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日 星期六

《儒學心法。中庸解》




《儒學心法。中庸解》
http://gzgjt.blog.hexun.com/30273637_d.html
張玉林

中 庸 題 解
   中庸之理是人類人人自我生命保和的至高無上的真理。它直接關係到自我在社會生存與自然生命歸宿的一切極關重要的命運。生命尋根天地探源,明至極真理,可謂大事。因萬象無實終歸虛幻。天無絕人之路,大自然天地生人而後,原始祖先伏羲繼天立極,替天之行,代天宣化,立無極○為至極真理;炎黃繼之,堯舜一脈相承,倡宏心法於天下,蒼生始得返本還原之路。回歸自然之功,是人人自我生命本能之天賦。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而後,宗教之大聖,都以自我生命自我保和,立為萬聖之總綱。中庸是從原始直貫而下的至極真理,原始至今理無更改,方法因時因人因地之不同可以變化萬千。繼往開來淨化心靈,開發妙智慧,古今文詞不一,初學難懂。保和生命,大義真理,通俗易懂,一聞便知,書中之理絕無神秘。人生住世,人海航行,處於風頭浪尖,中庸之理真可謂:航海乘風破浪之寶珠,寶珠在手安然無恙渡過人海的一生。心外覓法,窮子舍父。生命保和,天賦本有家珍,自然法則千宗萬教千功萬法源於自心性,產於自命根。離開自我心性為真宗的一切功法,通為旁門異端,無一正果。差之毫釐,謬之千里,稍有不慎,遺恨千古。
  中庸繼承至聖真宗一脈,傳世之作,聖聖相傳。複聖顏回,宗聖曾參,述聖孔伋,一脈相承。至聖之孫,三代宗師子思惟恐後世眾生誤入旁門,步入歧途,留書濟世作為鑒證真宗正教與左道旁門的萬古箴言。中者性也,庸者恒也。因此書是儒門性理心法真宗,離性說法名為邪說,中庸有離性非道之章文。守性不移,萬因不遷謂之中。萬念相續,無動於衷,始終如一,恒之自然謂之庸。中不偏,庸不易,自然自如自我自覺之天賦是無上道體。大舜執中精一,無二法,萬法通;老子抱元守一,歸無念,萬化通;文王黃中通理,窮理至性,守性真一,唯獨無偶,達天命。大學至道,中庸至理,開發人類大智慧,是大徹大悟大覺的明心指南,非一般的古典文學與一般的宗教經典,實是航海之寶筏,實踐必獲得真知。讀者為文,識者為路。


第一章  
【原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釋義】天命即自然自在之恒性,性即人之生命,人之生命恒居於自然,了無生死,謂之衷,惟皇降衷厥有恆性。恒性在天叫明命,賦人曰性,法名明德,又名道體。道體虛無,妙覺靈明,純善無惡,仁愛是本。施自性之仁德至善,是光明大道,所以率而行之。明破已暗,光照蒼生,已明人明,大明於天下,所以人人自我明明德於天下,則天下平。性是妙覺靈明體,能自照,能自明,能自覺,能自教,而後可以教天下。修性謂之道,修心性之道,自教教人,自覺覺他,自明普照蒼生,一燈點燃萬盞燈,由自心性之覺悟能使人人覺悟,而教化天下普濟蒼生同登覺路。三教聖人皆以性理心法,立為教宗的宗旨綱要。老子修心煉性,孔子純心養性,釋迦明心見性,皆以心性為本,方法名詞有差異。中庸至理,萬教之法則。鑒別正教邪教,離性說法名為邪說,樹自我心性為宗是正教,樹諸法緣相,覓偶相,離自我心性立外相為宗,即是非道。君子之行,路在覺悟,不知性本,談何為率?不識正根,以何破邪?本立而後道之行也。己之不明用自心照,己之不悟用自覺教。先悟性本,再覺正根,是自我獨立思考,辨別正邪、善惡本末、真假的思想意念的一場徹悟,是切磋琢磨的自我思想的感覺、觀察、省悟、智慧的內聖功夫。自問自答,自智自覺,而後自明,這是初行必經之路。要展開思路,必有博學、慎思、審問、明辨、篤行的獨立思考功夫,不思不得,思想過慮,慮而後能得,是故君子慎其獨也。獨立靜思,求理悟真宗,一念純誠,即是慎獨。獨自知而後理明心清走向自覺。障敝明命之一切,孰視無睹;敝智慧之一切,聽而弗聞。社會人生,眼不可閉,耳不可塞,千聽百看,無動於衷。心不在焉,視而弗見,聽而弗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誠于衷行於外,即是中。持之以恆,即是庸。隱顯微威,中之用也。理明透徹心自明。當喜則喜,當憂則憂,居塵離塵,在欲出欲。喜怒哀思悲恐驚人之常情,世俗大道理,社會人生規律與我本性無關,不可能完全避免抗拒一切事物,智者應酬而矣,無動於衷即是謂之中。喜怒哀思悲恐驚皆可發作,智慧不迷理智清醒,本著自然自在的節奏性,沒有過頭,沒有不及,恰到好處,平定自安、安人,即是皆中節。不外乎中,不離中,即是和。人的心性達此地步,即是自在自如自我心體的萬物紛然。中和在心性,心性同自然,自然天地人,萬物同體,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 庸 題 解
   中庸之理是人類人人自我生命保和的至高無上的真理。它直接關係到自我在社會生存與自然生命歸宿的一切極關重要的命運。生命尋根天地探源,明至極真理,可謂大事。因萬象無實終歸虛幻。天無絕人之路,大自然天地生人而後,原始祖先伏羲繼天立極,替天之行,代天宣化,立無極○為至極真理;炎黃繼之,堯舜一脈相承,倡宏心法於天下,蒼生始得返本還原之路。回歸自然之功,是人人自我生命本能之天賦。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而後,宗教之大聖,都以自我生命自我保和,立為萬聖之總綱。中庸是從原始直貫而下的至極真理,原始至今理無更改,方法因時因人因地之不同可以變化萬千。繼往開來淨化心靈,開發妙智慧,古今文詞不一,初學難懂。保和生命,大義真理,通俗易懂,一聞便知,書中之理絕無神秘。人生住世,人海航行,處於風頭浪尖,中庸之理真可謂:航海乘風破浪之寶珠,寶珠在手安然無恙渡過人海的一生。心外覓法,窮子舍父。生命保和,天賦本有家珍,自然法則千宗萬教千功萬法源於自心性,產於自命根。離開自我心性為真宗的一切功法,通為旁門異端,無一正果。差之毫釐,謬之千里,稍有不慎,遺恨千古。
  中庸繼承至聖真宗一脈,傳世之作,聖聖相傳。複聖顏回,宗聖曾參,述聖孔伋,一脈相承。至聖之孫,三代宗師子思惟恐後世眾生誤入旁門,步入歧途,留書濟世作為鑒證真宗正教與左道旁門的萬古箴言。中者性也,庸者恒也。因此書是儒門性理心法真宗,離性說法名為邪說,中庸有離性非道之章文。守性不移,萬因不遷謂之中。萬念相續,無動於衷,始終如一,恒之自然謂之庸。中不偏,庸不易,自然自如自我自覺之天賦是無上道體。大舜執中精一,無二法,萬法通;老子抱元守一,歸無念,萬化通;文王黃中通理,窮理至性,守性真一,唯獨無偶,達天命。大學至道,中庸至理,開發人類大智慧,是大徹大悟大覺的明心指南,非一般的古典文學與一般的宗教經典,實是航海之寶筏,實踐必獲得真知。讀者為文,識者為路。
第一章  
【原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釋義】天命即自然自在之恒性,性即人之生命,人之生命恒居於自然,了無生死,謂之衷,惟皇降衷厥有恆性。恒性在天叫明命,賦人曰性,法名明德,又名道體。道體虛無,妙覺靈明,純善無惡,仁愛是本。施自性之仁德至善,是光明大道,所以率而行之。明破已暗,光照蒼生,已明人明,大明於天下,所以人人自我明明德於天下,則天下平。性是妙覺靈明體,能自照,能自明,能自覺,能自教,而後可以教天下。修性謂之道,修心性之道,自教教人,自覺覺他,自明普照蒼生,一燈點燃萬盞燈,由自心性之覺悟能使人人覺悟,而教化天下普濟蒼生同登覺路。三教聖人皆以性理心法,立為教宗的宗旨綱要。老子修心煉性,孔子純心養性,釋迦明心見性,皆以心性為本,方法名詞有差異。中庸至理,萬教之法則。鑒別正教邪教,離性說法名為邪說,樹自我心性為宗是正教,樹諸法緣相,覓偶相,離自我心性立外相為宗,即是非道。君子之行,路在覺悟,不知性本,談何為率?不識正根,以何破邪?本立而後道之行也。己之不明用自心照,己之不悟用自覺教。先悟性本,再覺正根,是自我獨立思考,辨別正邪、善惡本末、真假的思想意念的一場徹悟,是切磋琢磨的自我思想的感覺、觀察、省悟、智慧的內聖功夫。自問自答,自智自覺,而後自明,這是初行必經之路。要展開思路,必有博學、慎思、審問、明辨、篤行的獨立思考功夫,不思不得,思想過慮,慮而後能得,是故君子慎其獨也。獨立靜思,求理悟真宗,一念純誠,即是慎獨。獨自知而後理明心清走向自覺。障敝明命之一切,孰視無睹;敝智慧之一切,聽而弗聞。社會人生,眼不可閉,耳不可塞,千聽百看,無動於衷。心不在焉,視而弗見,聽而弗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誠于衷行於外,即是中。持之以恆,即是庸。隱顯微威,中之用也。理明透徹心自明。當喜則喜,當憂則憂,居塵離塵,在欲出欲。喜怒哀思悲恐驚人之常情,世俗大道理,社會人生規律與我本性無關,不可能完全避免抗拒一切事物,智者應酬而已,無動於衷即是謂之中。喜怒哀思悲恐驚皆可發作,智慧不迷理智清醒,本著自然自在的節奏性,沒有過頭,沒有不及,恰到好處,平定自安、安人,即是皆中節。不外乎中,不離中,即是和。人的心性達此地步,即是自在自如自我心體的萬物紛然。中和在心性,心性同自然,自然天地人,萬物同體,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第二章
【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釋義】認為本心、識自本性、定慧圓明的大覺者,尊為仁人君子;佛教尊為佛、菩薩、天人;道教尊為大神、金仙。小人非世俗所說之壞人。本性理心法、內聖功夫而言,大徹大悟的大覺者是君子;愚昧無知、執迷不悟之眾生,即小人。不悟是小人,悟小人即是君子。因佛性本無差別,覺者佛,迷即眾生,眾生悟,眾生即佛。君子小人,本性一也,守性不移,恒性不遷,任何人能作到這一點小人即君子。君子小人由覺悟與暗昧而分,除暗複明,以智破愚,小人亦可為君子。君子小人是由心而定,中即君子,偏即小人。勿作世俗解釋,古今用詞有別。死守善道,守一而終,即是中庸。須臾不離,即是執中精一,即君子守中庸。執迷不悟之眾生,見物思遷,見利忘義,昧天良,欺自心,即是欺皇天,無忌憚也。



