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原文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原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摩訶般若波羅蜜。


心經 - 呂純陽帝君註釋

心者。這心字。說大就是天地萬類萬象的大樞紐。說小就是萬相萬法的小機關。所以是天主性。性主心。心主意。意主身。身行於外。便知是道心的發動。或是人心血心的發動。看他作事的偏正。就知道。他內裏的心意了。由此看來。這心意二字。非同小可的。由心發就能警其意。意發就能動其身。是為君子的道學。由身歸於意。由意歸其心。這就是小人的行為了。所以是君子以性主心。以心主意。以意主身。這就是由本而推其末呢。小人是以身主共意。以意主其心。這就是由其末推其本了。這就是君子的心意。合小人的心意。就有這點分別呢。經者。就當徑字講。人人必行的一條路途。試想。心意誰能無有。有其心意。心意一發。常得從這裡走。方是光明的路途。所以這經。就是入德的一個門戶呢。所以是有其心。就有其意。這意所發的思想。就向這門戶出入。這才是心意至善的地方。所以是古時聖賢。遺書留經。費盡千言萬語。無非是盡其心就完了。還有別的嗎。這就是收其心意。而歸其性。求其放心的功夫呢。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字解】就是當明字講。是如如自得的意思。是無所不在處處皆在的意思。就是覺共覺。就是因其因的意思。行深就是學而時習的工夫。就是覺心妙有其所妙。就是明其大小之理、無所不明的意思。就是一氣週流、運行人身的意思。就是一氣週流、共浮沉升降、費隱莫測的意思。就是週而複始、川流不息、的意思。就是達到至善的地方。

【節解】觀其天之至性、性之至心,心之至意,意之至身,這些曲折,能皆是明為目的底地方,所以合天即是明性,性明,自達於心,心明,就達於意,意明,就能明亮全身,這就是明其本,也就明其末,無有不明亮的,內觀無慾,外觀無物,這性光上至於天,下照萬物,無憂無慮,豈不自在嗎,這就是大學所說。明明德的那一章,合觀自在的意思,正是相合,一點也不錯,然我的心意,即能達到明明德的功用,心有所覺,而彼必有所因,彼有所因,也能感我所覺,我心無覺,而彼亦無所因,彼無所因,而我亦無所覺,這不是覺其覺,因其因嗎,假若將我心德推外,這不是明德裏頭,就含著新民的工夫嗎,由我性的明德,而推他人,使他也知如此辦法,這就是由已推外,新民兼善天下,然上二條是明明德自修的功夫,下是推入新民的功用,這明德新民是一線相連的,能明德,就能新民,能新民,就能明德,這是內外有連帶的關係,若明德新民,皆能作到,這不是至善的地方嗎,這就是歸根認母的兩條大路徑呢!

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字解】就是學而時習。是普照。五蘊是色、受、想、行、識。皆空就是無物所觸。度一切苦厄:,是度過。一切苦厄、是種種的苦處。

【節解】五蘊,蘊藏身體,傷損靈性的下路,假若時習,照見我的本來明德,這五蘊,無形之中,就能消滅了,這就是為善則惡消,作惡則善沒的意思,能使清純,這濁即消化這五蘊,豈不成為空空的嗎,若五蘊化成空的,這苦厄又從那裡來呢,這不是純全天理嗎。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字解】舍利子即人之道心。即是聲色。即是無形無象。不異就是無有分別。

【節解】這一句,是我心即是舍利。舍利怎講,就是舍去後天的一切名利,這即是道心的別名呢。色不異空者,就是空由色生,色由空出,也是假中有真,真中有假,然我身是肉體,即是假,也址真在裏頭,這就是老子所說,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這樣看來,這色空還有甚麼分別呢,所為色能生空,空能生色,這不是空就是色,色就是空嗎。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字解】由外達內。由內達外。就當也字講。如是就是還是這樣。

