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日 星期六

學佛真源








、何為佛
  佛是印度語音譯,意譯華語是大覺者。大覺者是個人對宇宙真瞭解、直觀察的親身覺悟者,是理解真空的實踐真知者,是與真空同呼吸共命運者,稱此大徹大悟之人為佛。寺院裡的佛像,是大徹大悟大覺之人的形相,人的形相,因為覺悟至高無上,就稱他的形相為佛像。佛的形相是一個大覺悟的人,心如如不動,內心無喜怒哀思悲恐驚,因此安定自如、莊嚴平靜、光明正大。是自心真空純至靜、如如不動之表相。社會上的人,對眼見,耳聽,意識覺知、理解萬物的見聞覺知,稱此為知識見解。心中不住一法一物,前念、後念、今念皆無之時,應將有念歸無念,自心復原於真空純至靜時,此即如如不動。如如不動佛道成。此時即覺合于真空之時,真空是覺源,覺是源中流。流入源,即入如來圓覺海。此為妙覺,此覺非見聞覺知之覺。小真空合於大真空,真空包羅萬象,此覺覺萬理,知萬源,通萬化,達萬變,為大覺和妙覺。因為用語言和文字表達不出來。此即是佛。佛就是人,釋迦也娶妻生子,佛是在人間成長起來的。在封建社會中,人有等級之別,共分為三流九等。上、中、下三流,一流分九等,共分為二十七等。佛是在人的等級之內,佛即是人。今古之大覺者皆可為佛。
    上流: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帝王,四流官,五流聖賢,六流士,七商,八工,九莊田。
    中流:一流舉子,二流醫,三流地理,四流推,五流丹青,六流相,七僧,八道,九琴棋。
    下流:一流成衣,二流羅,三流牲口,四流婆,五剃頭,六修腳,七吹,八打,九煙火。
    這是在舊社會、封建社會中把人分為三流九等,共二十七等,所以抄錄在此,是為了說明佛與人的關係,證實佛即是人,大覺者即是佛。
二、佛的起源

    
佛的起源不是單指釋迦與佛教的起源,而是指大覺的起源。在天地中,原始祖初生在地球上,能覺察宇宙,知真空育化天地的原理,興語言,創文字,解萬化原理的原始祖、大覺者,即是佛。如伏羲、神農、黃帝、倉頡、燧人、有巢、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老子、孔子、孟子、耶穌、基督、穆罕默德,都是通真空萬化源理的大覺者。因此,開創語言文字、綱常倫理、創造發明、識萬物、應萬變、覺萬理,造萬物的人類社會基礎的奠基者、大覺者的起源,也就是佛的起源。因為“佛”字當大覺講,不當釋迦牟尼講,也不當寺院中端坐的形象講,心也可稱之為佛性。六祖雲:自心是佛。佛是覺之意也。六根之性,即是佛性,都是指自心。所以六祖說身外無別佛,心正是佛,心邪是魔。佛法亦即心法。佛是對大覺者的尊稱,佛是大覺者的名號稱呼。有的人要求成佛做佛,就是有的人要成為大覺、達到大覺,這句話聽到後很平常,心中也不以為然。要說有個人要想成佛做佛,被人聽後很不理解,他是一個人,怎麼會成為佛哪?感覺奇怪和神乎乎的。因不明佛理,這也難怪。如果要這麼說:我要知萬物、求基源、明萬理,使我的心對整個宇宙作個究竟覺者。這語言誰聽了都不奇怪。其實這就是要成佛。不是象一般人那樣把成佛理解為盤腿一坐,兩眼一閉就升到西天極樂世界見如來去了。六祖雲: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再說佛經上也沒有說兩眼一閉、盤腿一坐升到西天叫成佛,這是不明佛理的人錯誤的理解。佛經上也沒有解釋寺院裡的佛象即是佛。《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來是指自性而言,此處非指釋迦牟尼。
三、佛教之真宗

    
釋迦牟尼是人類歷史上自然真理、至極致源的真空妙理、真宗正法的倡弘者。為人類精神脫苦,立性理心法為真宗,興佛教化萬靈,渡有情,同登大覺,共證極樂的一代佛祖。心心相印,續心傳於千秋萬代的一代宗師,世人稱之為世尊。真空妙理永流於世、佛法傳遍於世,使萬靈返本歸宗,功德無量,永恆自然,是為自然真理立基之大聖賢。佛家真宗以慈悲為本,以明心見性為根源,以真理為宗旨,以清規戒律教法,以心心相印為真傳,以釋迦直系相傳為真宗正法,以自性自渡為成佛因緣,以明心大覺為佛果,以釋迦真經為證佛真理,以自性通真源,覺真空,求明心,通大覺。方識佛教真宗之理。效佛之如如不動之心,行自性自渡之法,求真理悟真宗,才進入學佛真源。佛教真宗:一、自然真空理體為性海真源。二、自我妙覺明心。三、圓通妙智真理。其它如經卷、佛像、佛號、咒語、清規戒律、說法等都是有為法。金剛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四、佛教思想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

    
佛教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地位,在封建社會中(主要是唐代),梁武帝時代以後,很多帝王以佛教治國,有的以佛教保佑江山、國土、民眾。寺院的名稱,也有報國寺、定國寺、護國寺、相國寺、保國寺等稱之,把寺院之名當做護國的寶地。封建帝王率百官拜佛、保江山民眾,佛教的地位、威信,由於帝王的崇拜而達到最高境界。極樂世界,佛法無邊等神話傳說,由帝王做宣傳,因此人的思想也就嚮往佛之境界,歷代出家學佛者不計其數。在佛教以前,歷代君王也都是以神道設教為教民之方,所以人類從古到今信神佛的思想非常濃厚。歷代的君王、民眾、修寺建廟的工程之大也是奇觀,幾乎大於帝王家的開支費用。在今天的社會上,信佛的人也為數不少。雖然是信仰自由,信佛者也應當求理悟真宗,方為正信。如果不明理,也可能走入迷信。迷信危損國家利益、個人利益和他人利益。信者應當以研究佛的真理為宗旨,才能走向學佛的正大光明之路,於國家、個人及他人都有利,方符合國家信仰者自由之原則。因此,一個真正明佛真理的信仰者,應該知道真正的佛經、佛理是利國利民的,因此國家才有宗教信仰自由。因為佛教實有自然至極真理,所以才能今古流傳,永存于自然。一個真誠的學佛者,不能限於有為之形式,要用自己之真心,求自然至真之理,方能進入真參實學。真心、真理不在千經萬卷的經書裡,經書是指引證實真心真理的指南。真學是用真心直悟真空,二真全一真,是為全真,此即圓覺。不在語言文字上,覺者全一真,是為全真,此即圓覺。不在語言文字上,覺者自知。文字、語言俱不能表達,是為妙智慧。玄,尚能說;妙,不可言。所以說自知、自覺、自悟、自明。
五、佛學對人的思想覺悟起到了哪些作用