第三章
【原文】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釋義】中庸至高理,無上法。真空虛無之道體自然無為之法則,看著空不空,聞不見妙有,非大徹大悟之覺者,不能入。入尚且不能,談何至?識者少,信者稀,明理而入,由信而行,中庸至矣。左道旁門,邪術異端,人前顯奇;功名利祿,人前顯貴。中庸之道,無為大法,君子行之是其仁德所至。迷不立信,不見行,所以少人知。因無為淡泊無味不求不往,失之久矣。眾多識中庸不可能也。


第四章
【原文】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釋義】軍政工商學藝等界,居榜首,是高賢,是知者,功名利祿是人間尊榮顯貴,在自然時空如虛幻,三更一夢,萬象消失,終落無,永遠的空幻。君子之中庸仁善之至,道德之尊,自然果,天地功,配天地,同自然。只要有自然天地在,真功正果萬古永恆自然中,愚者拙笨,智慧昧不及,賢者悟真宗實相,破夢幻想曲虛榮,返回心性。立志觀心,至中庸愚者笨,轉化為奔,比如登三時或三日到山頂,同樣高,時間差,水準無差,賢愚成功一也。賢愚同起步於信誠靈明,皆到中庸,儒門弟子,草野村夫,列聖明。誠則靈,靈則明,雖不中不遠矣。求成失敗,行誠必果。
第二章
【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釋義】認為本心、識自本性、定慧圓明的大覺者,尊為仁人君子;佛教尊為佛、菩薩、天人;道教尊為大神、金仙。小人非世俗所說之壞人。本性理心法、內聖功夫而言,大徹大悟的大覺者是君子;愚昧無知、執迷不悟之眾生,即小人。不悟是小人,悟小人即是君子。因佛性本無差別,覺者佛,迷即眾生,眾生悟,眾生即佛。君子小人,本性一也,守性不移,恒性不遷,任何人能作到這一點小人即君子。君子小人由覺悟與暗昧而分,除暗複明,以智破愚,小人亦可為君子。君子小人是由心而定,中即君子,偏即小人。勿作世俗解釋,古今用詞有別。死守善道,守一而終,即是中庸。須臾不離,即是執中精一,即君子守中庸。執迷不悟之眾生,見物思遷,見利忘義,昧天良,欺自心,即是欺皇天,無忌憚也。



第三章
【原文】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釋義】中庸至高理,無上法。真空虛無之道體自然無為之法則,看著空不空,聞不見妙有,非大徹大悟之覺者,不能入。入尚且不能,談何至?識者少,信者稀,明理而入,由信而行,中庸至矣。左道旁門,邪術異端,人前顯奇;功名利祿,人前顯貴。中庸之道,無為大法,君子行之是其仁德所至。迷不立信,不見行,所以少人知。因無為淡泊無味不求不往,失之久矣。眾多識中庸不可能也。


第四章
【原文】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釋義】軍政工商學藝等界,居榜首,是高賢,是知者,功名利祿是人間尊榮顯貴,在自然時空如虛幻,三更一夢,萬象消失,終落無,永遠的空幻。君子之中庸仁善之至,道德之尊,自然果,天地功,配天地,同自然。只要有自然天地在,真功正果萬古永恆自然中,愚者拙笨,智慧昧不及,賢者悟真宗實相,破夢幻想曲虛榮,返回心性。立志觀心,至中庸愚者笨,轉化為奔,比如登三時或三日到山頂,同樣高,時間差,水準無差,賢愚成功一也。賢愚同起步於信誠靈明,皆到中庸,儒門弟子,草野村夫,列聖明。誠則靈,靈則明,雖不中不遠矣。求成失敗,行誠必果。 
第二章
【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釋義】認為本心、識自本性、定慧圓明的大覺者,尊為仁人君子;佛教尊為佛、菩薩、天人;道教尊為大神、金仙。小人非世俗所說之壞人。本性理心法、內聖功夫而言,大徹大悟的大覺者是君子;愚昧無知、執迷不悟之眾生,即小人。不悟是小人,悟小人即是君子。因佛性本無差別,覺者佛,迷即眾生,眾生悟,眾生即佛。君子小人,本性一也,守性不移,恒性不遷,任何人能作到這一點小人即君子。君子小人由覺悟與暗昧而分,除暗複明,以智破愚,小人亦可為君子。君子小人是由心而定,中即君子,偏即小人。勿作世俗解釋,古今用詞有別。死守善道,守一而終,即是中庸。須臾不離,即是執中精一,即君子守中庸。執迷不悟之眾生,見物思遷,見利忘義,昧天良,欺自心,即是欺皇天,無忌憚也。



第三章
【原文】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釋義】中庸至高理,無上法。真空虛無之道體自然無為之法則,看著空不空,聞不見妙有,非大徹大悟之覺者,不能入。入尚且不能,談何至?識者少,信者稀,明理而入,由信而行,中庸至矣。左道旁門,邪術異端,人前顯奇;功名利祿,人前顯貴。中庸之道,無為大法,君子行之是其仁德所至。迷不立信,不見行,所以少人知。因無為淡泊無味不求不往,失之久矣。眾多識中庸不可能也。


第四章
【原文】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釋義】軍政工商學藝等界,居榜首,是高賢,是知者,功名利祿是人間尊榮顯貴,在自然時空如虛幻,三更一夢,萬象消失,終落無,永遠的空幻。君子之中庸仁善之至,道德之尊,自然果,天地功,配天地,同自然。只要有自然天地在,真功正果萬古永恆自然中,愚者拙笨,智慧昧不及,賢者悟真宗實相,破夢幻想曲虛榮,返回心性。立志觀心,至中庸愚者笨,轉化為奔,比如登三時或三日到山頂,同樣高,時間差,水準無差,賢愚成功一也。賢愚同起步於信誠靈明,皆到中庸,儒門弟子,草野村夫,列聖明。誠則靈,靈則明,雖不中不遠矣。求成失敗,行誠必果。 
第五章
【原文】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釋義】認識信行,誠求于路,非指不知,非聽不認,知而後求,真知悟而後明,行至中庸,而後真明。

第六章
【原文】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釋義】舜之大德滿於三千,立於天,貫於今古,中庸之用也。根是體,中庸是固本之功。去習性,化稟性,圓滿天性。棄貪圖,拋名利,效大舜,守自神,固自心,明善道,行大德,執中庸,精一本散萬殊,萬殊歸一本的返本還原回歸自然的大道理,一通百通,萬事萬物一了然。舜有回天之手段,治世為鼎盛春秋源起於執中精一萬法通的中庸理,是後來的中庸的奠基者。儒門是繼伏羲、炎黃、堯舜之正統,直流而下。今古一理,今日也是繼伏羲、炎黃而顯。 

第七章
【原文】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釋義】此固守中庸之自然理,文王予知己難,也得受,七載滿,自複還;六祖予知歸,期至定歸。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即中庸。起心動念,中就偏。釋迦說: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殺身成仁,捨身取義,並非是佛仙。沒離陰陽變化理,沒離物理人情是非,作此舉已然落兩端。不偏謂中,不易謂庸,如如不動,大聖賢有為皆是術,術失中落異端。

