默化,萌生了方外之念。弱冠之年,皈依佛門,法號道濟,先入國清寺,後至臨安(今杭州)投奔靈隱寺瞎堂慧遠,這位“佛海禪師”為濟公授具足戒。濟公出家後,一反常態,言行叵測,難耐坐禪,不喜念經,嗜好酒肉,衣衫襤褸,浮沉市井,常行救死扶弱之事,狀類瘋狂,人們稱他為“濟顛僧”。
 
在一般僧俗眼裡,道濟的言行出格,被認為不是正常的人。所以有的僧人向方丈告狀,說道濟違犯禪門戒規,應責打並逐出山門。誰知,方丈慧遠一邊口宣:“法律之設原為常人,豈可一概而施”!並在首座呈上的單紙上批了:“佛門廣大,豈不容一顛僧”!此後無人再敢詬逐。瞎堂圓寂後,道濟去淨慈寺投德輝長老,後來做了書記僧。《佛光大辭典》中記載:“道濟(1150—1209),宋代臨濟宗楊岐派僧。臨海(浙江)人,俗姓李。名心遠,字湖隱,號方圓叟。年十八,落髮於靈隱寺,性狂顛,嗜酒肉,人號濟顛。先後參訪國清寺之法空一本、祗園寺道清、觀音寺道淨,後投虎丘山瞎堂慧遠門下,嗣其法,又依淨慈寺,寺毀,行化嚴陵。瀕湖居民食螺斷尾,師每乞放水中,螺多活而無尾。嘉定二年,坐逝,世壽六十,葬於虎跑塔中。”世人僅知濟公的“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卻不知還有後二句“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故而濟公之言行舉止,非一般人所能洞悉,亦不可妄學,妄毀。
 
   近代大德印光大師說,濟公傳有幾種,唯《醉菩提》最好。 近有流通者,雲有八本,多後人敷衍之文。《醉菩提》之若文若義均好,所敘之事,乃當日實事。
 
濟公 - 人物紀事
 
修元出世
 
李家世代信佛,從李崇矩就開始造像建寺,接濟僧眾。孩子一出生,父親李茂春就把他抱到天臺國清寺,請住持
 
和尚幫他取個俗名:李修元。淨慈寺志有傳,茲照錄如下:“道濟,字湖隱,天臺李茂春子,母王氏,夢呑日光而生,(宋高宗) 紹興十八年(西紀一一四八)十二月初八日也。”(清)《天臺縣誌》中記載:“濟顛,邑人,父李茂春,高宗李駙馬之後,隱於天臺。母王氏,夢吞日光,生師。”
 
修元苦讀
 
書生李修元從赭溪畔的永寧村,避居到天臺赤城山,在一盞明月下苦讀詩書,是南宋年間的事。天臺赤城山是佛道雙修的聖地,山中的玉京洞,為道家十大洞天中第六洞天。赤城山中的佛道兩家一直雞犬相聞,理佛練丹,名不相干。開山的道長坐在霞色中,用一把蒲扇扇起灶中的火焰時,印度僧人曇猷,也開始在山下的紫雲洞中伐木建寺。當長須飄飄的老道放下蒲扇,從丹爐中取下一顆赤色的丹丸,中岩寺響起了第一記鐘聲。書生李修元就在丹爐和鐘馨之間,在天臺宗和尚湛然晚年講經的瑞霞洞,做著金榜題名的科舉夢。書生李修元十年寒窗,當他離開瑞霞洞赴京應試時,洞壁上已長滿了灌木。後來貼出一皇榜上,沒有叫李修元的人。
 
修元出家
 
李修元在十八歲赴考之時突然出家,和家中有一場變故有關。父母雙雙得急病去世,病情來得很急,不出三日,就相繼撤手人鬟了。李修元在借宿的靈隱寺中,接到寄自家中的信時,一時萬念俱灰。三天後,悲痛之中的李修元就在靈隱寺落髮了,為他剃度的是瞎堂慧遠禪師。有關道濟在靈隱寺出家一事,歷朝文獻都無異議。民國四年(1915年)印行的《天臺縣誌稿》,也還照抄康熙二十二年(1883年)《天臺志稿》上的說法:“年甫十八,親喪,投杭州靈隱寺出家。”即使1995年版的《天臺志稿》出說他:“十八歲趕臨安,於靈隱寺出家。”
 