    
釋迦是從自心認識自心根本來由的覺悟者。經過六年的苦練身心,從有為達到無為。從見聞覺知,達到妙覺圓智。由物質體、氣體的客觀世界,認識到客觀物質基源的自然真空源理。由世俗的認識、覺悟,達到世人靠見聞覺知的功能根本就無法做到的真知真覺。釋迦從超世人的大智大覺,證入真空理體,觀察了整個宇宙,而證無上正等正覺,是為世尊、佛祖。理遍宇宙,法留人間,為後人悟覺明心,做出了光輝榜樣。為明心之大覺者,千古不滅,永恆于自然。歷代宗師啟後人效佛之行,結佛之果,方不愧人生一世。人身一失,永無複期,如入寶山空手回。何真何假、何迷何悟、何去何從,聰明者自悟。一個真正明白佛理的人,對自然規律和社會人生的規律,理解得透徹分明,苦辣酸甜,若無其事。比如人生在深山,不見鬧市,不知寂寞苦;貧富兩家之幼兒,不辨甜與苦。因萬念由心生,分別之念不生,一切皆自然。苦念不生,苦也甜。窮人感覺富無憂,富人悲傷愁更愁。苦甜本是世俗見,大覺心安無苦甜。天地本是大旅店,哪有百年長客住房間?真心自如直觀見,此身原在自家園。皆因真空萬化變,迷物為已昧心田,宇宙真空源一個,何有極樂何有凡?見聞覺知分別見,因此有樂就有煩。自性如如心不動,如來就在已心間。佛理本來是簡便,起心動念故弄玄。大覺不生俗、佛見,哪有真知厭塵凡?山林鬧市已心見,覺者心中無聖凡。人生世間無苦樂,千差萬別屬自然。心要不動何必逃亂?心要不煩何必離家園?離家入寺尋桃源,和尚煩惱誰解煩?自心煩惱自心見,自己作夢自己圓。世外桃源有一個,不在聖境與凡間,自心清靜不住念,內外皆空真桃源。內外皆空無已見,妙覺明心自悟參。有朝一日真空現,萬事萬物一了然。至此心安身亦安,真心清靜本自然。
七、釋迦牟尼倡弘佛法的目的