第八章
【原文】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釋義】顏回夫子青年成道大聖賢,得中本,固心田,守一善,無更無改到終年。舉動形容顯相在身體,如如不動,固守純誠一念在中間,自我心靈隱妙樂無邊,中庸道達圓滿,萬古千秋大聖賢。 
第五章
【原文】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釋義】認識信行,誠求于路,非指不知,非聽不認,知而後求,真知悟而後明,行至中庸,而後真明。

第六章
【原文】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釋義】舜之大德滿於三千,立於天,貫於今古,中庸之用也。根是體,中庸是固本之功。去習性,化稟性,圓滿天性。棄貪圖,拋名利,效大舜,守自神,固自心,明善道,行大德,執中庸,精一本散萬殊,萬殊歸一本的返本還原回歸自然的大道理,一通百通,萬事萬物一了然。舜有回天之手段,治世為鼎盛春秋源起於執中精一萬法通的中庸理,是後來的中庸的奠基者。儒門是繼伏羲、炎黃、堯舜之正統,直流而下。今古一理,今日也是繼伏羲、炎黃而顯。 

第七章
【原文】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釋義】此固守中庸之自然理,文王予知己難,也得受,七載滿,自複還;六祖予知歸,期至定歸。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即中庸。起心動念,中就偏。釋迦說: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殺身成仁,捨身取義,並非是佛仙。沒離陰陽變化理,沒離物理人情是非,作此舉已然落兩端。不偏謂中,不易謂庸,如如不動,大聖賢有為皆是術,術失中落異端。

第八章
【原文】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釋義】顏回夫子青年成道大聖賢,得中本,固心田,守一善,無更無改到終年。舉動形容顯相在身體,如如不動,固守純誠一念在中間,自我心靈隱妙樂無邊,中庸道達圓滿,萬古千秋大聖賢。 
第五章
【原文】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釋義】認識信行,誠求于路,非指不知,非聽不認,知而後求,真知悟而後明,行至中庸,而後真明。

第六章
【原文】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釋義】舜之大德滿於三千,立於天,貫於今古,中庸之用也。根是體,中庸是固本之功。去習性,化稟性,圓滿天性。棄貪圖,拋名利,效大舜,守自神,固自心,明善道,行大德,執中庸,精一本散萬殊,萬殊歸一本的返本還原回歸自然的大道理,一通百通,萬事萬物一了然。舜有回天之手段,治世為鼎盛春秋源起於執中精一萬法通的中庸理,是後來的中庸的奠基者。儒門是繼伏羲、炎黃、堯舜之正統,直流而下。今古一理,今日也是繼伏羲、炎黃而顯。 

第七章
【原文】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釋義】此固守中庸之自然理,文王予知己難,也得受,七載滿,自複還;六祖予知歸,期至定歸。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即中庸。起心動念,中就偏。釋迦說: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殺身成仁,捨身取義,並非是佛仙。沒離陰陽變化理,沒離物理人情是非,作此舉已然落兩端。不偏謂中,不易謂庸,如如不動,大聖賢有為皆是術,術失中落異端。

第八章
【原文】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釋義】顏回夫子青年成道大聖賢,得中本,固心田,守一善,無更無改到終年。舉動形容顯相在身體,如如不動,固守純誠一念在中間,自我心靈隱妙樂無邊,中庸道達圓滿,萬古千秋大聖賢。 
第五章
【原文】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釋義】認識信行,誠求于路,非指不知,非聽不認,知而後求,真知悟而後明,行至中庸,而後真明。

第六章
【原文】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釋義】舜之大德滿於三千,立於天,貫於今古,中庸之用也。根是體,中庸是固本之功。去習性,化稟性,圓滿天性。棄貪圖,拋名利,效大舜,守自神,固自心,明善道,行大德,執中庸,精一本散萬殊,萬殊歸一本的返本還原回歸自然的大道理,一通百通,萬事萬物一了然。舜有回天之手段,治世為鼎盛春秋源起於執中精一萬法通的中庸理,是後來的中庸的奠基者。儒門是繼伏羲、炎黃、堯舜之正統,直流而下。今古一理,今日也是繼伏羲、炎黃而顯。 

第七章
【原文】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釋義】此固守中庸之自然理,文王予知己難,也得受,七載滿,自複還;六祖予知歸,期至定歸。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即中庸。起心動念,中就偏。釋迦說: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殺身成仁,捨身取義,並非是佛仙。沒離陰陽變化理,沒離物理人情是非,作此舉已然落兩端。不偏謂中,不易謂庸,如如不動,大聖賢有為皆是術,術失中落異端。

第八章
【原文】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釋義】顏回夫子青年成道大聖賢,得中本,固心田,守一善,無更無改到終年。舉動形容顯相在身體,如如不動,固守純誠一念在中間,自我心靈隱妙樂無邊,中庸道達圓滿,萬古千秋大聖賢。 


  第九章
【原文】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釋義】國土可均分,爵路可辭退,鋒利之刃可卷鈍。中庸用意念,強求之心,不可能。中庸之理是天賦人人自我寂默、清靜、虛無、自如自在自然之真實妙覺靈明體系,謂之中;它永遠處於自在自如狀態,謂之庸。不求用一法一術,平靜安定自如。天塌地陷,海枯石爛是自然動態變化,與我本性何干?在人海外因,萬因面前無動於衷,即是無為自然法則。無為無所不為,中庸可行、可能、可至、可果為聖者能之。

第十章
【原文】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釋義】老夫子論陰陽五行變易之氣相交的生克之理,論述了剛強懦弱之理是客觀物質風土人情的辨證觀點。其中,中庸是不易之氣,是變易、交易之氣的母體系統,是主宰變易、交易之根本,固本枝榮。中庸之道可以改變人的血氣方剛與驕傲自大,不可一世之狂想、妄自尊大之念,也可增強改變懦弱為大智大剛。心變人變,客觀物質形式隨之而變,致中和天地萬物皆自然,各歸自然規律的本位,萬物育焉,自然天地萬物自然正規的向前發展。此章要點:克子路之勇,複其仁愛,進乎中庸。

第十一章

【原文】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塗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釋義】素隱行怪,即後世之三千六百道,七十二旁門,總合為術、流、動、靜四果旁門,不過是水中月,鏡中花,竹籃打水一場空。裝神模佛之形相,傳邪術,教幻法,人前顯奇等異端有人述,有人發揚,背乎中庸,離中庸越來越遠。一切有為終歸虛幻,中庸之道無為而至,異端邪術聖賢辟之棄之,愚人求之,迷人煉之。依乎中庸凡愚能聖,志誠於堅,行持於精進不怠之恒性,念合乎中庸,勇猛直前,大智大勇固執於中,精進於一性,念堅定于守一心,失其兩端至於中,凡夫能之即聖賢。

第十二章
【原文】君子之首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詩》雲:"鳶飛戾天,魚躍於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釋義】此章句用語言文字形容,人類生命的妙覺靈明、虛無道體變化莫測之玄機,用文言引向靈機自悟,因道體不落言語文字間,落筆失真,口說比喻,兩者俱不真。孰不知真的說不出來,知者不言,因說出來的全是妄。沒有結過婚,不知夫婦之愚;不食果怎說味?即便說味如何傳真?不修道,不證道,不了道,不成道,怎知道?真功不是下在章節文字語言中,道在自身自了然。文字手法,語言說法,表達真非真,道體在已,莫被語言文字誤。明者自覺,誤者也是自誤。道大體內能包,道小六合天地外,道顯看不見摸不著,道隱看著空空不了。道有若無,道體一草一木俱包含。言其粗無微不入,言其細貫自然包天地,上無頂,下無底,前無頭,後無尾,變化莫測,萬象盡包羅。 

第十三章
【原文】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雲:'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已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釋義】道不遠人。""在自身間,有個""字;先從頭上找,有個""字;就在眼目前,有個""字;陰陽道之首,有個" "字;一理盡包含,有個" "字;必遇明師點,有個" "字;得一返先天,有個" "字;陰濁必下降,有個" "字;真陽返先天,有個" "字。""字十二筆周天卦萬象盡包含。道體自生命,無知覓天邊。自我生死存亡一生一世一時一分一秒都沒離道,腦力勞動,體力勞動,求法求道,修道,了道,成道都是道起的作用,只是知道,不知作用還是道,自以為道遠人,於是覓法覓道騎牛尋牛就在自身。深山老林,清燈古廟,道長院士,丹經萬卷,皆自道所觀所聞之物,迷物為道,誤入天魔外道。邪術異端妄傳,邪道誤己誤人,罪莫大焉。比喻人攜斧入山伐木做斧把,只是柯木比斧把長粗,其實斧把就是這個木做的,好象這比斧把差遠了。
前十二章基本屬自修,此章進入處世哲學,中心即忠字,如如不動之心即恕字。中是性體,如是性本,以中心行道,以如處世,即是忠恕之道。忠恕之道即是中庸之行,推已及人之道。以己之中庸,推及人之中庸;以己之忠恕,推及人之忠恕;以己之道,治己之身,推以己之道,推及人之道。聖人不治人,聖人教化人,還是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一般理解為對抗的鬥爭哲學,埋沒了聖賢一片心。就是以自道為體,以正心修身為用,這才是真的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的自治根本,自覺根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上是忠恕本體本性,中如之心是指本性存善無惡而言,所以言率性之行。性本質是忠恕,所以夫子之道忠恕而矣。人人都有心性將心來比心,夫子忠恕;老子感應,釋迦慈悲,法語六字不離心。法語文字,源淵來于天良自性的性本善,離本無法語文字可立。來于心,還於心,行於心是道,口說文宣是說食不飽,空叫口頭舌頭幹,也是廢語連篇的口頭禪。待人以誠,感人以德,交人以仁善,這是率性之謂道。仁就是人,人不仁,就不是人。人者仁也,仁就是本性。惻隱之心仁也,這就叫慈悲、忠恕、感應的仁德至善之心。至善之心就是人的天良自性,就是人的真生命。妙覺靈明變化莫測的虛無道體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萬靈合其凶,人人俱有,知用不知本,知本不知體,知體不知妙。君子能為,癡迷不悟,道不遠人,天無絕人之路,人自絕於天而不知。自我生命就是天賦之道體,與萬物同體,永恆于自然中。

