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3日 星期日

中國的宗教現狀




   中國是個多宗教的國家。中國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現有各種宗教信徒1億多人,宗教活動場所8.5萬餘處,宗教教職人員約30萬人,宗教團體3000多個。宗教團體還辦有培養宗教教職人員的宗教院校74所。      
    
在中國,全國性的宗教團體有中國佛教協會,中國道教協會,中國伊斯蘭教協會,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中國天主教主教團,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中國基督教協會等。各宗教團體按照各自的章程選舉、產生領導人和領導機構。
   ——佛教在中國已有二千年歷史。現在中國有佛教寺院1.3萬餘座,出家僧尼約20萬人,其中藏語系佛教的喇嘛、尼姑約12萬人,活佛1700余人,寺院3000餘座;巴厘語系佛教的比丘、長老近萬人,寺院1600餘座。
佛教產生於西元前6~5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名悉達多·喬達摩。20歲時離家成道,此後被尊稱佛陀,意為覺悟者,簡稱,所傳宗教被稱為佛教
  佛陀去世後的數百年間,佛教傳遍印度次大陸。原始佛教內部由於對教義的理解不同,發生分裂,進入部派佛教時期,主要分為上座部和大眾部,南傳佛教主要是上座部諸派,盛行於斯里蘭卡,並傳遍東南亞地區,後傳入中國雲南。
  佛教傳入中國的確切年代尚無定論,異說頗多,大體在西元前後兩漢之際。主要有漢傳、藏傳和南傳佛教三大派別。
  從南北朝開始中國佛教進入興盛發展階段。南北朝時佛教已遍佈全國,出家、在家佛教徒數量增加很快,如北方的長安僧尼過萬,南方的建業(今南京)有佛寺數百座。
  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鼎盛之時。隋朝皇室崇信佛教,唐朝皇帝崇信道教,但對佛教等其它諸多宗教都採取寬容、保護政策。中國佛學逐步發展成熟。
  封建社會後期,漢地佛教衰落,戒律廢馳,叢林破敗,僧人無知,迷信盛行。近代以來,在楊文會等一批佛教界有識之士的帶動下,佛教在各個方面得到一定的發展。抗日戰爭時期大批愛國僧人如著名佛教社會活動家太虛大師積極支援抗戰,為爭取道義上和物質上的支持在全世界廣為宣傳,佛教界還在戰地組織了僧侶救護隊,為爭取祖國自由獨立做出了應有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漢傳佛教界首先與全國人民一道參加了土地改革運動,廢除了封建地主所有制及其它各種剝削制度,佛教事業日益發展。195211月成立了中國佛教協會籌備處,1953年中國佛教協會在北京成立,圓瑛法師當選會長,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恢復和落實,使中國佛教獲得新的發展。藏傳佛教主要流行於西藏。雲南。四川、青海、新疆、甘肅、內蒙古等省、自治區,藏族、蒙古族、裕固族、門巴族、珞巴族、土族群眾普遍信仰,人口700多萬。
  中國南傳佛教即上座部佛教主要分佈於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思茅地區、臨滄地區、保山地區,傣族、布朗族、阿昌族、佤族的大多數群眾信仰南傳佛教,截止190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約有信徒100多萬。
  ——道教發源於中國,已有1700多年歷史。中國現有道教宮觀1500餘座,乾道、坤道2.5萬餘人。
道教正式創立于東漢末年,其標誌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現。
  南北朝時期經過葛洪、寇謙之、陸修靜、陶洪景等人努力和改革,道教成為與佛教並列的中國正統宗教之一。
  南北朝以後,五代統治者基本上都重視儒釋道三教,只是各個皇帝對每個教的喜愛、信奉程度有差異,有的更重視佛教,有的更重視道教。在尊奉的同時,統治者也加強了對佛道二教的控制。
  唐宋時期,道教受到統治階級的推崇而得到進一步發展,形成了多種流派,元以後逐步形成全真派和正一派兩大流派。明代道教走向衰落,對統治階級的影響遠遜于唐宋時期。
  到了清代,皇室尊崇藏傳佛教,對道教採取嚴厲限制的方針,道教更加衰落,活動主要在民間。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道教亦受到帝國主義的壓迫和西方思想的衝擊。道教進一步衰敗,在中國五大宗教中降為教團勢力和政治影響最弱的一個。許多道士文化素質低下,宗教知識缺乏。道教組織鬆散,各地聯繫和團結不夠緊密。但仍有一批道士潛心修煉,著書立說,課徒傳戒,使道教法脈得以延續。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在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時期,道教界配合上地改革,開展了宗教制度民主改革運動。