【節解】此句接上所說,前句是空色二字,空藏於內,色行於外,這是說我有所受,是由色而達於空,想是,我有所想,由空而達於色,由此看來,這是一外一內的分別,也就是清濁有連帶的關係,這就是色發於空,空發於色,有其空色,則有其行識,其行辦不到,他的識神就發動了,這即照從前一樣,還是這樣的講法呢。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字解】舍利子如前。是諸法是一些。是無形。是由心生、發曰相。

【節解】既然能舍去名利,這就是道心的作用,假若看破名利,這心意就無有所思,無思就無慮,大半思慮,皆從心意所發,心意不動,這諸法思慮,又從何處生呢,這即空其心意,就能空其諸法,也是心生法就生,心滅法就滅,既無心意,這諸心無處所生,這不是舍利之心嗎。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字解】是生長。是消滅。是污濁。是乾淨。是增加。是減少。

【節解】然我性,皆是從一根所生發的,人人皆有,人人皆定,所謂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皆由天發而賦其靈的,然性同一根生發,然而是受氣天氣稟所拘,象天的物慾所蔽,然物慾有淺有厚,這靈光,從此就分出明暗來了,如此聖凡的分別,於此可以見解呢,這就是性是一樣,氣象所稟的,豈能一樣的嗎,我作善,則物漸消,作惡,則慾漸長,可見欲為鬼為神,為聖為賢,是全在自己的功夫,非是力量不足,是人不自為呢。

是故空中無色。

【字解】就是這樣。是所以。空中就是真空不動之中。

【節解】這是說我虛靈不昧的真性,是無聲無臭的。

無色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

【字解】是五蘊。是為六賊。

【節解】五蘊生發,皆由眼耳鼻舌身意,故說是六賊,然我心清靜,無思無慮,這心意就能得其安身的地方,五蘊,六賊,皆隨心生,心意不生,這五蘊,六賊,又在何處而生呢。

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字解】是淫色。是聲音。香味就是芬香的氣味。是眼所看到的。意識是意有所識。

【節解】色是心好的,聲是耳好的,香味是口好的,這皆是眼口耳的過界,也是觸動心法的作用,若無此,即是無眼界,無有眼界以後,就無意識這一界,意識,盡由口耳鼻而意識則生,若無口耳鼻的過界,這意識,也就化為無有了。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字解】是沒有。是光明。是盡頭。

【節解】我性與天地同齊,無無明,是無時不明,即是渾然天理,無一時不明,無一刻不亮,猶如日月一般,是常而不變的一團虛靈,何有盡頭呢。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字解】即無有。即年大。即形壞。是盡頭。

【節解】然我性,無老無少,無死無生所謂人死則性不死,就是這樣的意思,能至誠不息,這性就永遠的存在呢。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字解】即勞碌。是聚集。是消滅。是智慧。是有所心得。
【節解】我性無量,悠然無邊,難描難測,說有則有,說無則無,何有苦集滅道之說,豈不是了然清靜,如如自在嗎,無智亦無得我智有所得,是為無得,智無所得,是為有得,這是智有所識,非是真識,智無所識,方是真智識呢。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字解】菩提是了去一切人空。薩埵是了得法空的。

【節解】自承上而言,言人能了得人空,自空其法,法既空,則空其心,心能空,則歸真性,性有所歸,這不是返回本來的面目嗎。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字解】罣礙是心有所連牽,其餘見前。

【節解】然為性之道,能使其活潑流運,一氣運行,這就是明明德的功夫,能達到這樣的目的還有什麼罣礙,還有什麼思慮,天地即我,我即天地,天地雖大我亦隨大,日月雖明,我亦隨明,我有一氣,隨天地呼吸,能與天地同齊,還有什麼罣礙呢。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字解】恐怖就是害怕。

【節解】此接上而說,我心既能無罣礙,無思無慮,心空法空,有我而無我,無我而又有我,這就是能達到恍恍惚惚,杳杳冥冥,我安有恐怖之心呢。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字解】遠離是隔的遠了。夢想即心有所觸,則有此夢想。究竟是總然是這樣。涅槃是根源。