第九章
【原文】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釋義】國土可均分,爵路可辭退,鋒利之刃可卷鈍。中庸用意念,強求之心,不可能。中庸之理是天賦人人自我寂默、清靜、虛無、自如自在自然之真實妙覺靈明體系,謂之中;它永遠處於自在自如狀態,謂之庸。不求用一法一術,平靜安定自如。天塌地陷,海枯石爛是自然動態變化,與我本性何干?在人海外因,萬因面前無動於衷,即是無為自然法則。無為無所不為,中庸可行、可能、可至、可果為聖者能之。

第十章
【原文】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釋義】老夫子論陰陽五行變易之氣相交的生克之理,論述了剛強懦弱之理是客觀物質風土人情的辨證觀點。其中,中庸是不易之氣,是變易、交易之氣的母體系統,是主宰變易、交易之根本,固本枝榮。中庸之道可以改變人的血氣方剛與驕傲自大,不可一世之狂想、妄自尊大之念,也可增強改變懦弱為大智大剛。心變人變,客觀物質形式隨之而變,致中和天地萬物皆自然,各歸自然規律的本位,萬物育焉,自然天地萬物自然正規的向前發展。此章要點:克子路之勇,複其仁愛,進乎中庸。

第十一章

【原文】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塗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釋義】素隱行怪,即後世之三千六百道,七十二旁門,總合為術、流、動、靜四果旁門,不過是水中月,鏡中花,竹籃打水一場空。裝神模佛之形相,傳邪術,教幻法,人前顯奇等異端有人述,有人發揚,背乎中庸,離中庸越來越遠。一切有為終歸虛幻,中庸之道無為而至,異端邪術聖賢辟之棄之,愚人求之,迷人煉之。依乎中庸凡愚能聖,志誠於堅,行持於精進不怠之恒性,念合乎中庸,勇猛直前,大智大勇固執於中,精進於一性,念堅定于守一心,失其兩端至於中,凡夫能之即聖賢。

第十二章
【原文】君子之首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詩》雲:"鳶飛戾天,魚躍於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釋義】此章句用語言文字形容,人類生命的妙覺靈明、虛無道體變化莫測之玄機,用文言引向靈機自悟,因道體不落言語文字間,落筆失真,口說比喻,兩者俱不真。孰不知真的說不出來,知者不言,因說出來的全是妄。沒有結過婚,不知夫婦之愚;不食果怎說味?即便說味如何傳真?不修道,不證道,不了道,不成道,怎知道?真功不是下在章節文字語言中,道在自身自了然。文字手法,語言說法,表達真非真,道體在已,莫被語言文字誤。明者自覺,誤者也是自誤。道大體內能包,道小六合天地外,道顯看不見摸不著,道隱看著空空不了。道有若無,道體一草一木俱包含。言其粗無微不入,言其細貫自然包天地,上無頂,下無底,前無頭,後無尾,變化莫測,萬象盡包羅。 

第十三章
【原文】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雲:'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已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釋義】道不遠人。""在自身間,有個""字;先從頭上找,有個""字;就在眼目前,有個""字;陰陽道之首,有個" "字;一理盡包含,有個" "字;必遇明師點,有個" "字;得一返先天,有個" "字;陰濁必下降,有個" "字;真陽返先天,有個" "字。""字十二筆周天卦萬象盡包含。道體自生命,無知覓天邊。自我生死存亡一生一世一時一分一秒都沒離道,腦力勞動,體力勞動,求法求道,修道,了道,成道都是道起的作用,只是知道,不知作用還是道,自以為道遠人,於是覓法覓道騎牛尋牛就在自身。深山老林,清燈古廟,道長院士,丹經萬卷,皆自道所觀所聞之物,迷物為道,誤入天魔外道。邪術異端妄傳,邪道誤己誤人,罪莫大焉。比喻人攜斧入山伐木做斧把,只是柯木比斧把長粗,其實斧把就是這個木做的,好象這比斧把差遠了。
前十二章基本屬自修,此章進入處世哲學,中心即忠字,如如不動之心即恕字。中是性體,如是性本,以中心行道,以如處世,即是忠恕之道。忠恕之道即是中庸之行,推已及人之道。以己之中庸,推及人之中庸;以己之忠恕,推及人之忠恕;以己之道,治己之身,推以己之道,推及人之道。聖人不治人,聖人教化人,還是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一般理解為對抗的鬥爭哲學,埋沒了聖賢一片心。就是以自道為體,以正心修身為用,這才是真的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的自治根本,自覺根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上是忠恕本體本性,中如之心是指本性存善無惡而言,所以言率性之行。性本質是忠恕,所以夫子之道忠恕而矣。人人都有心性將心來比心,夫子忠恕;老子感應,釋迦慈悲,法語六字不離心。法語文字,源淵來于天良自性的性本善,離本無法語文字可立。來于心,還於心,行於心是道,口說文宣是說食不飽,空叫口頭舌頭幹,也是廢語連篇的口頭禪。待人以誠,感人以德,交人以仁善,這是率性之謂道。仁就是人,人不仁,就不是人。人者仁也,仁就是本性。惻隱之心仁也,這就叫慈悲、忠恕、感應的仁德至善之心。至善之心就是人的天良自性,就是人的真生命。妙覺靈明變化莫測的虛無道體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萬靈合其凶,人人俱有,知用不知本,知本不知體,知體不知妙。君子能為,癡迷不悟,道不遠人,天無絕人之路,人自絕於天而不知。自我生命就是天賦之道體,與萬物同體,永恆于自然中。

第九章
【原文】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釋義】國土可均分,爵路可辭退,鋒利之刃可卷鈍。中庸用意念,強求之心,不可能。中庸之理是天賦人人自我寂默、清靜、虛無、自如自在自然之真實妙覺靈明體系,謂之中;它永遠處於自在自如狀態,謂之庸。不求用一法一術,平靜安定自如。天塌地陷,海枯石爛是自然動態變化,與我本性何干?在人海外因,萬因面前無動於衷,即是無為自然法則。無為無所不為,中庸可行、可能、可至、可果為聖者能之。

第十章
【原文】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釋義】老夫子論陰陽五行變易之氣相交的生克之理,論述了剛強懦弱之理是客觀物質風土人情的辨證觀點。其中,中庸是不易之氣,是變易、交易之氣的母體系統,是主宰變易、交易之根本,固本枝榮。中庸之道可以改變人的血氣方剛與驕傲自大,不可一世之狂想、妄自尊大之念,也可增強改變懦弱為大智大剛。心變人變,客觀物質形式隨之而變,致中和天地萬物皆自然,各歸自然規律的本位,萬物育焉,自然天地萬物自然正規的向前發展。此章要點:克子路之勇,複其仁愛,進乎中庸。

第十一章

【原文】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塗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釋義】素隱行怪,即後世之三千六百道,七十二旁門,總合為術、流、動、靜四果旁門,不過是水中月,鏡中花,竹籃打水一場空。裝神模佛之形相,傳邪術,教幻法,人前顯奇等異端有人述,有人發揚,背乎中庸,離中庸越來越遠。一切有為終歸虛幻,中庸之道無為而至,異端邪術聖賢辟之棄之,愚人求之,迷人煉之。依乎中庸凡愚能聖,志誠於堅,行持於精進不怠之恒性,念合乎中庸,勇猛直前,大智大勇固執於中,精進於一性,念堅定于守一心,失其兩端至於中,凡夫能之即聖賢。

第十二章
【原文】君子之首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詩》雲:"鳶飛戾天,魚躍於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釋義】此章句用語言文字形容,人類生命的妙覺靈明、虛無道體變化莫測之玄機,用文言引向靈機自悟,因道體不落言語文字間,落筆失真,口說比喻,兩者俱不真。孰不知真的說不出來,知者不言,因說出來的全是妄。沒有結過婚,不知夫婦之愚;不食果怎說味?即便說味如何傳真?不修道,不證道,不了道,不成道,怎知道?真功不是下在章節文字語言中,道在自身自了然。文字手法,語言說法,表達真非真,道體在已,莫被語言文字誤。明者自覺,誤者也是自誤。道大體內能包,道小六合天地外,道顯看不見摸不著,道隱看著空空不了。道有若無,道體一草一木俱包含。言其粗無微不入,言其細貫自然包天地,上無頂,下無底,前無頭,後無尾,變化莫測,萬象盡包羅。  