    
釋迦倡弘佛法之目的,是在於解除人的精神痛苦。為何不在身體上解除人的痛苦呢?因為身體是一個不知冷暖、痛苦的肉體,精神是感覺冷暖、痛苦的能源。享福受罪,是精神不是肉體。見聞覺知、感應靈敏,是精神的反應。實踐完全可以證實是精神起的作用。心不在焉,則視而弗見、聽而弗聞、食而不知其味。身體是暫存、幻有,質變化灰,所以叫假體。假體的一切功能都是精神的功能。假體幻化無常,精神了無生死,永恆真空。佛說精神叫金剛不壞身。金不變質,金剛能割斷一切寶石,所以用金剛比做精神。精神不滅,永住真空。釋迦對自己的精神進行了六年的艱苦鍛煉,除掉了精神上的一切障礙,恢復了精神的真空本質,才與自然真空合而之一。精神與精神之源合一,也就是說精神回到了產生精神的母體,就是釋迦佛道成就之時。才以心言心、印心、傳心、證心、明心,留千經萬卷續心,使後人明心,無心無萬法。無心無萬教,無心世界人類社會不立,心為萬聖之總綱。佛家以明心見性為根源,所以教人以求理悟真宗為宗旨。明萬理、通萬化、覺萬源,理明透徹心自明。明者無暗昧,學佛入德之門必先明自心之源,再悟心源之源源於何處,至極真理窮至極處,方為學佛才入門,由此達到自心如如不動,就是覺已經達到大覺。人覺是大覺的萬里一,大覺是人覺的萬里源,所以叫入於如來圓覺海,至此為不生不滅之究竟涅槃,亦可稱究竟覺。至此為證極樂世界,這就是成佛,也就是大覺了。大覺就是精神鍛煉到如如不動的結果,就是佛果。釋迦成就佛果回到佛國,才用千經萬卷說佛國,述於人知。其中把整體宇宙的各個境界、層次作了詳細的分析。總共分為三千大千世界,人類社會只是其中一個大千世界。釋迦就是要把這個大千世界的生靈給解脫出來。生靈即是所有動物的靈魂,亦即精神,亦即佛性。佛雲眾生俱有佛性。釋迦倡弘佛法的目的就在於此。不是為肉體謀幸福享受,是為了精神得到永恆的幸福快樂。所以學佛的人與世俗人有著不同的目的和追求,一為身體造福,一為精神造福。所以佛是解脫人的精神的造福者。身軀只是承擔福禍的肉體。功夫不下在使身體脫苦上,而是使人從精神上脫苦。這一點只有大覺者才能真知。釋迦是大覺者,自覺覺他,救渡眾生。佛的目的就是渡眾生。怎麼樣對等佛的渡,這是一個學佛的人的根本問題。就是說對佛教的教義和清規戒律等應該如何具體對待呢?應當用真理來衡量,看它是否是釋迦所指的成佛之路。學佛者不要單純地學那些人為的燒香,拜佛、持咒、念經等有為法,這樣做不是成佛的不二法門,不是成佛的千古不變的真理。佛經、咒語、佛號可以少念點,甚至不用念,重點應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地真真地、實實地研究研究佛說的真理。不要把念佛號和咒語當做頭等大事,求理悟真才是頭等大事。經卷非是做韻調,經者,路也。照路行,別做口頭禪。口頭禪是平息意念的定心之法,是初學入德之門,並非是成佛的絕對的方法。法無定法,萬法由心生。法是因地、因時、因人而宜。經中之理是永恆不變之真理。求佛的真宗,悟佛的真理,才能使人覺悟。念佛是平意定慧之法,明白自心本來清靜之理的人,就不用在念佛、定慧之法上下功夫。安定自如,本來清靜,無佛無念。亂是外因,人離開亂也無法生活。家庭、單位、思想意識、身體的好壞等等矛盾永遠不會停止,也找不到避風閣。精神是應萬事、理萬機的能源,身體在是非之中生活,精神並不執著,而是在應付生活中的是是非非。如同戲中的演員一樣,角色演得形象逼真,喜怒哀思悲恐驚都活靈活現、感人肺腑。喜苦狂、悲則催人淚下,假戲無假做。但演得再好,也無損于演員的精神,因為演員知道自己在演戲,人生在世亦不是永恆,戲有散。每個家庭亦有散。假戲真做不傷精神,在世俗中生活就應當傷精神麼?為什麼有的人一切交易處理得圓滿周到,他也同樣是在喜怒哀思悲恐驚這個環境裡生活,可精神並沒有受到一點損傷。佛說的法是為使一個人的精神達到最高的覺悟。用什麼方法來達到最高的覺悟,這可沒有定法,完全在自己的悟性。素其位而行,不越乎其外。士農工商應各盡其職,想離開現實的複雜事物而別求清靜,就是精神被亂嚇怕了。亂,心不動,再複雜的情況也干擾不了精神。定慧是在混亂的環境中鍛煉出來的,不是躲藏在深山老林中的寺院裡當和尚才得來的。出家是釋迦當時傳法的前提,時隔兩千五百多年後的今天,佛法已傳遍於世,出家之理不是今古不二之理;精神做到如如不動,才能脫除一切苦厄而登大覺,這才是今古不二之理。學佛的目的是明理,離開佛的理,不知道精神是小真空妙有體,也不知道精神不被宇宙間一切事物所轉即是如如不動。如如不動以後的見聞覺知是為妙覺圓智,為大覺、妙智慧。如如不動以前的智慧不能加“妙”字,因為他還屬於識神的見聞覺知,屬於知識見解。如如不動以後,則妙不可言,不能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妙智慧的境界,只有學佛者經過親身實踐,使自身心達到如如不動時才能覺知,只有意會,不能言傳。說出來的統屬喻法。佛留下的經書、理論,只是把怎樣使精神做到如如不動的道理和方法留于後人。千經萬卷,只是走向如如不動之路。如如不動之路只能靠覺行,離覺外求為迷佛。佛說的極樂世界,即宇宙大自然真空理體。人的心、性,是大自然真空理體所化的直系分子,為小真空、小自然,亦稱精神,小真空叫根,大真空叫源。佛指心說法,指心悟真空妙理。佛以大慈大悲之心,直指根源。直證佛覺,是為橫超三界。六祖說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因此古天雖遠,即在目前。因小真空與大真空,同源、同體、同性。只有覺悟與迷誤之別,並無遠近、本質差別之分,只是一迷一悟。迷者是眾生,悟者成佛。人成佛不是迷信,這是自然賦與人之本能,本來是普普通通的平常事。因有些人沒有真誠地,切切實實地研究佛學之理,僅僅把學佛作為一種信仰,讓這種人一說,佛高不可攀,使一些學佛的人永遠不敢生成佛之念。另外還有一種學佛的人,根本就沒有求理悟真宗,以為念佛經上的語言或念佛號就能成佛。如果真誠地念一個禮拜的佛號就能成佛,釋迦為何六載苦練身心?釋迦為何自己不念佛號成佛,而靠自覺、自參、自悟成佛?有的人說念佛為求生淨土,那麼有大善根者,仁德施於天下,慈悲遍于世界,諸惡沒有做,眾善都奉行,但行好事不問前程,這樣的人沒求生淨土,沒求成佛,只求自己待人以誠,感人以德,把天下人當成同胞,眾生有難,同淚悲傷,眾生之喜,同為慶賀。這樣的人雖無宗教信仰,應得何果?果不是靠想、靠口念或欲念求來的,是靠真誠地身體力行,靠自己的所作所為得來的。做到什麼程度就得什麼果。用妄念求生淨土,妄念不止,定慧圓明之佛果何時能得?念佛是心之動。念起於心,起心即是妄,有妄即非真。六祖雲:“心外無別佛。”念佛有聲有意,聲、意皆心之動。佛的境界為如如不動,至此萬法無矣。《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一切有為法都是成佛的階梯,停在梯子上不前進,有負佛心。順梯直上必達佛源。執法不放,被法所迷。法乃心中所現之物,迷物為已,何時做佛?釋迦倡弘佛法的目的,不是使人信佛、拜佛、念佛,最終的目的是使人做佛。學佛真源,理當自悟。
七、釋迦牟尼倡弘佛法的目的