【節解】然我心有其所觸,則有顛倒夢想,無所觸,也就無顛倒夢想,遠離,是離共所觸,久而久之,自然歸涅槃的路徑呢。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

【字解】三世即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就是我的心意。諸法就是心生種種之法。依是遵照。般若波羅如前。

【節解】若過去佛,再思,是既往而究,所以勞其神,現在佛若有,就勞其心,未來佛若有,則動其意,假若是三種佛皆無有,這諸法也就消滅了,所謂是心生法生,心滅法滅,要知無法即無心,無心即無法,這心法,有連帶的關係。要去此諸法,與三心,當得依遵照活潑真常之理,玲瓏清靜之心,這就是初步下手的功夫,先去三心,而後去諸法,這不是純全一團天理嗎。

故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字解】故是所以是。阿是大。耨是耘耕。三藐是精氣神。三菩提是三省。

【節解】這就是耕耘我的心田,勝似耕莊田萬萬倍呢,也就是保全個人的天良,能將精培養好,精全而包元氣,元氣能足,再養其化神、神化而週身,元精、元氣、元神,總歸一體而歸於本性,性之週流,化全身,而總歸一心,心者,發而中節,何曰情,由其情而發於理,即曰人道,也是本來心之靈妙呢,心者,即喜怒哀樂未發前,其意難言,難盡其意,故曰三菩提,這就是覺其心的靈妙,即在不言之中呢,也就是克己復禮的功夫,歸其性源,即三菩提之道呢。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字解】般若波羅蜜多見前。大神咒是無量之法。大明咒是上乘之法。

【節解】此乃性之無量,無量,是無所測量,無所不在,處處昔在,天地間,無所不照,無處不有,不知其大小則不知其量,這就是自在之心,無處不明,故說是明,也就是恢復本來的明德,達其明,就是所止的地方。

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字解】無上是至極無以復加。等等咒言等等諸法。沒有再如上乘法高上的。

【節解】此接上而說,既能恢復,如日月一般,光明的明德,如清虛無量,一般的性,這不是,至極無以,復加的上乘,至精至微的法嗎、這等等的法,莫有再同這層高上的呢。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字解】能除一切苦是打去一切的苦楚。真實不虛這就是天地誠意的意思。

【節解】能除一切苦,這就是大學聖經的,頭一部功夫,先格其物慾,然後真實不虛的誠意,從此而發現呢,能發真實不虛的誠意,這就能隨天地的誠,日月輪轉,四時運行,萬物隨時發生的誠,這就是綿綿不絕,至誠無息的真誠呢。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

【字解】揭諦揭諦就是呵其所誠的意思、其餘見前。

【節解】這一章,是接上而言,能以活潑流運,天然之理,清虛照見,無量之妙,這豈不是真實真誠嗎,一誠而化三千,一實而悟性實,一點虛偽也沒有了,這就是誠內而向外,進行的意思呢。

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字解】婆就是滿。僧就是簡易。訶就是定,其餘見前。

【節解】達到我至誠不息的心神,運流週遍世界,三千三大,無所不照,無所不滿,神化週流,由爾一念之悟,這天地在其掌上,豈不是,在這一念一誠之中,所包藏嗎。

摩訶般若波羅蜜。

【字解】摩是樞紐。訶是心機,其餘見前。

【節解】這就是我心之靈機,即達其至誠,能與天地同參,來而復往,無時能息,大則放之六合,卷之藏芥子內,如此這活潑,天然的大道,由我身之運流,豈不是,自然而然,而生無為的空法,這豈不是,人身密藏的真機呢。