這個法號道濟的和尚,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活佛”濟公。李修元出家時,正是青春年華,消息傳來,鄉人一片婉惜。在他們眼中,有神童之譽李修元進士及弟,步步高升,應該不是難事。一個進士對永甯村裡的李家來說,雖算不得光宗耀祖,可也算是李家中興了。《台州府志》有記載說:“濟顛,天臺人。父李茂春,高宗李駙馬之後,年甫二十八,二親繼喪,投靈隱寺,後居淨慈。逆行順行,言行叵測。其濟物利生、神通感應事蹟甚多,見《錢塘漁隱濟顛師語錄》。乃天臺五百應真之流也。滅後數日,有二行腳僧遇之於六和塔,複附書歸。”
 
活佛濟公
 
道濟天性好動,不喜念經,難耐打坐,經常和那些頑童斯混在一起,作呼洞猿、鬥蟋蟀的遊戲。甚至蘸大蒜吃狗肉,僧眾告到方丈室,慧遠卻說:“佛門之大,豈不容一顛僧!”於是他又被人們稱作顛僧”。慧遠圓寂,他失去庇護人,被迫轉到淨慈寺,先是替人念經兼作火化工,後來升了書記僧,卻依然出入歌樓酒肆,游山逛水。他寫詩自述:“削髮披緇已有年,唯同詩酒是因緣。坐看彌勒空中戲,日向毗盧頂上眠。撒手須能欺十聖,低頭端不讓三賢。茫茫宇宙無人識,只道顛僧繞市廛。”活脫脫的一幅“遊戲人間”的自畫像。濟公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顛,實際上卻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
 
他懂醫術,為百姓治癒了不少疑難雜症。他曾經帶著自己撰寫的化緣疏,外出募化,修復被火燒毀的寺院。他經常游方市井,拯危濟困,救死扶弱,彰善懲惡。所以,在人們看來,“濟顛”的“濟”字也包含著扶危濟困的意思。1921年出版的《中國人名大辭典》中有記載:道濟,宋高僧。天臺李氏子,字湖隱。年十八就靈隱落髮。狂嗜酒肉,人稱“濟顛”。複依淨慈寺,火發寺毀,道濟行化嚴陵,以袈裟籠罩諸山,山木盡拔,浮江而出,報寺眾曰:“木在香積井中。”六丈夫勾之而出。蓋六甲神也。瀕湖居民,食螺已斷尾矣,道濟乞放水中,活而無尾。嘉定初坐逝,葬虎跑塔中。 
 
前清秀才徐聚垣在他的著作中這樣形容濟公:“家素封,肴有珍饈,醞有內法。然居士薄于自奉而厚以待人,于凡四方明德之儒,以及三教九流之有行者,無不交相結納,時人稱之曰:“小孟嘗。”而于貧苦人尤切摯。每當歲迫時,見有蒙袂而前、決踵而過,與夫道路流行無寄之人,寒則衣之,饑則食之。資送雖不盡多,然皆得其歡心而去。家儲藥物十數種,皆藥肆中所未備。鄉里中來取者,日不知凡幾。居士有求必應。雖在匆遽中,必先給予而後安。其急於樂善類如此。其他如道路、橋樑、郵亭、茶室、義塚、育嬰、放生、惜字、排難釋紛諸善舉,不計也。”
 
濟公家族
 
《歐陽修全集》卷三十三中《鎮潼軍節度觀察留後李公墓誌銘》,系研究濟公家世不可或缺的珍貴史料。濟公自稱“幼生宦室”。濟公的師侄居簡《湖隱方圓叟舍利塔銘》說他是“天臺臨海都尉李文和遠孫”。李遵勖(988—1038),初名勖,因娶宋真宗趙恒妹萬壽公主,而加“遵”字為“遵勖”,字公武,逝世後諡號和文,為李崇矩孫,濟公高祖。其世系為:李崇炬——李繼昌——李遵勖——李端懿、李端願、李端愨——李評——李涓——李茂春——李修元(修緣)。
該家族有三個特點:一是世代仕宦,且為將門;二是為官清正,政績卓著,名列《宋史》;三是曆世積善信佛,家族中不少人是禪宗的著名居士。隨著宋室南遷,李氏子孫流寓其高祖李遵勖封(食)邑浙東天臺,隱居於赤城山南麓、天臺城北的永寧村。濟公之父李茂春,目擊朝廷腐敗,棄官隱居經商、念佛,為人淳樸厚重,樂善好施。
 
