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中國寺院起源與別稱




 
中國寺院起源與別稱
 
 
 
寺院是指供奉神佛的廟宇,有時也指其它宗教的修道院。但一般是指佛教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
 
寺院是出家人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是供奉佛和菩薩的道場,是佛教信徒頂禮膜拜的地方,也是出家僧眾修行的所在,後來逐步發展為具有多種綜合功能的建築群。
 
寺院最早起源於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在印度佛陀時代,最初稱寺院為“精舍”,例如設於中印度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與舍衛城的“祗園精舍” ,這些具有佛教特色的精舍便是佛教最早的寺院。由於當時的精舍大都建築在都城郊外幽靜的林地,因此又稱“蘭若”,意即寂靜之處,又稱“伽藍”,意指僧眾所居的園林。
 
佛教大約在東漢永平十年傳人中國,也就是在那個時候中國便有了寺院這種建築。相傳,當年著名的佛教學者迦葉摩騰、竺法蘭是用白馬馱著佛經和佛像來到中國,然後來到河南古都洛陽,明帝即敕建白馬寺供譯經之用,所以河南洛陽白馬寺是佛教傳人中國後營建的第一座寺院,也成為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座寺院,也是中國最早的譯經場所。
 
寺院在中國就是佛教弘揚佛法、安僧護教的場所,實際上寺院原是“寺”和“院”的合稱。由於寺和院都是佛教僧侶用功辦道的場所,所以這樣把兩者合起來就被稱為寺院。
 
”這個字,原來是我國古代官方接待四方賓客的官署,如鴻臚寺、少林寺等。
 
”這個字,原來也是專指官舍。佛教傳入漢地以後​​,每個朝代都有人翻譯佛經,有官方支持的,也有私人發心舍宅為寺的。到了唐高宗的時候,專門下令建造大慈恩寺作為官方的譯經場所。
 
佛教寺院的建築經過朝代的變換,或者地方文化、建築風格的不同,所以寺院也出現了許多不同的名稱。佛教寺院名稱的其它稱謂通常有:庵、堂、僧伽藍、精舍、蘭若、寶剎、叢林、道場、律寺、講寺、講堂、蓮社等,且各有自己的意思。為了便於大家更好地了解這些寺院別稱的意思,現就這些常見的寺院別稱略解如下:
 
:又叫作“巷”,這一名稱原是專指出家者或隱遁者所居住的草庵,後來就特指比丘尼所住的地方。
 
:本意是殿堂、殿宇的意思,有依照所供奉佛菩薩名號而命名的,如天王殿、地藏殿、觀音殿等;也有根據其用途命名的,如齋堂、禪堂、念佛堂、講堂、客堂等。殿堂的建築形狀,除了特殊的情況外,大部分都是正方形或是長方形。
 
僧伽藍:略稱為伽藍,也叫作僧伽藍摩,一般都是國王或大富長者施捨,以供各處僧侶居住的地方。僧伽藍是印度梵語的音譯。僧伽,義為眾;藍摩,義為園,合為是“眾園”的意思,也就是指僧眾們共住的園林。
 
精舍:意為修行精進者的居舍,並非精緻的小房子的意思。
 
蘭若:蘭若也即阿蘭若,義為空閑處,就是在村外空隙的地方,或獨自一人,或二、三人共造小房以為居住,清靜修道之所。或不造房屋,只止息在大樹之下,也可以叫作阿蘭若處。
 
寶剎:剎意為土田、國土,佛教用寶剎代指寺院是莊嚴的地方。
 
叢林:僧伽藍摩本意就是叢林。《大智度論》卷三說:多比丘一處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樹叢聚,是名為林。是指眾多僧 ​​人合和居住在一起修行,就如同樹木一樣聚集在一處,所以用林來做比喻,因此把寺院稱為叢林。
 
道場:道場的意思是指出家人安心修道的場所。隋帝時曾經下詔,詔令天下所有的寺院都改稱為道場,並將宮中做佛事的場所,稱為內道場,所以佛教寺院又稱為道場。
 
律寺:又稱為“律院”,這是專指那些以持律著名的寺院。
 
講寺:講寺就是講解佛教經論的地方,用來弘揚佛法,度化眾生,如多寶講寺。
 
講堂:與講寺的意義相同,都是為高僧大德所提供的講堂,只是堂很小,寺相對大些而已,如上海的圓明講堂。
 
蓮社:是專指修行淨土法門的道場。東晉慧遠大師在江西廬山創立念佛社,而念佛的目的是得乘九品蓮花往生淨土,所以又將念佛社稱為蓮社。
 
無論寺院被稱為什麼,但是講都是一個道理,就好比同人異名一樣,不同的名字,相同的意思。寺院的別稱很多,但其共同點都是一樣的,都是三寶淨地,都是供出家僧人安心修行、用功辦道、弘揚佛法的場所。
 
如今的寺院不僅是學佛修行的道場,還具有弘法利生的作用,而且還具備莊嚴國土、美化環境,接引信徒實踐佛陀教誨,維護生態平衡,撫慰人心、穩定社會,保護文物遺產等多方面的功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