第十三章
【原文】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雲:'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已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釋義】道不遠人。""在自身間,有個""字;先從頭上找,有個""字;就在眼目前,有個""字;陰陽道之首,有個" "字;一理盡包含,有個" "字;必遇明師點,有個" "字;得一返先天,有個" "字;陰濁必下降,有個" "字;真陽返先天,有個" "字。""字十二筆周天卦萬象盡包含。道體自生命,無知覓天邊。自我生死存亡一生一世一時一分一秒都沒離道,腦力勞動,體力勞動,求法求道,修道,了道,成道都是道起的作用,只是知道,不知作用還是道,自以為道遠人,於是覓法覓道騎牛尋牛就在自身。深山老林,清燈古廟,道長院士,丹經萬卷,皆自道所觀所聞之物,迷物為道,誤入天魔外道。邪術異端妄傳,邪道誤己誤人,罪莫大焉。比喻人攜斧入山伐木做斧把,只是柯木比斧把長粗,其實斧把就是這個木做的,好象這比斧把差遠了。
前十二章基本屬自修,此章進入處世哲學,中心即忠字,如如不動之心即恕字。中是性體,如是性本,以中心行道,以如處世,即是忠恕之道。忠恕之道即是中庸之行,推已及人之道。以己之中庸,推及人之中庸;以己之忠恕,推及人之忠恕;以己之道,治己之身,推以己之道,推及人之道。聖人不治人,聖人教化人,還是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一般理解為對抗的鬥爭哲學,埋沒了聖賢一片心。就是以自道為體,以正心修身為用,這才是真的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的自治根本,自覺根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上是忠恕本體本性,中如之心是指本性存善無惡而言,所以言率性之行。性本質是忠恕,所以夫子之道忠恕而矣。人人都有心性將心來比心,夫子忠恕;老子感應,釋迦慈悲,法語六字不離心。法語文字,源淵來于天良自性的性本善,離本無法語文字可立。來于心,還於心,行於心是道,口說文宣是說食不飽,空叫口頭舌頭幹,也是廢語連篇的口頭禪。待人以誠,感人以德,交人以仁善,這是率性之謂道。仁就是人,人不仁,就不是人。人者仁也,仁就是本性。惻隱之心仁也,這就叫慈悲、忠恕、感應的仁德至善之心。至善之心就是人的天良自性,就是人的真生命。妙覺靈明變化莫測的虛無道體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萬靈合其凶,人人俱有,知用不知本,知本不知體,知體不知妙。君子能為,癡迷不悟,道不遠人,天無絕人之路,人自絕於天而不知。自我生命就是天賦之道體,與萬物同體,永恆于自然中。



第十四章
【原文】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素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已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釋義】素其位者,律己之功也。悟道求理,求理悟真,理明透徹,明辨是非。人海之大,首在觀已,莫及於他。他尊榮顯貴高也沒在天上,我也沒在地下,老天就把我安排在地球上了,下生就有人管,長大明白事了,才知人有千差萬別。路在何方?路在覺下,我覺著幹什麼好,路有萬千條,人間自有無為路,無所不為。人是一切的種子,遠近究明曉,攀高坐皇帝可以,有德者居之,無德者失之,大德者必得其位。一國皇帝只有一個,是否當選,素其位而行,別越乎其外;想人類作首富可以,君子好財取之有道,道者素其位而行;想高尚工作都可以,人選有限,自然之路可以志成。有的定律根本就不能改變,中庸之道遵循自然法則,是為君子。人是大自然天地完整體系的一員,不局限於人類社會之一員,人間自有真實在,想上天可以,遠古留下通天路,有回天的手段,有返本還原回歸自然之功,但需要的是正當的途徑,高明的手段,任何一種想法不是胡作非為,想入非非,只是人能為之事都要以追求。不是沒有上進心,滿足現狀的素其位而下,素位而行必超乎其外,不是狂想向上。我是營業員,一輩子我都不想當經理,我就一心一意的作好營業員,豈不知經理就是這麼提升的;我不想成畫家,畫好畫就行了,這就是畫家的種苗,這就是守中庸,行中庸,到中庸之道。不要節外生枝,本末倒置,眼本就是亮出來的,肚臍不應該特意亮出來,但也無仿,再把其他不應亮的亮出來,背乎中庸之道,不成世道了。


第十五章
【原文】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子曰:"父母其順矣乎!" 
【釋義】上章律己莫外乎此章好高要俯首。走路上山,行必果,登必達,路遠用進,山高用上,離乎中道一事無成。不行不登,違反規律,背乎自然。齊家宜俯首而下,順行不逆,其道成矣,此即忠恕。待人以誠,感人以德,我上你下之高壓,背乎中庸之道,了無是處,呈下啟上之道,離忠恕不遠矣。孝乃天性,無法而至,無教而行,真孝子也。大孝孝之里程碑也。

第十六章
【原文】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之可掩如此夫!"
【釋義】中國遠古幾千年來神、道、設教,亙古至今,宗教還是神道設教,以神的概念遠古不一,至今仍然不一。有宗教信仰的占人類的五分之一之多,有神、無神原始至今爭持不下,原因是理不至極,沒有透明的度量,因為最基本占還沒有弄清楚。什麼是神?有無神兩種觀點之人還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沒有真正弄清楚。什麼是神?傳統文化中對神的論述,如伏羲、炎黃、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三教聖人,謂大而化之謂之聖,聖而不可知之謂之神。是把大自然育化大氣,氣分化天地,天地滋長萬物的自在自為之大自然立名為神明。是把智慧不能盡知,理論不能盡言,神妙難測之大自然謂之神。並非演義、傳說、神話小說之神仙論,如果把這個說成神,非也,不信這個叫無神論,非也,信這個叫信神,非也。人的智理極限非常小,只能見聞觀世界。要用覺悟察自然,才理解到大自然不知其始,更不瞭解其終,自然之大氣不知以何所產?碧蘭天空不知使何蒂造?地之水火風土不知取於何源?以上自然之演變化育,人類無一實踐真知之人。未知數,無求答案,難解難分,觀不明,理不透,事實已過,無法進入其時其事去求實踐真知,科學實驗是人類永遠的空白點,因人類不可能生在自然天地的前邊去尋求實踐的真知,進行科學論證,所以古人命名大自然謂之神。神只能用意識想像力去琢磨,理明透徹心自明,沒有到過彼國,琢磨一輩子也沒入門,何況自然之妙玄啊?人要有自知之明,對口的書一生能看完麼?觀地球之眼界能通觀大自然麼?觀月球之一點,能觀全天體麼?神者自然也,無神也好,有神也好,大自然不是有無觀點能決定的,是大自在、大自然本體就是如此,所以說神。人是神的千變萬化的一種轉化形式,人間供奉信仰崇拜的神佛仙歸根到底皆是人類的人,不同的是道德仁善的大覺者。有沒有鬼神,在自我思想本身辨別一番便明分曉。陰謀暗算,詭計多端,他人必有注意,我看這小子心裡有鬼。喜氣洋洋,快樂福極,名利貢獻,他人假作不言。人要親近崇拜和善,從神態看出來了,有好事陰陽二氣不同。人有此心,自然有此氣,人心千變萬化,陰陽二氣千端百現,時而祥瑞時而暗淡。君子坦蕩蕩,我不罵鬼神,我不崇拜鬼神,我行人道,我走明道,我沒有詭計,我不求神護,自然規律不可違,作人規律不可拒,失其兩端保其中和,自然也。君子中庸,神有何崇?鬼有何懼?水火風土,雲雨雷電,各行其道,虎居山,魚在水,其類也,忠恕之理,人之光明大道。塵汙大地人類動物之居所,致中和,萬物育焉。天地有覆載之恩,君有護庇之恩,親有養育之恩,師有授業之恩,崇乎?拜乎?躬而敬之,禮而賓之,呈下啟上,俯首仰之,天經地義,非迷信封建之舉,禮者理也,理者禮也,不明理無禮,有禮來源於明理。

第十七章
【原文】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於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釋義】中庸之道受于君子,道配天地,道貫古今,受于家人,宜其家人,施于國,國泰民安,施于天下,自然天下同歸,天下太平,萬世榮興。堯舜大德,太平盛世。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德非他物,是自然天賦人人自我之生命,立號明德。人人覆命還真,德滿天下,世界的大團結,人類的永久和平不期而至。聖理古今相同,思想意識今古有變化,中庸之理由自心作起,以心印心,以心傳心,實踐中庸,身心之安泰,快樂無邊。精神食糧,勝物質生活百倍之不及,人生在世一切皆可失,德不能失,德大隨身寶。當今社會與古無二,德者本也,財者末也,人生無功德,身去實可畏,終歸萬有灰,惟有道德尊,永遠入無為,堯舜數千載,依然放光輝,明德里程碑,永遠照後人。
第十八章
【原文】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喪,達乎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 
【釋義】堯舜施自然的大德於民,至孝感天,二十四孝之首。文武把天地的宏恩施于萬民,美德貫古今。堯舜大德,湯武宏恩,普照中華大地,萬古千秋萬民尊,道盛德至善人間永流傳。文王定曆,一年二十四節,春夏秋冬五年二閏,春種夏長秋收冬藏,周公定禮,大禮三百,威儀三千,樹以枝葉為源,人以禮義當先,無規矩不成方圓,無禮非仁無禮敗家,無禮國亡,無禮天下大亂。即讀孔孟之書,必達周公之禮,婚喪嫁娶,周禮而定,大明天下平。文武家中盡聖賢,周朝氣數八百年。