  經過民主改革,中國道教徒加強了聯繫和團結,在瀋陽太清官方丈岳崇岱道長的倡儀和政府的支持之下,19574月於北京召開了道教界第一次全國代表會議,成立了中國道教協會,由岳崇岱任第一屆理事會會長。中國道教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伊斯蘭教於西元七世紀傳入中國。伊斯蘭教為中國回、維吾爾等10個少數民族中的群眾信仰。這些少數民族總人口約1800萬,現有清真寺3萬余座,伊瑪目、阿訇4萬余人。
伊斯蘭教最初是阿拉伯人的宗教,誕生于7世紀初葉的阿拉 伯半島中西部商業重鎮麥加,其後僅短短數十年時間,阿拉伯人便在新的宗教旗幟下迅速統一了阿拉伯半島,並且向外擴張,建立了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國,使伊斯蘭教變為世界性宗教。經歷了1300多年的發展。現今伊斯蘭教已傳播至世界五大洲,擁有信眾10億人左右,占世界總人口的15左右,並有40多個國家奉其為國教,特別是在亞非許多國家中,伊斯蘭教對社會政治和文化有深遠的影響。
  唐宋時期(7世紀至13世紀)伊斯蘭教傳入中國並發展起來。
  元代開始,伊斯蘭教成為與其他宗教並行的獨立宗教信仰,它的基礎是元代形成的統稱回回的幾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即回回民族、撒拉族、東鄉族,此外就是新疆地區皈依伊斯蘭教的維吾爾族。由蒙古、回、漢、藏等民族混血形成的保安族,在17世紀時也接受了伊斯蘭教。元代中國境內大部分地區都有穆斯林居住區,這時的穆斯林已不是唐宋時的化外之民,而是具有本土意識的中國穆斯林。此後伊斯蘭教的發展是隨著穆斯林人口的增長而發展。
  伊斯蘭教進入新疆地區最早是在10世紀初時中國五代時期,傳播活動與伊斯蘭教勢力在中亞的發展關係密切,維吾爾族在古代稱為回紇回鶻,是突厥人遊牧部落的一支,後建立汗國,接受伊斯蘭教,並以武力加以推行,經過一系列軍事行動,最終戰勝了於闐一帶的佛教勢力,在南疆確立了伊斯蘭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成立了中國伊斯蘭教協會,中國伊斯蘭教獲得新生,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各族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得到了充分尊重,社會地位真正獲得了平等。中國伊斯蘭教在各方面的發展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新氣象。
  ——天主教自西元七世紀起幾度傳入中國,1840年鴉片戰爭後大規模傳入。中國現有天主教徒約500萬人,教職人員約4000人,教堂、會所4600餘座。
天主教亦稱公教、羅馬公教、羅馬天主教。在全世界大多數國家,新教、東正教、天主教統稱基督教。在中國,基督教一般只指新教,不包括東正教和天主教。由於新教在我國稱基督教(俗稱耶穌教〕,基督教一詞遂產生了兩種涵義:一是指世界性公認的基督教各派總稱;二是指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中產生的新教。天主一詞是16世紀耶穌會傳教士進入中國傳教後,借用中國原有名稱對所信之神的譯稱,故把他們傳播的宗教定名為天主教
  傳說,基督教是由耶穌在巴勒斯坦創立的。早期基督教曾受到羅馬皇帝的殘酷迫害和鎮壓。
  西元313年,羅馬帝國西部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米蘭發佈米蘭敕令,宣佈基督教可與所有其它宗教同享自由,不受歧視。從此基督教成為官方認可的合法宗教。
  1054年,東西兩派基督教會分裂。東派教會自稱正教,西派教會自稱公教。大主教會及其教皇制,作為獨特的單一教會和體制,至此乃正式確立。
  中世紀時,天主教是西歐各國封建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宗教,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後,天主教在歐洲部分國家喪失統治地位。為了對抗宗教的改革運動,維護自身的統一和權威,天主教羅馬教廷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史稱反宗教改革。
  18世紀,在啟蒙運動和理性主義的影響下,歐洲一些國家和法國、葡萄牙、西班牙等,對羅馬教廷的離心傾向日益增強,1809年拿破崙將教皇國併入法國版圖。1929年,庇護十一世和墨索里尼簽訂拉托蘭條約,教皇擁有獨立的梵蒂岡城國的主權方被正式承認。