    
釋迦倡弘佛法之目的,是在於解除人的精神痛苦。為何不在身體上解除人的痛苦呢?因為身體是一個不知冷暖、痛苦的肉體,精神是感覺冷暖、痛苦的能源。享福受罪,是精神不是肉體。見聞覺知、感應靈敏,是精神的反應。實踐完全可以證實是精神起的作用。心不在焉,則視而弗見、聽而弗聞、食而不知其味。身體是暫存、幻有,質變化灰,所以叫假體。假體的一切功能都是精神的功能。假體幻化無常,精神了無生死,永恆真空。佛說精神叫金剛不壞身。金不變質,金剛能割斷一切寶石,所以用金剛比做精神。精神不滅,永住真空。釋迦對自己的精神進行了六年的艱苦鍛煉,除掉了精神上的一切障礙,恢復了精神的真空本質,才與自然真空合而之一。精神與精神之源合一,也就是說精神回到了產生精神的母體,就是釋迦佛道成就之時。才以心言心、印心、傳心、證心、明心,留千經萬卷續心,使後人明心,無心無萬法。無心無萬教,無心世界人類社會不立,心為萬聖之總綱。佛家以明心見性為根源,所以教人以求理悟真宗為宗旨。明萬理、通萬化、覺萬源,理明透徹心自明。明者無暗昧,學佛入德之門必先明自心之源,再悟心源之源源於何處,至極真理窮至極處,方為學佛才入門,由此達到自心如如不動,就是覺已經達到大覺。人覺是大覺的萬里一,大覺是人覺的萬里源,所以叫入於如來圓覺海,至此為不生不滅之究竟涅槃,亦可稱究竟覺。至此為證極樂世界,這就是成佛,也就是大覺了。大覺就是精神鍛煉到如如不動的結果,就是佛果。釋迦成就佛果回到佛國,才用千經萬卷說佛國,述於人知。其中把整體宇宙的各個境界、層次作了詳細的分析。總共分為三千大千世界,人類社會只是其中一個大千世界。釋迦就是要把這個大千世界的生靈給解脫出來。生靈即是所有動物的靈魂,亦即精神,亦即佛性。佛雲眾生俱有佛性。釋迦倡弘佛法的目的就在於此。不是為肉體謀幸福享受,是為了精神得到永恆的幸福快樂。所以學佛的人與世俗人有著不同的目的和追求,一為身體造福,一為精神造福。所以佛是解脫人的精神的造福者。身軀只是承擔福禍的肉體。功夫不下在使身體脫苦上,而是使人從精神上脫苦。這一點只有大覺者才能真知。釋迦是大覺者,自覺覺他,救渡眾生。佛的目的就是渡眾生。怎麼樣對等佛的渡,這是一個學佛的人的根本問題。就是說對佛教的教義和清規戒律等應該如何具體對待呢?應當用真理來衡量,看它是否是釋迦所指的成佛之路。學佛者不要單純地學那些人為的燒香,拜佛、持咒、念經等有為法,這樣做不是成佛的不二法門,不是成佛的千古不變的真理。佛經、咒語、佛號可以少念點,甚至不用念,重點應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地真真地、實實地研究研究佛說的真理。不要把念佛號和咒語當做頭等大事,求理悟真才是頭等大事。經卷非是做韻調,經者,路也。照路行,別做口頭禪。口頭禪是平息意念的定心之法,是初學入德之門,並非是成佛的絕對的方法。法無定法,萬法由心生。法是因地、因時、因人而宜。經中之理是永恆不變之真理。求佛的真宗,悟佛的真理,才能使人覺悟。念佛是平意定慧之法,明白自心本來清靜之理的人,就不用在念佛、定慧之法上下功夫。安定自如,本來清靜,無佛無念。亂是外因,人離開亂也無法生活。家庭、單位、思想意識、身體的好壞等等矛盾永遠不會停止,也找不到避風閣。精神是應萬事、理萬機的能源,身體在是非之中生活,精神並不執著,而是在應付生活中的是是非非。如同戲中的演員一樣,角色演得形象逼真,喜怒哀思悲恐驚都活靈活現、感人肺腑。喜苦狂、悲則催人淚下,假戲無假做。但演得再好,也無損于演員的精神,因為演員知道自己在演戲,人生在世亦不是永恆,戲有散。每個家庭亦有散。假戲真做不傷精神,在世俗中生活就應當傷精神麼?為什麼有的人一切交易處理得圓滿周到,他也同樣是在喜怒哀思悲恐驚這個環境裡生活,可精神並沒有受到一點損傷。佛說的法是為使一個人的精神達到最高的覺悟。用什麼方法來達到最高的覺悟,這可沒有定法,完全在自己的悟性。素其位而行,不越乎其外。士農工商應各盡其職,想離開現實的複雜事物而別求清靜,就是精神被亂嚇怕了。亂,心不動,再複雜的情況也干擾不了精神。定慧是在混亂的環境中鍛煉出來的,不是躲藏在深山老林中的寺院裡當和尚才得來的。出家是釋迦當時傳法的前提,時隔兩千五百多年後的今天,佛法已傳遍於世,出家之理不是今古不二之理;精神做到如如不動,才能脫除一切苦厄而登大覺,這才是今古不二之理。學佛的目的是明理,離開佛的理,不知道精神是小真空妙有體,也不知道精神不被宇宙間一切事物所轉即是如如不動。如如不動以後的見聞覺知是為妙覺圓智,為大覺、妙智慧。如如不動以前的智慧不能加“妙”字,因為他還屬於識神的見聞覺知,屬於知識見解。如如不動以後,則妙不可言,不能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妙智慧的境界,只有學佛者經過親身實踐,使自身心達到如如不動時才能覺知,只有意會,不能言傳。說出來的統屬喻法。佛留下的經書、理論,只是把怎樣使精神做到如如不動的道理和方法留于後人。千經萬卷,只是走向如如不動之路。如如不動之路只能靠覺行,離覺外求為迷佛。佛說的極樂世界,即宇宙大自然真空理體。人的心、性,是大自然真空理體所化的直系分子,為小真空、小自然,亦稱精神,小真空叫根,大真空叫源。佛指心說法,指心悟真空妙理。佛以大慈大悲之心,直指根源。直證佛覺,是為橫超三界。六祖說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因此古天雖遠,即在目前。因小真空與大真空,同源、同體、同性。只有覺悟與迷誤之別,並無遠近、本質差別之分,只是一迷一悟。迷者是眾生,悟者成佛。人成佛不是迷信,這是自然賦與人之本能,本來是普普通通的平常事。因有些人沒有真誠地,切切實實地研究佛學之理,僅僅把學佛作為一種信仰,讓這種人一說,佛高不可攀,使一些學佛的人永遠不敢生成佛之念。另外還有一種學佛的人,根本就沒有求理悟真宗,以為念佛經上的語言或念佛號就能成佛。如果真誠地念一個禮拜的佛號就能成佛,釋迦為何六載苦練身心?釋迦為何自己不念佛號成佛,而靠自覺、自參、自悟成佛?有的人說念佛為求生淨土,那麼有大善根者,仁德施於天下,慈悲遍于世界,諸惡沒有做,眾善都奉行,但行好事不問前程,這樣的人沒求生淨土,沒求成佛,只求自己待人以誠,感人以德,把天下人當成同胞,眾生有難,同淚悲傷,眾生之喜,同為慶賀。這樣的人雖無宗教信仰,應得何果?果不是靠想、靠口念或欲念求來的,是靠真誠地身體力行,靠自己的所作所為得來的。做到什麼程度就得什麼果。用妄念求生淨土,妄念不止,定慧圓明之佛果何時能得?念佛是心之動。念起於心,起心即是妄,有妄即非真。六祖雲:“心外無別佛。”念佛有聲有意,聲、意皆心之動。佛的境界為如如不動,至此萬法無矣。《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一切有為法都是成佛的階梯,停在梯子上不前進,有負佛心。順梯直上必達佛源。執法不放,被法所迷。法乃心中所現之物,迷物為已,何時做佛?釋迦倡弘佛法的目的,不是使人信佛、拜佛、念佛,最終的目的是使人做佛。學佛真源,理當自悟。
八、佛教的清規戒律