濟公李氏家族人丁不很旺盛,但因曆世仕宦,家境富裕,也稱得上是天臺的望族了。赭溪西岸的一大片田地(現都已建成一片民居了),就屬於這個家族所有,至今人們還稱作“李家垟”。發源於北山的赭溪是孩童時濟公看水碓舂米、捕魚游泳玩耍的好去處。石牆頭邊上有“隴西園”,古時這裡是濟公李氏的私家莊園。
 
濟公 - 濟公才能
 
擅詩善文
 
他學識淵博,擅詩善文,出語諧謔,往往超詣。濟公身為禪宗高僧,撰有《鐫峰語錄》10卷,還有很多詩作。他跟唐代隱士寒山、豐幹、拾得(即“三賢”)一樣,既受到佛教禪宗的薰染,也受到了道家隱逸之風的影響。不同的是,他還具有民間遊俠的色彩,從而使他在眾多的佛門弟子中獨樹一幟。這與他從小就在佛道雙修的赤城山攻讀,並受到“台州式硬氣”的民風陶冶有關。臺灣著名學者南懷瑾對濟公的四首《西湖》絕句和臨終偈語尤其讚賞,說“若以詩境而論詩格,他與宋代四大家的范成大、陸放翁相較,並無遜色”。1995年出版的《台州地區志》中這樣描述他:“精于文墨,題詠頗多,《淨慈寺志》、《臺山梵響》均收有其詩作。”
 
醫術精湛
 
他用精湛的醫術為老僧、貧民悉心治疾,疑難雜症多得根治。風靡中中國的香功,據說就是經他的傳授而嘉惠後人的。
 
濟公詩文
 
《臨江仙》
 
粥去飯來何日了?都緣皮袋難醫。這般軀殼好無知,入喉才到腹,轉眼又還饑。唯有衲僧渾不管,且須慢飲三杯。冬來猶掛夏天衣,雖然形醜陋,心孔未嘗迷。
 
《飲酒》
 
何須林景勝瀟湘,只願西湖化為酒。
和身臥倒西湖邊,一浪來時吞一口。

《醉傲》
 
醉傲風顛卒未休,杖頭明月冠南州。
轉身移步誰能解,雪履蘆花十二樓。
 
《自述》
 
南屏山淨慈寺書記僧道濟,幼生宦室,長入空門,宿慧神通三昧,今修語具辨才。理參無上,妙用不窮。雲居羅漢,唯有點頭;秦州石佛,自難誇口。賣響蔔也吃得飯,打口鼓侭覓得錢。倔強賽過德州人,蹺蹊壓倒天下漢。尼姑寺裡講禪機,人俱笑我顛倒;娼妓家中說因果,我卻自認風狂。唱小詞,聲聲般若;飲美酒,碗碗曹溪。坐不過,禪床上翻筋斗;戒難持,缽盂內供養屠兒。袈裟當于盧婦,盡知好酒顛僧;禪仗打倒龐婆,共道風流和尚。醉昏昏,偏有清頭;忙碌碌,的無拘束。欲加其罪,和尚易欺;但不犯法,宣威難逞。請看佛面,稍動慈悲;拿出人心,從寬發落。今蒙取供,所供是實。
 
《雨傘》
 
一竿翠竹,獨力支撐。幾幅油皮,四圍遮蓋。摩破時,條條有眼;聯絡處,節節皆穿。雖曰假合,不異生成。漫道打開有時,放下擔當雲雨。饒他甕瀉盆傾下,別造晴乾,借此權為不漏天。
 