第十九章
【原文】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高其裳衣,薦其時食。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效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釋義】老子論道,強名曰道,虛無靈空理源,是先於天地人類之自在自然,生人而後立名定理是人宣的大道理,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育地生天,生萬靈化萬物,天地始成。人的靈感理智功能,靈空理源直系所生,尊靈母為維皇上帝。通孝達孝,盡無極靈母之孝,事上帝,非世俗人所理解孝雙親,事父母之個人家庭之孝,替靈母愛萬靈,施仁德于萬民,盡孝盡于萬靈母,孔老夫子說舜是大孝,文武周公是達者,立身行道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道是生天育地生萬靈之母,堯舜大德,文武周公施萬民于自然所賜之天福謂宏恩,堯舜與民同一靈母,民是同仁兄弟所以堯舜一民食不上一飯一菜,自己要吃一飯一菜,痛靈母慈心,自己認為是犯大過。人人之一飯一菜是生靈之母所賜,非帝王之恩賜,所以君民平等。文王視民為親兄弟,骨肉親,因靈來一源,文王視民如傷,損民即是害兄弟,傷骨肉,痛斷靈母心,萬靈都是天之子。有道明君是天之嬌子,萬民之長兄,體貼無極靈母心,愛獲萬民親,堯舜、文武、周公通達無極靈母之孝,謂有道明君。所以中庸之孝,非世俗常情之孝,大舜文王均在二十四孝,作萬古常情之孝的里程碑,而孝無極靈母行大道,敬天地禮神明之達孝,鮮為人知。堯舜、文武、周公不僅僅是愛民之身,更重的是在於親萬靈之靈,親靈勝似愛身,所以萬古尊為至仁至善,有道的明君。佛家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圖,非指救死複生之肉體,說的是救靈性,愛明命,使之返本還原回歸自然,明命靈性複明,非血肉之軀,勿錯會佛義。救人之明命,功德無量,堯舜、文武、周公是親愛民之明命,通達皇天之母的孝道謂之大孝,至孝達孝。關心肉體,肉體非生命,肉體的一切功能是明命在時起的作用。明命離體,身軀化灰塵,軀休是暫存體,幻化身,肉體的一切反映是明命能源之功,拯救萬靈功德無量。

第二十章 第一節
【原文】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釋義】中庸是性理心法,老聖人直指人心,國君之政在人,人在心,心在道,中庸須臾間不可離,可離非道也。因為心主宰身,心是一切之行施,為政在心,為人在仁,心正形則正,仁人則親民。堯舜執中精一德潤身;文王黃中能通理源,窮理盡性達天命,知天之仁。文王心仁,施民於仁;紂王心暴,施民於暴。古代聖明君,以德為政治,以和善為國之寶,以仁愛行施于民,太平盛世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無告狀者,也無司法機關,民無詞可訟,告什麼?國不設所沒有用,設什麼?君民同樂根本就不生以上兩種意識,君民同仁同德,安居樂業,享天年。仁是人人自我生命的本性,仁人仁行仁於人,什麼都不為,也不為名利,也不為人說個好,也不為什麼積德行善,因為人的本性本為就是仁,人者仁也。失仁之人是衣冠之禽獸,比如見頑童落水,拼命把他救上來,什麼都不為,我看不了這個,原因是能見其生,不忍見其死,惻隱之心仁也,這什麼理、禮都不是,是人的本性仁。中庸之理義在複仁,君子之行仁之端也。

第二十章 第二節
【原文】"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釋義】日出西落月東升,天理自在永流行,日出月落自然理,天理流行理無更。天地是人的肉體之父母,日照雨露,日月星運行有軌,地載群生,滋長萬物為乳,水火風運行有序,四時行,百物生,有信,天之仁德,莫大宏恩,天地君親師為人人之五恩,都應敬,勿犯上。聖賢只言天理,不論人情,天理人情各當分清楚。人情之行施,道理源于天理,違反作人的道理,即是份天理,昧天良。綱常倫理仁之端也,仁天一體,欺聖即欺天,聖不敢妄言,繼天立極,代天宣化,替天行施仁道,即作人之道,聖無私己之言,只是濟人立仁,聖言聖語莫當耳旁風。罵聖人作什麼,福不享,官不作,情願受苦受罪,濟世倡仁立德,並沒有損人利已,勿用今天眼光觀彼時,彼時實事情況,您實踐過麼?不知者口上留德,筆下超生千萬別罵古聖賢,若無古聖留經典,兩眼漆黑怎知源。

第二十章 第三節
【原文】"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稟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釋義】九者陽數之極,至善之點,守一執一之中,至九純善,中庸之用,興國極於天下,中庸之大體,在國君民之間立矣,經者經天緯地之國體定矣,國富民豐身修家齊國治,由上到下,由下到上,由小到大,由大到小,天下之興,大治之萌芽,在一國生機勃勃之相興起,心圓國,國國興圓,明明德於天下矣。

第二十章 第四節
【原文】"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疾,道前定則不窮。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道,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釋義】此章節九經之道,施行之功,重在真誠己誠,人誠,開誠佈公,命者以誠,使者以誠,誠心感動天和地,誠誠則成。誠於一人必至靈明,君誠民誠,誠上誠下,身修家齊國治。關健在於如何能做到誠,推己及人能達到誠,是最根本的問題。誠要從根上起誠的開端起源於對自我生命的認識,對生命的重視,生命是恒于自然的,天下之大,江山的得失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無生命誰坐江山哪?自開天以來,天降真宗至理,養生命是作人之大本。人追求貪欲,只是損耗,不知修養自保,炎黃聖賢才大力宏揚生命保和法,因平常是道,乾巴無味不吸引人,求者少聞者希,豈知在自然天地中,惟人為貴,惟道獨尊,人間第一等好事莫如讀書,讀書莫如學道。真理的真參實學者什麼都信,什麼都了然,不迷。自信自我生命真而不虛恒而不變,是真覺悟者。始生信誠,行之實。

第二十章 第五節
【原文】"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釋義】古聖之心莫用世俗解,它不是博學多才博覽群書,博識廣益,博古通今,博採眾長一切博都未出乎文化知識學問,都不是古聖高賢之博。窮到至極真理,無極真源理○,審在天地萬物未生前,思念人類未生先,辨在天地藍圖誰設計?日月星辰誰究研?水火風土何處是產源?行在自然天地萬物人類那天算個完。紂王始皇不用博,霸王韓信不用審,妲姬西施不用思,崇禎溥儀不用辨,孟德孔明司馬不用行。萬般氣象化灰塵,道德仁善永流長,萬紫千紅無有真實在,人間自有無為路,思想覺悟定短長,及早回頭蹬覺路,真假虛實自參詳。
第二十一章
【原文】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釋義】虛無真空自在自然,是人類的無上正等正覺、炒覺靈明自性之母,謂靈源圓覺海。道、無極、不易之氣、維皇上帝、神、大自在、大自然等名,本自無名,是人類認識而後才立虛名,勿作氣物光等名的具體解。玄可說,妙不可言,自然育化天地、萬物、萬靈人類原理是炒中玄的玄中妙,人類發明創造靈感功能的能源是自然的真系分子,子母同一源、同一性、同一氣相連。無極只有心悟靈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母子無間隔不絕緣。妙覺靈明之性,明理則純,純真無二則誠,誠則靈,靈則明,它是人人自我生命本來之天賦,固有本具之家珍,明師直指而後知,釋迦孔聖歷代明君尊師指引而後知,至聖朝聞道,夕死可矣。何寶如此珍貴?知信、行、誠、靈、明而大徹大悟大覺,何況世俗之常人哪?古語說的好,千里仿明師,名師、明師有好大區別,明也許沒名,名也許不明,慎行鑒別于千經萬卷與實踐之真實而後學。



第二十二章
【原文】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釋義】此章從徹悟真空妙理入手,先從物質空白點入門,通過現象進入本質。一切文畫詩術物圖醫科藝之源起是一張空白紙,由O到有,是勞動之物象,物相未顯前是只局限於思想意識造形象,意識造形前思想是空白點,造客觀、外感相、認心中,沒印前心是空白點。父母未生前,自我是空白點,沒有天地人類是空白點,沒有虛空天地無生源,虛空是空白點,河不生蓮,藕與蓮子是空白點,空白點是天地萬物人類的源頭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少到多,先有蛋後有雞,先有O後有1,由19,真下起元又複O,又複11元複始即10,到19又複元20,以此類推,永無了期,逢O則進,生生不息,天地萬物周而復始。今春完,來春到,沒完沒了,今年待明年,軀體有個完,今日流光走,明日流光等在前,明天是過去,站在後天看,明年是過去,點在來年觀,勿等流光過,窮理盡性走在前。真O化大氣,大氣分天地,天地交易氣,萬物都是陰陽五行之氣變新顏,萬物都是氣,不同氣、不同體、不同味、不同形相,水的形式千般變,雲雨霧露雪冰雹,冰不化是堅晶硬水,不是木,物質是堅晶硬氣,盡物性可知天,知天更知物悟到自然一本散佈萬殊,萬殊歸一本,萬事萬物一了然。