    
戒律是促使人的思想覺悟走向高境界的制止精神混亂的一種方法。戒為佛規,是保持寺院清靜之法寶。有此法寶,寺院不亂。清規戒律就是禁令,對那些不自覺的人有用。對一個學佛者來說,守不守戒,決定於人的迷與悟。迷者不悟,戒亦無用;覺者自覺,非戒之功,而是決定於覺。覺者不犯,是覺起的作用;犯者不覺,也是他的覺起作用。戒律,覺者自守。戒不能使迷者自悟。智能化迷,理能使人覺。悟解迷除,無迷自覺。覺生良知,良知良能是為智慧。智慧生於心,心乃明本。智慧又名智慧光、智慧燈,又名心光。六祖雲:“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破萬年愚。”此指覺悟者良知良能,覺為師能做守戒之模範。戒本是教條、定法、不能為師;無上正等正覺之心,是自參自悟自覺求理悟真宗,理明透徹心自明。理無窮盡,理致迷途,光明現前。一性圓明十方平等覺之光輝遍三千界,非戒之功,實乃覺之本能。認覺為師,求理悟真宗,明心之法也。理明覺悟高,至高無上,大覺可望也。所以六祖說心地無非自性戒。無非,不是靠戒得來的,是靠自覺得來的,自覺是從明裡得來的,明理是靠覺悟得來的。沒有覺悟的人,不信佛的人,他也不會入佛門守清規戒律。以守清規戒律為目的的人,如果不從心意上下功夫,求佛理悟真宗,他也不會達到大覺。戒是佛門清規,清規是大覺者心中所現之法。求佛理悟真宗,自覺自參自悟,是學佛者成為大覺者之本。大覺靠自悟而明,明者為師,自覺覺他。比如木工,十人一組。第一次生產新產品,不知道產品結構怎麼幹,得靠自己想辦法。覺者三天就完成了這項產品,其它九個人四天還沒想好應怎麼幹,這時這九個人就得承認覺者為技術指導,為老師。第一個人的成功靠何而得?他並沒有現成的老師,他的老師就是自我之覺。靠自覺、自參、自悟,從心意上下功夫,靠思想上的切磋琢磨,明理而成。覺為自己之師,亦可為人師。大覺者自覺覺他,亦是這個意思。自己明白,還能使別人明白,就是大明白人,即是大覺者。發明創造之師是誰?是以覺為師?還是以戒為師?學佛者大家說說。戒律比如工廠的規章制度,是為了保障工人能優質高產,優質高產才是工廠的目的。佛規,是為了保障寺院不亂,使學佛者能正常的修心,直至大覺。戒,覺者守,不覺者犯。學佛者自我之覺方為第一,自覺了,戒之有為法無用矣。戒能給覺者做師麼?達無上正等正覺,覺之行也,非戒之功也。學佛者理為宗旨,無理不達明,明者不犯,何戒之有?
九、學佛與出家

    
古代佛學者所以出家,是因當時佛法不傳世俗之人。佛法即是覺悟之法。覺悟之法無定法,因時、因地、因人而宜。身體出家非學佛真源,學佛者應精神出枷,精神出枷方為解脫。寺院為僧之家,地球乃人類之家,世界為人海,身雖出家沒出人海。世間沒有避風閣,只要有人就有風波,只要沒離海就是風浪。慎風波怕風浪,永無大定。人離開人海不能生存。有的人出家是為逃避世俗生活之亂。出家入定,避亂求定。不知自心不亂本定,何必求之於定?亂者自亂,與世俗無關。寺院之中亦有上中下之分,也有不同的見解;也有喜怒哀思悲恐驚。寺院與家庭環境不同,但同樣有是非,只是形式有所變化。出家亦仍然處於是非之中。自心不定,欲覓定境,無有是處。境定,非自心之定。自心不動,亂境又與心何干?定靜、混亂,皆由心生,與環境無關。定指心定,非指環境,也不是指身不動膀不搖之定。六祖雲:“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個臭骨頭,何為立功課。”詩雲:寺內禪師入定時,此時入定,彼時是亂是定?人生在世,思想永遠穩如泰山、平靜自如即是定。非有意、有時之定、靜。心應萬物而清,心通萬法而不亂,心理萬事而不混。思想若無其事、心無起伏,心無執著,心不被物亂,不被事轉,即是定。身不離是非,心應是非,身不被是非轉,心不被是非動,何必厭亂向外求定?自心不動何定之有?定亂二念皆由心起,起心即是妄。厭凡求聖,心有妄生。心生法生,心滅法滅。無亂無定,無聖無凡,才是真定。
    總而言之,出家只是歷史上走向大覺之路的一種方式,不是人類走向大覺之路的唯一方式。人類社會是自然形成的,所以自然形成之人應該一切順乎自然。佛說的性理心法是自然法則,人類要走向大覺,走向心同自然,就要與自然息息相通。佛以心為萬法之源,出家在家,只有形式上的差別,覺悟之心本無差別。有少數的學佛者自以為是認為不出家不算學佛,不做和尚不能成佛,這是不對的。佛當覺講,覺與不覺,是心意上的功夫,與外界的物質和環境毫無關係。如果因此而出家是被法相所迷。如果非要離俗出家做佛,就是只顧自己成佛,不管父母妻子受折磨。這樣做非佛所指。這樣做損傷別人的精神,滿足自己的願望,佛家的慈悲就沒有做到,學佛的宗旨就失掉了。如果父母妻兒因此而悲痛、失望、甚至氣絕,這樣損殺至親之精神,五戒犯矣。古之聖賢,俱是大孝。人者、仁也。仁德之舉不為,非人也。人尚不能為,如能做佛?不厭凡,不求聖、出家不損人不利己,不予任何親朋好友帶來煩惱,己樂人亦樂,方可為之。佛法就是世間法,出世法也是建立在世間法上。所以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沒有說過只有出家才能成佛,不出家就不能成佛。心正是佛,心邪是魔,心外無別佛。自心無念,無佛亦無魔。迷者眾生覺者佛,迷與覺俱是指心而言,這與出家在家聯繫不上。出家、在家,外表變了,心沒有變,求理悟真宗之心不變,出家在家一個樣。出家在家都是為了明心,目的是一致的。出家不是自然之真理。出也可,不出也可,要因時、因地、因人而宜。有朝一日全人類都進入大覺者之列是可能的,因為這是自然之真理。但要讓全人類都出家是不可能的,因為這不是自然之理。果真如此,人類絕矣。
十、受戒、皈依