《嘲靈隱寺印鐵牛》
 
幾百年來靈隱寺,如今卻被鐵牛閂。
蹄中有漏難耕種,鼻孔撩天不受穿。
道眼何如驢眼瞎,寺門常似獄門關。
冷泉有水無鷗鷺,空使留名在世間。
 
濟公 - 性格特徵
 
天性好動,不喜念經,難耐打坐,性狂而疏、介而潔,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顛,實際上卻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他既“顛”且“濟”,他的扶危濟困、樂善好施、除暴安良、彰善罰惡、好打抱不平等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
 
1989年出版的《辭海》記載道:“他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舉止似癡若狂,所以人們叫他濟顛。”《天臺縣誌》記載道:“方圓叟,性狂疏不守戒律,嗜酒肉,舉止如癡。常嘲弄為富不仁者,對於老病僧人與窮苦百姓,則盡力相助。”1995年出版的《台州地區志》中記載道:“性獨疏,不守戒律,嗜酒肉,落拓不羈,舉止如癡,常嘲弄為富不仁者,對病老僧人與窮苦百姓則盡力相助。”
 
《補續高僧傳》中這樣記載:“明顛者,潦倒倡狂,衣不蔽體。大雪中,袒膊跣足而行,手弄摩鐵釘,遇瓦礫拾置袖中。人誠語相問,則答以機鋒;或侮之,則酹以狂言。入市,群兒爭挽袖覓錢,或與之一錢兩錢;或不與,喧叫語笑,衢路闐塞。人或飯之,不問遠近識與不識,皆淩晨而至。或受,或不受,或反探袖出錢置幾上,不謝而去。”他寫詩自述:“削髮披緇已有年,唯同詩酒是因緣。坐看彌勒空中戲,日向毗盧頂上眠。撒手須能欺十聖,低頭端不讓三賢。茫茫宇宙無人識,只道顛僧繞市廛。”活脫脫的一幅“遊戲人間”的自畫像。
 
濟公 - 人物評價
 
《濟顛道濟禪師語錄》有幾句順口溜贊顛師之顛相、顛心:
 
其一:濟公非濟公,靈光在心中。金身羅漢降,顛僧乘有情。布帽具五明,破扇煽八風。兩鞋馳千里,衲衣福田生。密修般若法,外現頭陀行。識心舍皮囊,水連天碧峰。頓悟其密意,法界盡虛空。
 
其二:吾亦非濟公,慈悲在心中。神光從天降,通達世間情。人生有晦明,屈指化清風。滾滾紅塵裡,唯願濟蒼生。曾悟大佛法,來去自如行。區區一皮囊,天下第一峰。心有虛空意,證果在非空。
 
明朝人對其評價道:“非俗非僧,非凡非仙,打開荊棘林,透過金剛圈。眉毛廝結,鼻孔撩天,燒了護身符,落紙如雲煙。有時結茅宴坐荒山巔,有時長安市上酒家眠,氣吞九州,囊無一錢。時節到來,奄如蛻蟬。湧出舍利,八萬四千,讚歎不盡,而說偈言。”
 
周恩來總理說:“人民很喜歡濟公,因為他關心人,為不公平的事打抱不平,在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濟公的美麗傳說。”
 
“濟公這個角色,是我這一生從事專業工作的一個積累。”游本昌滿懷感慨,“濟公改變了我的藝術觀。”
 
濟公 - 濟公傳說
 
簡介
 
濟公傳說的發展經歷了宋代以前的孕育準備期、南宋初的萌芽形成期和明清以來的成熟發展期,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濟公傳說是以南宋禪宗高僧道濟的故事發展演變而來的一種民間口頭文學,主要分佈於浙江省以天臺為
 
中心的區域,並由此輻射全國,影響世界。
 
歷史溯源
 
六朝以來,浙江南部的天臺山就是充滿神秘色彩的佛教聖地,晉代《西域記》把天臺石橋方廣寺稱為五百羅漢顯化之地;唐代被稱為三賢的寒山、拾得和豐幹,就以瘋癲著稱,因此,天臺在歷史上就流傳著許多羅漢、顛僧的傳說。
 