總章演說

這心經一卷。就是以其心作主。以其意作用。有其主。則有其賓。所以是萬法即在心意內中蘊藏呢。然明德又含其新民。能以明我的明德。恢復本來的光明。天地之廣。就只有我一人嗎。所以是本來的明德。無有不慈悲的。無有不仁愛的。能慈悲仁愛。視人如己。保國如家。這樣方是靈光的作用呢。要知天地之廣。本係同源。猶如水出一源。終歸一本。人出於天。而終歸於天。由此可見新民的外功。還是頂重要的。你看上天降道。非是救我自己一人。乃是救萬億的痛苦。收萬億的靈光。方才降此道。也是非同小可的事情。若知天本無形。全賴人力。人能行力。也賴於天。若我不肯推己及人。這新民的方法。還是未有達到真完善的地方。要知有我則有你。無你也就無我。一源之水。何分清濁呢。所以明德能達到真目的。這新民不行也得行呢。這是甚麼意思。天理是純然慈愍的。豈忍袖手旁觀。而獨善已身嗎。所以有不忍人之心。還在明德的裡邊。若內外皆行。這至善的地方。就在你的目前了。所以說。心經。觀自在。就是先明我的明德。而後推人的明德。然後方得其所止之地。豈不由其本而推其末呢。其下乃是修明德。修新民。一切入手的方法。其中之大義。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這一句話就是完全概括了。這也說性命大源。出在這三句上面。下邊乃是說的性之活潑流運。無有彼此的分別。無有賢愚的判解。皆可以成聖成賢。皆可以成仙成佛。全在人為呢。所以說。陰陽人身俱備。作鬼為神。全在心。非在性了。觀世界的頹敗。人心的奸狡。上天降道。無非指其源,盡其心為目的。還有其他的事嗎。所以是三教成一統。萬法總歸一心。這就是由一無極。而散成三教。由此三教而終歸一貫的源頭呢。這就是三教合一的意義。故心經配合學庸。由此看來。這不是三教成為一家嗎。此經無他。也就是由後返先。發展喜怒哀樂未發以前。的靈妙心機。這就是。心經的總意義。試看。大地誰人還有良心。誰人還有德天。這三教的聖脈。然則到此就要絕斷了嗎。所以是。上天有好生之德。聖賢有濟世之心。三教合一。復降東魯。使其明本來的源頭。指其所止的地方。試看。苦海汪洋。只有這一葉小舟。浮在水面上。能救得幾人性命呢。說到此處。不由觸動心腸。豈不為眾生大聲一哭嗎。一葉小舟。何能普遍這汪洋大海呢。仙佛敢不竭盡其力嗎。從此可見。仙佛救世救民。一片婆心。何況是汝等呢。但到此時。不遺餘力。各自加鞭。苦海雖廣。憑人有志。但遵照此辦。則天下幸甚。萬民幸甚。救天下。救萬民。豈不易如反掌嗎。為呂 特此至囑。

重印心經附誌

經者徑也。蓋佛以無上正等正覺妙智慧。觀一切眾生。渡一切苦厄。對症下藥。滅度煩惱。挽狂瀾於既倒。濟佛心於沉沒。慈航普渡。整化彝倫。詎非拯痴愚於迷徑耶。如佛授心經一書。言簡意該。雖註述者不少。但皆以文辭深奧。了解乏人。縱口誦嫻熟。究有何益於身心哉。後學幸於已卯八月。蒙引師葉君引渡。得求天道。稟受真傳。略領道義。因素慕心經。此後尤不捨手。但學淺智愚。雖知欲脫苦海。必以佛經為舟楫。每持心經。莫名內蘊。今春乃蒙前賢葉保齡君。授余『純陽呂祖心經白話新註解一部』。係庚辰孟夏。周村振坤壇。前賢等誠感。濟公活佛師尊降鸞。命設班列課。研究心經。復蒙純陽呂祖臨壇。批此心經白話註解。辭淺意備。俾奉讀有所依從。愚夫可以與知。非特後學之茅塞漸開。而苦海迷子。悉得悟此以自修。謹將重印幾百卷。公諸海內同胞審思明辨。篤信行深。當體濟公活佛師尊。一序諄諄之誥誡。一片渡世之苦心。默思佛慈如天。用資替 母宣化。秉成己達之心。抱繼天立極之志。方不員神庥。普渡於萬一也。後學自慚愚昧。焉敢附言。用綴經末。永矢愚誠云爾。是為誌日。



中華民國三十年歲次辛已孟冬重印德縣德興壇後學王樹剛謹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