第二十三章
【原文】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釋義】說萬化從人起,人是萬機母,無極真機賦靈機,天地父母生肉體,先天靈來無極,有理性有肉體,父母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繼承天性父地性母自然真機。人類進化原始起,父母是轉化萬能機。母親生來笨,不識字,不知天地人間大道理,能生男能生女,有的能生佛祖、皇帝、大臣,有的能生董事長、總經理,文盲母親生了個文學家,數不過一百錢的老娘生了個數學博士女。萬機母天賦靈機能自理,還能創造設計人間無數量的好機器,說的都是人類妙智理本質。人類的靈母是育化天地萬物人類的玄妙機,求理悟真宗,不神、不奧、不希奇,無極真理本如此,原始起伏羲、炎黃,歷代明君千佛萬聖萬殊一本志在真無極○。


第二十四章
【原文】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釋義】預知先覺是人人自我生命,妙覺靈明本來就是天賦人的自我本具之能。上至伏羲、炎黃,上古歷代明君,三代以後的三教聖人與大地的一切生靈、動物,都是自然虛無真空妙覺靈明母體,一本散于萬殊的萬里一,所以一切動物對一天地大氣的祥瑞與災害,都比一般的人靈感性強,從地震的反映很說明這個道理。龜是金性動物,金能生水,水屬智,龜能面對西北,西屬金,北屬水,調金水之氣,龜有自然調息的功能,金氣屬義,龜俱義、智二端,所以靈龜,氣質清輕,千年的龜輕如灰,它能與金水之氣相連,氣能覆載,所以輕,並非體重輕。氣球本體一也,二氣不同一升一降。不修煉人之靈感用於功名利祿,雖能超一切靈,但在靈明本能上被利物所敝,並非失靈。專家覺者,用的是一門靈,聖人複靈明,明滿自然,光遍三千,無所不照,無所不明,因其靈明與母之靈明合而為一,天人合一,自然一切靈明預知是本能,不是求來的外法外術。一切未知消息靠靈通,靈明無染,純潔無二,一性圓明,謂真誠,誠者,成矣,成為合一,自然虛無真空一體,萬事萬物一了然。預知人人本覺,迷則敝,覺則靈。 
第二十五章
【原文】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己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釋義】成者誠也,礦若成金,烈火成之,金屬之物經烈火而成。人若成真,誠在信於求理悟真宗,礦要的是純金,人要的是妙智慧,礦雖有金,不純不真不珍貴,人雖有妙智慧,不參不悟不覺不真誠,真誠可貴,不真誠不生妙智慧,無妙智慧不靈通,不預知,不先覺,不屬於大覺,是賢非聖,有一點礦也不算純真之金,有一個未知數,也不算神聖仙佛。神聖佛仙皆是父母自然轉化的遺體修煉之人也。勿迷,勿崇,尊其德,信其真理,行其仁,施其善,人類燒香求之保佑大錯,不如效聖賢之行,使人人走向光明,使人人成為神聖仙佛,這是伏羲、炎黃、歷代明君古聖高賢弘誓大願。神聖佛仙迷信之事無半點,愚人自迷為迷信,不批愚昧無知之人反而罵佛仙。宗教外衣,神緣法相,宣傳者大多是癡迷漢,楞說自己是佛仙,己誤誤人還不算,敝人真誠實可憐。真誠,誠在自我靈明上,不是外因法術諸相間,窮盡自然無極理,己誠人誠,真誠圓。



第二十六章
【原文】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嶽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詩》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 
【釋義】真誠至極成矣,礦若成金,永不成礦;木若成灰,永不成木,真誠至極,永不愚迷。真誠至極,伏羲、炎黃、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謂之成大道。大通天,貫自然,化天下,治國家,修自身,正自心。己正,正人道施于自然,諸天圓融無礙,施於天下,天下平,國治、家齊、身修、心正、大道包羅萬象。宗教之至誠至極,老子謂成神,神通萬化,道滿虛無。孔子真誠至極,心不在焉視而弗見,所而弗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成於中,形於外。因君子必誠其意,至聖由此貫通,自然天地萬物達到至極之至,知曰萬物同體,成為聖者之尊的大成至聖先師。釋迦真誠至極,菩提樹下坐六載,頭上有慶星出現,佛道成矣。奇哉!成佛是人人生命,包括萬靈之動物,皆有此天賦,本具之能,只是迷誤不同,覺是佛,迷是眾生。眾生覺己佛,曰一性圓明,十方平等,天下十方生命皆平等,生命都是無上正等正覺心的妙智慧,慧光普照三界十方,周遍法界,佛法永流傳,三教之聖永流傳。佛不生不滅,證涅槃為世尊佛祖西天大覺如來,永恆極樂道、神、聖、佛故至真誠無息同自然。

第二十七章
【原文】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優優大哉!禮儀三千。待其人而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釋義】有道明君,宗教聖人,惟大,家長大,國君大,萬國居於地球大,地球居於天體,天大,宇宙有諸天,自然大,自然無生滅始終,無尺度體限,無極謂之大,人居廣闊天地,自然謂小天地,無極中的小天地,三山六水一分田,洋洋喻水之利萬物茲長,萬物之源,人不是水族,勝似水族,一時一刻不能離水,聖賢之德若水利潤群生。人類生命無極直化之小無極,立根修復小無極,謂修大道。左能道旁,任何一奇一術統屬雕蟲小技,老子虛無妙有為大道,佛真空妙理為大覺至上,儒明無極之真,三五之數達至知,老子大神通萬化,孔子大至知為大聖,釋迦大究意覺,為世尊大覺如來,堯舜文武周公、伏羲、炎黃是繼天立基之古聖,謂天子。大聖原始祖,尊無極為維皇上帝,維皇降衷厥有恆性,衷即無極直系化分之小無極,是人類人人天賦自我的天之明命,是大神大聖大覺之種子,是皇天生成的,血肉之軀是父母給的,人是自然生的,天地長的,效天地之德,行施天地之仁,修無極大道,為孝天地父,為孝無極大道之達孝,謂大聖人。明大道通無極至極真理謂大道理,行無為自然法則之道,產生大禮。不明理,不知禮,不行禮,不明理,禮理一也。大禮成三,天地人。敬天地,禮神明,神明即無極生靈之母,君為綱民為目的大禮參拜,是至高無上的大禮行三拜九叩三九五大禮,君民同拜。君不拜民,一人是萬人之上,為皇上,是天之驕子,貴為天子,民見天子行三拜九叩九五大禮,民之大禮,天地君親師五恩之德,行三拜九叩九五大禮。師非世俗受藝業之師,是指繼天命,濟世複明命之真師,如老子、孔子、釋迦繼真師口傳心授之宗師,謂宗師。明師真師,是五恩之天地君親師,現代任何宗,任何功法與氣功,無一天命真師,具是妄稱妄自為大是為愚師。複人類人人自我生命本來天之明命者,任何一個人,是繼伏羲、炎黃、古聖之心,繼往開來續心傳者,可謂真師。真師確有明師證,自尊明師皆是假,餘不過是鸚鵡學舌的口頭禪,古聖先賢光同百千日,我自己不過是一個小熒火之光而已,不學聖賢理,如何知自己,自己人海一滴水能掀多大浪,眾人智慧圓覺海。一滴之水,怎能作甘露?只有古聖先賢法語潤群生。中庸聖聖相傳,大聖人之作可謂大道,明師禮當受之,威儀三千聖賢之小節,行住坐臥威皆依自然法則,有節有度。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終食間不違仁,天理長念,無極賜兒之米飯菜湯雙手供奉,通達皇天以極上蒼。時至今天,文明科學社會,宗教行持者,一如繼往奉行不止,聖賢言談話語寂靜威儀,父母低聲叫,為人子女高聲應,長輩面前竊竊無語,俯首低頭眼不敢抬,因長幼有序,不敢顯明,不敢呈能,以孩童之年出現在長輩面前,有父母八十也是小孩,面見而後退,身辭退,不敢轉身背沖老人,子女端莊容嚴,衣服整,面孔善,行如風,站如松,坐如鐘,臥如弓,不敢放肆。三千威儀,雖然是小節若不拘,顯不出儀錶堂堂,聳然威立之風度。過去亦不成教條,現在有文明禮貌之約束,豈不是三百三千之產物麼?大道有大禮,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今猶在。禮是對等的,國與國交,止於信。人有四端兩手兩足,國有四維,禮義廉恥,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三百大禮,三千威儀,何等重要!人以禮儀為先,指三百三千而言,無極真理包羅萬象,大而無外,小而無內,育地生天,至極至上至妙至理,謂之大道。大道育大聖,大聖宣大道理,行自然規律的大道禮。