    
戒,修心之法門,入德之決心。初念之誠,勝於佛心,惟恐久而不堅,是為心性而立的保險合同。稍有懈怠,思宏願之大,思戒,而促其精進。戒為束心不亂之法。戒、定、慧,戒為定之用,為求理悟真宗之覺悟者為達到“定”的目的所用之法。定為慧之行,定為求理悟真,明心面達慧,慧為定之目的。慧能通覺,覺生智慧,慧破愚昧,智至愚除,慧至昧無。戒、定、慧是三位一體的明心法寶。戒為定慧之用,定、慧為戒之目的,是為學佛真源。燒香、念佛、持咒、念經,此乃有為法,是佛教的宗法、教條。如果不用此法,而是求佛理悟真宗,以心為本,以覺為源。全憑一點真誠之心,理解、覺悟宇宙真空、天地人生萬化源理,此即學佛之行,成佛果之路。現時社會,學宗教教條,燒香、念佛、持咒、念經,非其時也。宗法燒香、拜佛念經這是後人不忘古聖賢為渡眾生之大仁大德。心誠不忘,不做這些,也未嘗不可。士農工商各盡其職,素其位而行,不越乎其外。心有之,心誠之,合光混俗,背境觀心,世俗一模範,悟理一英雄,達明心證大覺。雖不出家,雖不拜佛,心之戒定慧也未出佛理。覺即是佛之行,學佛不出家,不燒香拜佛,只要心行、覺悟,與守戒出家之學佛者,同登大覺,共證極樂。皈依佛法僧三寶及五戒是自性本具之德,因迷之已久,若有所失。覺者為使迷者悟,指之以心,悟之以法。三皈五戒是佛留于後人的覺悟之法。覺悟者復原明德,明德即是本性。本性圓明,即是大覺者。三皈五戒通大覺之路。明大覺之方。是歷史上特定時期之法,不是永恆不變之法。只是有永恆不變之真理,無一成不變之法。皈依佛之理,千真萬確,是皈依自心佛。自心佛為萬法源,倘若無心,人不具知,無知一切皆無,何能依佛?依佛是他佛,他佛是他心之覺所結之果,自己依佛之心即是佛,是自心佛。自心佛為自種自苗,自得之果。人執迷不悟,求之於覺,覺對求者應之以法,法由心生,心生萬法。依佛不如依心。佛是心果,心是佛種,依自心即是種佛之種。種佛之種必結佛之果。佛以心印心,即是指心為佛。因佛依自心而成,佛令眾生亦依自心而成佛。成佛之法即心心相印之法。佛是依自心佛而傳法,學佛者亦是依自心佛而傳法。所以說繼往開來續心傳。佛法代代相傳,心心相印,以心傳心。自覺覺他即是佛。一燈點燃萬盞燈,也就是以心照心,以智照智。以覺照覺。因一性相通,一氣相連,一佛出世二佛涅槃,也就是一個人覺能令眾人覺。佛說一性圓明十方平等,即佛之光明照十方界。即一人明,眾人明。眾人明,世界明。世界明,十方明。所以佛說十方如來同一道,同登極樂國。明心現大同,即是人心現大光明,世人都現大光明,天下無暗矣。如同室內俱是明燈,別無它物,暗從何生?世界眾生都明心,即大光明世界,人類社會之極樂世界至矣。眾燈雖不同體,但光與光為同一性,圓合無礙,燈有彼此之分,光圓明一體,何分彼此?眾人點燃智慧燈,是為大光明。世界有東西南北中,智慧之光明為同一性,是一大光明,何分東西南北中?宇宙全體為三界十方,世界光明,三界十方俱光明。釋迦雲:一性圓明十方平等。至聖曰:萬物同體。光照十方界,即是佛光普照,所以皈依佛。他佛以明心而證佛果,他佛令眾生也以明心而證佛果。皈依佛法僧三寶,即是自身三寶精氣神,精氣神自如,內五行之氣自然協調。精氣神與內五氣一性含。人受氣稟所拘,物欲蒙蔽,自性暗昧不圓。佛立三皈五戒,是令世界眾生恢復自性圓明之法寶。法立自身心,如佛所指,身心以外無一法可得。佛所指一切有為法,終歸虛幻。《金剛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因此,佛才以心印心。性理心法,是萬佛成就之綱。六祖說:離性說法,名為邪說。皈依佛而不皈依自性者,口念彌陀,心性向外,依他佛立念、立心、立信、立果,終無是處。釋迦在燃燈佛所受偈七載一無所得,實者自參自悟。六祖雲:“迷時師度,悟時自度,”皈依佛即是皈依自心佛,是為學佛真源。
十一、燒香拜佛

    
燃香拜佛只是信仰的一種表現形式,是意念純誠的思想寄託,燒香拜佛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人燒香拜佛是求佛保佑,求醫病,求壽命,求驅邪驅鬼,求見佛,等等。這不是佛所指之真理。《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裡說的如來,不是指的如來佛,釋迦牟尼。而是指自心如如不動,也沒有來,也沒有去,即是如來。還有一種人,是真誠的信仰者,他們認為要學佛就得早、午、晚燒長香,多拜佛,才得成就。好象成佛必依佛助才能成就。釋迦沒有指求佛助自己成佛之法,而是心心相印,是自參自悟,自性自度。也沒有助人成佛之術。六祖說心正是佛,心邪是魔,身無別佛。又說迷時師度,悟時自度。佛有令人自悟自性,自度成佛之法,沒有不須自參、不須自悟、不須自覺就能使人成佛之術。心外求佛是覓佛,用燒香拜佛來求自己成佛是有為法,無有是處。那麼,燒香拜佛的正確的意義是什麼呢?是世人不忘釋迦牟尼這位先聖大德、大覺之人。他留給後人的性理心法是使人心登極樂、永正光明的定定慧圓明之理。燒香拜佛是為了紀念這位先聖大德而舉行的典禮,法會,是一種隆重、莊嚴的紀念儀式。在悟理求真宗的基礎上舉行這種紀念儀式又有什麼錯呢?這樣做並沒有離開佛理。
十二、念咒語、法語、佛號