濟公其實是一個有史可查的人物,最早記錄見於南宋高僧釋居簡《湖隱方圓叟舍利銘》和釋如《贊濟顛》。《淨慈寺志》記載:道濟,字湖隱,天臺李茂春子,母王氏,夢日光而生,紹興十八年十二月初八日也。年十八,就靈隱瞎堂遠落髮。風狂嗜酒肉,浮沈市井,或與群兒呼洞猿,翻斗,遊戲而已,寺眾訐之,瞎雲:佛門廣大,豈不容一顛僧?遂不敢擯,自是人稱濟顛。
 
李氏家族走出一位世人皆知的濟公活佛,並不是偶然的,是佛宗道源底蘊深厚的天臺山文化、李府集儒、道、釋於一體的家族文化和天臺山淳樸剛健的民情民風融匯一起,才孕育了濟公活佛,產生了不朽的濟公文化。濟公首先是人,是生而知之者,是濟公的大知大覺和充滿神奇浪漫色彩的事蹟使其逐漸被人們神化為活佛。重要的是要領會濟公捨棄百萬家財而不顧,毅然出家,尋求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走上一條救民濟世之路的精神實質,領悟他那種“無我”、“看破一切”的境界,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多做服務於社會,造福於人類的事,少受名利枷鎖的羈絆,得到真自在、真自由,減少患得患失的煩惱。
 
主要內容及其特點
 
據調查,現存於天臺民間的濟公傳說有數百種,這些傳說以濟公生平經歷為主線,內容涉及降龍羅漢投胎的濟公出世傳說,神童李修元的少年濟公傳說,濟公癲狂濟世、懲惡揚善、扶危濟困、戲佞降魔的傳說等。濟公的一生富有傳奇色彩,他既“顛”且“濟”,他的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人們懷念他、神化他。
 
神化就從他的出世開始。《西域志》載:“天臺山石樑橋古方廣寺,五百羅漢之所住持,其靈異事蹟往往稱著。”而濟公誕生時正好碰上國清寺羅漢堂裡的第十七尊羅漢(即降龍羅漢)突然傾倒,於是人們便把濟公說成是羅漢投胎。黎民盼望救星,社會呼喚英雄,當人民十分需要聖賢的時候,高僧就成了“活佛”,凡人道濟成為歷代供奉祭祀的神靈,其成佛後的尊號長達28個字:“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羅漢阿那尊者神功廣濟先師三元贊化天尊”,集佛道儒於一身,堪稱神化之極致。這也就說明濟公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成為人民心中的“活佛”,反映出濟公形象的廣泛親和力。
 
與濟公相關的民俗風物傳說也十分豐富。明清以來,濟公傳說廣泛流傳于全國各地,成為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濟公傳說依存於真實的歷史人物,具有地域的原生性;突出神秘的超自然力,具有情節的神奇性;體現了歷史上的禪宗思想和羅漢信仰,具有文化的繼承性;廣泛涉及生活的各個層面,具有內容的多樣性;反映民眾的喜怒哀樂,具有鮮明的人民性。
 
 
濟公聖訓
如何人生快樂改變命運
 
一生都是修來的------求什麼,他家富貴前生定------妒什麼;
今日不知明日事------愁什麼,前世不修今受苦------怨什麼;
不禮爹娘禮世尊------敬什麼,賭博之人無下梢------耍什麼;
兄弟姐妹皆同氣------爭什麼,治家勤儉勝求人------奢什麼;
兒孫自有兒孫福------憂什麼,冤冤相報幾時休------結什麼;
豈可人無得運時------急什麼,世事如同局一棋------算什麼;
人世難逢開口笑------苦什麼,聰明反被聰明誤------巧什麼;
補破遮寒暖即休------擺什麼,虛言折盡平生福------謊什麼;
食過三寸成何物------饞什麼,是非到底見分明------辯什麼;
死後一文帶不去------慳什麼,誰能保得常無事------誚什麼;
前人田地後人收------佔什麼,穴在人心不在山------謀什麼;
得便宜處失便宜------貪什麼,欺人是禍饒人福------卜什麼;
舉頭三尺有神明------欺什麼,壽自護生愛物增------殺什麼;
榮華富貴眼前花------傲什麼,一旦無常萬事休------忙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