第二十八章
【原文】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作禮樂焉。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釋義】孔子生於春秋分裂爭戰之時世,而他思念的是伏羲、炎黃、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太平盛世禮義之年,與時代是顯然的兩種不同的自然趨勢,以逆為順,以禮為逆,所以亂臣賊子天下亂,想古人歎一番,只能收學濟世度斯年,因其手中無地,無政權,只能苦口婆心說仁天無為大道理,傳自然法則,造聖賢收徒三千眾,選撥七十二賢,十哲配四聖,仁德遍人間。雖然生不逢時,永久說仁天,千年教後來,萬古永流傳,功記皇天上聖名流人間,大成至聖師,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至極真理留人間。效古聖先賢之道德仁善,自己勇向前。中庸是真修真行的理,因時因地因人今古不一般,理為今天用,方法過去三千年,今古人心不一樣,衣食住行皆變遷,仁善道德比古還重要,人人自我洗滌身心,天下人類換新顏。 

第二十九章
【原文】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上焉者雖善無徵,無徽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君子未有不中此而蚤有譽於天下者也。 
【釋義】至聖是遵守原則之大聖人。原則二字,世俗聞之者廣,行之者多,而真正的原則,世俗知之者少,聞之者希。""者,無極至極真理謂原○,原即淵源,無源之源,自然一切皆依此源而生,此源可喻為無源之源無根之根,無源是萬流萬源的源頭處,自然一切有根之無根處,一切有本無本之本自在謂之原○。""是一切自在自然自為無為的發展,無有有為規律的自在自然,自為無所不為的真規律的自然法則,這就是人類一切原則的總根源。本謂之原,本立而後道生謂之則。則者己之謂也,即教天下化天下者,理法行施於天下者。定原則在自身心,不出門可以教天下,己不能為規則者,不能正心修自身,又何以推己及人齊家治國平天下?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壹為原則,無二理可求,無二法可行,就是定律為不二法門之正心則已。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規者,遵無極真理自然之規;矩者,無極一切行自然之道,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信不移謂之矩。效聖賢,尊原則,守規矩,必成方圓,必自性圓明矣。 
第三十章
【原文】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釋義】孔老夫子是中庸之道的功果圓滿者。天賦之明命合於無極,複明命本來之明,返本還源,與自然妙覺靈明之母體而合為一體,即入神聖佛之流。這是超乎氣天以外的理天。即產生大道理的理源。無極真理達源即返還O與無極同體。無極包羅萬象,是生育天地人類萬物之母體,所以母體的一切都能合與至聖的妙覺靈明之性,因此神聖佛是大覺者。其含義是與無極同覺,所以神聖佛之妙覺靈明之明命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萬靈合其吉凶,永恆于自然中,謂成大道,繼自然之基,施天地之行施。無極養育天地,天地養育人,大德者無極,生天地之德,生人類之德,生萬物之德,謂大德敦化。生命是大德之子,謂明德,明明德者,濟世化人行自然道,道貫古今,小德川流不息,因大道永恆不變,小德三教聖人心法永流傳,只要有自然天地在,大德小德永恆大自然。


第三十一章
【原文】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溥博淵泉,而時出之。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 
【釋義】此章述聖子思孔伋,歎春秋戰國之亂道之不行,願天下人人都來修大道,守中庸,天地大道理無極真理自然自在自如自覺自教之,天下大亂不治自定。無上正等正覺之心是人人自我生命的天賦自然法則的發揮,所產生的一切實踐效果因自生命本來就是維皇上帝,皇天所賦。皇天非具體的什麼佛相、神相等等,人靠思想意識想像力,要理解為什麼一般的神啦佛啦形象等等是大錯,皇天是育化天地萬物萬靈之母,不說不顯,無名不立,這都是人的意識產生的虛假名而矣,皇天只有守中庸之道者才能獲得真知。三教聖人之法語是至高無上的道理,神聖佛的妙法無邊,自知其真,可真的靠說、靠丹經萬卷也不是真,真的說文都不要用,它只是引真的文字語言,不知時引導是絕對的,知道而後引導又是走向真的障礙,只能靠明命自參自悟自覺產生真知,真知而謂之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此句非一般世俗群書千經萬典的文化理學之知,非指一般世俗見聞覺知的聰明才幹、智力超人而言,而是天賦人人自我的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的明命妙智慧,是圓明的天資本來的真聰明,非外學之理文,是明命歸無極,合天地之至知,明命天地無極本來是一,是無極一本散萬殊分化的明命,複還明命返本還原,合本來的一即萬殊歸於一本,即是明命離天回天,實質皇天大無外小無內,也沒有離,也沒有回,迷者意識若離沒離若回沒回,複明命之明還原謂分而合,一本散而聚,實者沒聚沒散,只不過是昧者之不明的意識想像,本來就是天人一體,覺悟圓明始知沒離天,複回明命一小天的本來,即是配天之大聖、神、佛等尊號,莫不尊親,故日配天。至於明命,行的自然之道,綱常倫理,仁德至善,這是明命之本來性,不是世俗教學之道,是天賦的天之道,人是一小天,所以效天。人是小自然所行自然之大道複明一切本能都顯然於人世間,貫遍于天地自然間,所以明明德,德配天地,修無極大道,明命小無極合于大道,道貫古今。三千之中,唯人為貴;兩大之間,惟道獨尊。道行於德,德者本也,財者末也,道高龍伏虎,德重鬼神欽,德大隨身寶,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天與之民歸之,寶藏興焉,萬物育焉,所以中庸之理,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只有修明命能致中和,離明命立外本,統稱外道,無一真果正宗。


第三十二章
【原文】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釋義】唯天下至誠,此章是接上章天下達至聖之因素。天下無難事就怕有心人,志在於此此誠,在於彼,彼誠,人類一切成果來于誠至誠誠于中庸之大道,大道至大聖。物有本末,事有終始,溯本窮源,何人、何時、何地產生至誠,至誠源於至信,至信源正信,正信源淨信,淨信產于自信,自信生於明命,明命是至誠之源本。無量大過難得悔,無為大法難得信,信是功德母,信而誠,誠而行,行而誠。成就至誠心獲至聖果,不育種秧苗茁壯成長靠何開花結果?到真誠,人類社會千功萬法,千宗萬派,所有宗教,高等學府何處產至誠哪?真是業海茫茫無是處,不識自我明命,何處有真誠?所以知命君子得綿綿,任命度人生修自己之明命,是自己之正任,其他是糊口養身之副業,別錯誤的理解。君子無上進消極之心,內隱超世俗之上進,鮮為人知,明者若暗,智者若愚,張良、韓信誰愚?位至三齊王,最終自頭被人當殘次品給處理了,首級一齊,二齊三齊就全亡了,真是三齊亡,魚見食不鉤;人見利不見害,張良真是聰明之人傑也,蕭何霸王一勇之夫一庸才之相,張良可謂知命君子,功成名退行天之道,費而隱覆命還天,真誠所至。至誠先知明命,真經只有引真明命之路,人間只有入無為之人,求知者真誠無二用心求,必逢其時,必遇其人至誠之大道,至誠之大聖何期不至?由知識入手,由明理而入,由自信開始,由真誠奉行,天下至誠,至聖滿人間。


第三十三章
【原文】《詩》曰"衣錦尚絅 ",惡習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大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詩》雲:"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詩》雲:"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於鈇鉞。《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詩》雲:"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詩》曰:"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釋義】終一章由初學入率性之功,由體達用,由淺入深,由本及末而告終,至無生無滅,無始無終,無形無象,無聲無臭,無極至真之理源而告終,終複還無極之真而至中和,中庸之道至矣,盡矣,至誠之心,至聖之果成矣。生命之本能是無極之真,自然只此一真,原始至今萬聖之總綱,未來相續之新明命,中庸續慧命于未來,性理實踐於天下,因其是無極真,人類人人自我明命真,道真理真,就這一真萬象包羅,大而化之謂之聖。中庸是人類至誠至聖致中和的真指南。有志競成,莫作文章讀,真參實學的因緣地,培育真種真果的新明命,無烈火不出金剛,無中庸之理地,因地,無育至誠至聖之因素,知者識中,覺者悟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一本散于萬殊之一謂之大本,萬殊歸一本謂之和。原始祖伏羲、炎黃、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三教聖人皆源一本而立,君子務本,本立而後道生。大道之來由只有有來者通,明命來于大道,能複還于大道,來於一本,回歸一本。伏羲一畫開天始;堯舜執中精一法天下;老子道生一守一萬化通;孔子貫一執一達至知;釋迦歸一皈依明一性。中不偏不倚,守明命;庸至誠不變恒於中。明命天地之中樞,人生之大本,中庸純真無二的性理心法,一法圓時法法圓,一法通時法法通,圓通之理通天下,圓融無礙普大千,天下太平此一舉,人人自我明命俱聖賢,流光一過不回轉,自我明命功過真假仁善各自擔。


 
遠古聖心流到今 世俗不知也無聞
皇天生人留去路 只因貪戀昧明心
虛無真空看作假 功名利祿當作真
遠古至今山河主 世到如今留幾人
人間萬古住聖尊 碧蘭青天照大地
人海川流日日新 時過境遷何處去
地球之上無常人 雄霸橫行只一世
遺臭萬年坑自身 莫把塵緣當真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