  1962年,教皇約翰二十三世召開第二次梵蒂岡公會議。會議強調天主教要跟上時代,在教內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並對外採取開放政策,主張與天主教以外的基督教各派以及其它宗教和不信宗教的人們對話。會議之後,天主教在神學上打破了以往權威主義和教條主義的禁錮,使神學出現了多元化和世俗化的現象。
  現在,全世界天主教有總主教區130個,教區628個,監牧區和代牧區129個,共有教徒10億左右,占全球人口的17.5%。現任教皇為波蘭人約翰·保羅二世,於197810月就任,是第266任教皇。
  天主教于唐代開始傳入中國,13世紀再度傳入。元朝覆滅後,天主教在中國幾近絕跡。
  16世紀,天主教隨著西方殖民主義浪潮,再度傳入中國。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傳教士也陸續進入中國,天主教又發展起來。傳教士在中國的土地上受他們本國政府的保護,到處設立教堂、修道院,興辦學校、醫院、孤兒院,用各種方法傳播,發展天主教。  
  從1840年到1949年,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天主教在中國雖然有了300萬教徒,但教會領導權卻一直在外國主教手裡,中國天主教成了受外國勢力支配的宗教。   
  50年代,中國天主教進行了獨立自主、自辦教會的反帝愛國運動,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天主教成為中國宗教徒自辦的事業,成立了天主教愛國宗教組織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貫徹落實,中國天主教的各項事業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基督教(新教)於西元十九世紀初傳入中國,並在鴉片戰爭後大規模傳入。中國現有基督徒約1000萬人,教牧傳道人員1.8萬餘人,教堂1.2萬餘座,簡易活動場所(聚會點)2.5萬餘處。

中國稱為基督教或耶穌教的是指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中脫離天主教而形成的各個新宗派,以及從這些宗教中不斷分化出來的眾多宗派的統稱,中國學術界稱之為新教,以別于廣義的、包括天主教、東正教在內的基督教。新教與天主教、東正教並列為基督教三大派別之一。
  16世紀20年代,馬丁·路德在德國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迅即在整個德國形成燎原之勢,在瑞士,茨溫利和加爾文等的改革活動,進一步擴大和加深了新教的影響。英王亨利八世出於政治的原因,由上而下推行宗教改革,組成具有獨特形式的新教會,以擺脫教皇的管轄。到16世紀中葉,新教的三大主要宗派,即馬丁·路德創立的路德宗、加爾文創立的歸正宗和作為英國國教的安立甘宗,都已在歐洲出現,井同羅馬天主教相抗衡。此後,新教有了很大的發展,18世紀以後,在三個主要宗教中不斷分化出許多宗派,與此同時,神學思想也在不斷發展。
  新教于19世紀初傳入中國,1807年,英國倫敦宣道會派遣馬禮遜到中國,是為第一個到中國大陸的新教傳教士。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基督教的傳教活動亦被作為特權列入條約,傳教士遂以此為護身符進入內地傳教。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教徒人數不到70萬。
  1950年,吳耀宗等中國基督教領袖發表了《中國基督教在新中國建設中努力的途徑》的三自宣言,標誌著中國基督教徹底擺脫了外國差會的控制,徹底割斷了與帝國主義的關係,實現中國基督教自治、自養、自傳,獨立自主自辦基督教事業。
  三自愛國運動50年來取得了重要成就:
  一、三自愛國運動最大的功績,就是使在外國差會控制下為帝國主義侵略服務的基督教,改變成為中國基督教獨立自主、自辦的基督教。
  二、在三自愛國運動的帶領下,廣大基督教徒熱愛中國,擁護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愛國愛教,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信徒的共識。
  三、改變了過去外國差會控制下教會宗派林立的狀況,在信仰互相尊重的原則下實現了聯合禮拜,增進了教會內部的團結。
  四、中國教會改變了洋教面貌,也改變了人民群眾對基督教的觀念。
  五、擴大了中國基督教對外交往,提高了中國教會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
六、積極推動神學思想建設,引導基督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