    
咒語、法語,是歷史上不同氣、不同界、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的妙語、靈言,或是惡語、或是口劍舌槍。其中,也有吉祥,也是禍福。用我們人類社會的事物做比方,就比如是電話的號碼,軍中的口令,對上號就靈,對不上號就不靈。又比如仁者、弱者、老者、幼兒遇難呼救,人人皆應救助;而凶者、惡者呼救,不但不靈,反而還要招來其它打擊。咒語、法語、佛號,是諸學佛者用文字記載下來的文獻或人名。事隔兩千五百多年後的今天,是否是妙語靈文,我們還得用《金剛經》上的真理來做衡量的標準。因為經者,路也。這條路是釋迦走過的路,如果不對,這個路子我就不走。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又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因為釋迦不是念咒語、法語、佛號成的佛,如果是,《金剛經》就不會這樣說了。《金剛經》是佛旨,學佛者都應尊重。佛之真宗是性理心法定慧圓明,以念咒語、法語、佛號作為成佛之路,是否符合佛旨所指呢?《心經》雲: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又言:無色聲香味觸法。學佛都想成佛,求生淨土,念佛、念咒是目的呢?還是伏意定心之方法呢?自心如如不動,了然無一物,方致佛果。念是心之動,動是妄,妄非真。念佛念咒,只是伏意念之方,應將有念歸無念,無念之念,才是定慧之門。念是法,心如如不動,無法亦無念,無佛亦無魔。依法還要舍法。法是船,船到岸就要下船,不下船終不登岸,這叫為法束縛。念者是佛,被念者是法,失己追物,難以達覺。
十三、念經

    
經者,路也。經太多了,路也太多了。一個正大光明的世界是釋迦所指出的。佛教的一切經典,千經萬卷是否全是釋迦所作?可以討論。因為現在的學佛者,各個宗派都能在佛經上找到理論依據。有的佛經與金剛經、心經、壇經的理論不一致。如果出現兩種不同的理論,就是兩種結果。如果這樣,真、假、善、惡、邪、正,就要混雜在一起。這就需要一個學佛者求理悟真宗,用如如不動之心,切磋琢磨,以求真理。用覺悟、智慧、真理考察一切,研究、研究、再研究。以真理這個標準來衡量真假邪正。真理的標準是什麼?是心。心本明,不是見聞覺知之明,是妙明、圓明、本具之明。用如如不動之心生出來的良知良能來覺觀它是否是真理。經者,路也。經本身無一真路,只是指引真路的路牌子。要照路牌所指而行,終日口念心不行,是一個旅行者在背旅行圖,永無到達目的地之日。經是引心觀真、悟真。心是行者、覺者。心與真空一體,迷者愚昧不知。經是指心、證心,使心證真知真覺之符號,名皆為假設。要無高山,絕無指高山之路;要無妙覺圓明之真體,絕無千經萬卷之性理心法。“達磨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下功夫,要從紙上尋佛法,筆尖蘸幹洞庭湖。”紙上無真經,念它做什麼?它是張路條,念熟了好登程。光念不上路,百年光陰豈不虛度?人身一失,萬金難買回。要不認識經上指的真路是什麼,一生走下去,要錯了埋怨誰去?騙人的與上當的誰是誰非?怎麼別人不上當呢?實乃自己不明之過。真學佛者就應該求理悟真。路有千萬條,只有用妙覺明心一了然。
十四、佛像

    
佛像即是人之像。是大覺之人的像。為什麼人的像能這樣莊重、慈祥呢?是因為他有與俗人完全不同的內心世界,有高尚的品德和精神,有如如不動之心,無喜怒哀思悲恐驚等七情六欲。因誠于中形於外,故其神態、面目表情就顯現出一種大慈大悲的妙莊嚴相,又叫圓滿功德相。這種人已達大覺,大徹大悟。明萬理、通萬化、俱萬知,與大自然息息相通,同呼吸共命運,世人稱這種人為佛。他的相貌,令人一見就肅然起敬,這就是佛像。佛為人類社會做出了偉大的貢獻,為自然立萬世之基。佛留下千經萬卷造福于後人。功在天上,名留人間。此功此德,萬世流芳,使後人永不能忘。因此後人立這位大仁大德的先聖之像作為紀念,萬世流傳。所有的佛像,都是用不同的物質材料經繪畫、雕塑而成的,只是用於紀念典禮,法會儀式。後人對其燒香禮拜,作為一種純誠的尊敬儀式,也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如果拜佛的目的是要成佛,是為求福求壽,求名利地位,求保佑,求醫病,求驅邪除鬼,求得一切福報,則是錯誤的。對照《金剛經》中的佛理來衡量,這屬於有為法,終歸虛幻。
十五、幻覺

    
覺的本質是真空體。真空不空,內含妙有。這個真空不同於物理學上所說的真空。物理學上說的真空是連空氣都沒有的空,更沒有內在的本質,這是頑空。這裡所說的真空則不同。她內藏著聽之弗聞,視之難見的靈氣、靈光。這是一種內在的藏性。什麼叫藏性?比如一張紙,表面上只能看見它的大小、顏色等等,但是紙內含著表面上看不出來的火、光、煙、味、氣、熱,這就是藏性。真空之藏性包括著萬物、萬理、萬化、萬應的功能。人的覺就是真空的分子,也叫小真空,又稱靈氣、真氣、心、性、靈魂、精神、真常,佛性、元神、靈光、姚明紫金光、金剛不壞身等很多名字。這個靈氣、真氣可不是人的呼吸調息之氣,也不是大氣或四時變化之氣,這種氣都能感覺到。靈氣是用任何儀器或其它任何有為的方法都無法檢驗出來的。但是他又確實存在,他是人體的所有功能的總的能源。不但人有靈氣,所有的動物也都有靈氣,包括蚊蟲在內。人一伸手,它們都有反應。這是因為同氣相感,息息相通。人要想抓到蚊子、蝗蟲,就要先停止一下意念,因為意念就是靈氣之動。意念停,就是氣不動,這樣才能抓到它們。人的靈氣、靈光不同於日、月、燈之光。物體之光只能照明顯色,人的靈光有見聞覺知的功能。物體之光是因為有物才有光,這個發光的物體沒有了,光也就沒有了。靈光不是物體所發之光,他的本質和現象都是光,除光明這外別無一物。人的靈氣、靈光,有知萬理,通萬化,應萬物的功能。千差萬別的各種事、物,反映到人的大光明的性海之中,都能層次分明地顯現出來,並能做出相的反應。所以說靈光獨耀。人的靈氣、靈化無形無象。無象之相謂之實相,無體之體謂之實體。所以佛說自性本來清靜。他不能用語言、文字來形容,表達出來。只能靠自參、自悟,親自體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正因為這個靈光無體,所以他遭不到破壞。比如可以破壞電燈,但若想單純破壞電燈光是不可能的,他入水不浸,入火不焚,刀砍斧剁不斷,雷打電擊不變。罡風吹不散,所以又稱人的自性為永恆于自然的不生不滅的金剛不壞身。人的靈光是真空純至靜的妙明體,所以一塵不染,正如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金剛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都是說靈光不執著一物,本來光明,非因修持而得。但因人的六根不靜,六識障礙,光明若失。六根清靜,光明複源。這就如同室內因煙和水蒸氣太大而不顯燈光,但燈光並無增減,只是有氣顯氣,有煙顯煙。煙去氣消,燈光複明。又比如眼因有障而不明,就醫障,眼重見光明。但光明本有,非醫所賜,醫生只是去障而已。暗昧時明並沒有丟失,複明時明也未增。靈光與物不能合為一體,如同燈光,只能光與光合,光無法分。各燈各體不能合。室內有一個塵土飛揚,即是光中有障,就不屬於真空純至靜。自性靈光亦是如此。六識中若存一念,靈光不顯。靈光中不能容納一念、一物、一微塵,一影一相。私欲淨盡,重現光明。六根不動,法塵二念遁跡全消,靈光中無一微塵,光明現前。光明之內無一影、無一相、無一法、無佛祖、無仙境、無蓮花、無彩色光,有者皆為自性真空之幻相,這都是水中月、鏡中花。此幻從何而起?皆因六識中餘念影響,彼伏此起,了無休日。雖不想不求,有時亦有幻生。六根不淨,此幻不除,靈光永不復明。明心圓覺,只立心根,只明心果。靈光以外立佛相、立蓮花、立佛光,俱是自性真空之外的物。自性真空是佛根,是佛種,自心不立,外立佛祖、佛光、蓮花等為佛種,此為幻種。如水中得月,鏡中得花,為幻得幻失,無一真果。自性真空本來無得無失,賢者不增,愚者不減。迷者不失,悟者不得。光明永恆不變。迷者只因障蔽,明者只是除障,所以又稱為自性如來。因自性也無處來,也無處去,自在於真空。六祖說:“離性說法名為邪說。”離性迷物,名為異端。定靜之幻,識神所化,意結成形。有境有光,有佛有相,有善有惡,幻化萬千,無一實果。動意求之,識神入幻,真本已失。認假為真,自以為得真,實乃自欺欺人。以此言傳,誤已罪小,誤人罪大。六極清靜,五蘊皆空。六根不靜,幻中之佛也假,幻中之物亦假,皆為識神作祟,並無一真。有所快樂,有所恐懼,皆不得其正。自性如如不動,萬有皆空,幻化皆無,了然無一物,複自性真空方為正果。《金剛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定慧圓明之功,按《心經》之言至矣、盡矣。這才是流傳千古的成佛的不二法門。自性達如如不動,方為定慧圓明達真覺。見聞覺知之覺,皆為知識見解,定慧圓明方為妙智慧,除此以外皆是知解之智慧。達妙智慧,幻化皆無,是為真覺。不達此者,雖見諸相皆為幻相。《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十六、覺果

     
若想得其果,必得種其種。種什麼得什麼,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千功萬法各有苗種,種假求真,根錯皆錯。如何選擇真種,可謂大事。季節不等人,人生百年,何真何假,覺者自悟。否則,三秋一過,顆粒無收,如入寶山空手歸,遺恨千古,悔之晚矣。
    人以覺為根源。軀殼縱有,如無覺,死物也,覺為人之真,覺是見聞覺知的能源。無此源無見聞覺知的功能。用自己之覺種他人之種,得果也為覺外之果。有的人自以為人師,讓學者想佛、想西天、想佛光、相蓮花,但是,如果學者不具備想的功能,又用什麼想呢?想的功能不為根苗,反而把想的功能以外的幻相當做種苗,失掉了本有家珍。這是以假當真,是為幻種。如水中撈月,竹籃打水。以磚磨鏡,苦死無成。因為自性真妙明本,真不與假合。有為法的種子是幻相,以幻育果果亦幻。以幻種種入學者心田作為根苗之人,是幻師。佛以心傳心,以心印心,是為真師。六祖雲:“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地亦無生。”因地即是心田,心田即是成佛因地,因地即是覺種,覺種必結覺果。佛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覺外尋根,如窮子舍父。本有家珍,何假外求?見佛又與己何干?佛只能指迷,令其自悟。一人吃飯不能使眾人飽,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心為覺果,種在心田,心為萬聖之總綱,萬古真源,永恆真理,不二法門。佛之心經所指,乃覺之真果也。
十七、圓明

    
千佛萬聖。千經萬卷之真旨為此而立,為此而有。世界之覺者為此果而求,為此果而修。世間一切所求,唯此一真。千功萬法,皆為虛設,無一真詮。若證此果,教者皆以引觀之法,指之以心,悟之以法,圓明這正果。學者俱知其果只此一真。證真之法,可謂萬萬千千,數不勝數。這倒成了學者第一個大問題,究竟哪家之法、哪家之路是通圓明之路呢?眾說紛紜,自圓其說,各自為正。要明真路,重在自明,不在他說。他說不為憑信,自覺悟真宗。萬法為真寫,萬卷為真說。真出萬圓理,真產萬法說。真憑何法認?真憑何理說?要明真源理,重在自心得。圓明之源從何起?原來聖人說。聖人又賴何法圓?也靠先聖說,先聖靠誰圓?先聖之前由誰說?窮至極處還得自心說。要無自心誰窮理?要失自覺靠誰說?圓明之理覺者說。覺者之果靠何得?妙覺圓明本無說,萬法本為圓明寫,果證圓明無法說。依法舍法聖人理。迷尋千卷萬卷也不多。悟時本來自心我,千經萬卷代我說,宇宙之間無有我,一切全無說什麼?自心本是圓明本,如如不動果自得。離心外得全是假,後人別負先聖德。《金剛經》、《心經》,《壇經》是圓明理,法在聖傳,圓明結果在自己。萬聖真傳立心基。學佛真源暫止筆,敬候高賢論玄機。
                 結 語
  妙覺圓明是本心, 無為理法聖人雲。
  千經萬卷全為此, 後生別負聖人心。
  百年光陰轉眼過, 何真何假自琢磨。
  人生一世此一舉, 求理悟真證佛陀。
  功夫下在求理上, 勝似燒香去拜佛。
  佛號念上千萬遍, 不如自悟自成佛。
  勿求眼前千佛在, 頓悟本來自心佛。
  定慧圓明是本質, 覺是圓滿功德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