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日 星期五

六祖壇經思想之承傳與影響



六祖壇經思想之承傳與影響
胡順萍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33期目次



序言

第一章 禪之起源

     第一節 西天二十八祖之傳說
          壹、正法眼藏與拈花微笑
          貳、七佛之偈
          參、西天二十八祖之異說

      第二節 中土初期禪宗五祖之宗風行誼
          壹、初祖菩提達摩
               Ⅰ、生平傳說
               Ⅱ、二入四行
               Ⅲ、楞伽宗要
          貳、二祖慧可禪師
               Ⅰ、慧可傳
               Ⅱ、斷臂說
               Ⅲ、頭陀行
          參、三祖僧璨禪師
               Ⅰ、生平傳說
               Ⅱ、信心銘
          肆、四祖道信禪師
               Ⅰ、道信傳
               Ⅱ、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
          伍、五祖弘忍禪師
               Ⅰ、弘忍傳
               Ⅱ、東山法門
               Ⅲ、最上乘論

第二章 六祖慧能與壇經版本

     第一節 六祖慧能之生平事蹟
          壹、安名出生
          貳、學道得法
          參、薙髮出家
          肆、說法行化
          伍、寂前囑付

      第二節 壇經版本之探索
          壹、敦煌本
          貳、惠昕本
          參、契嵩本
          肆、德異本
          伍、宗寶本

第三章 壇經中心思想之源流

     第一節 般若
          壹、摩訶般若波羅蜜
          貳、金剛般若波羅蜜

     第二節 自性
          壹、楞伽經之成自性如來藏心
          貳、起信論之如來藏義
          參、涅槃經之佛性義

      第三節 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壹、無念為宗
               Ⅰ、起信論之無念義
          貳、無相為體
               () 、無相懺悔
               () 、無相三歸依戒
               Ⅰ、起信論之無相修行
               Ⅱ、金剛經之無相、實相義
          參、無住為本
               Ⅰ、維摩詰經「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Ⅱ、金剛經「無所住而生其心」
               Ⅲ、文殊說般若經之無住義

第四章 由中心思想所開展之修行法門

     第一節 禪定之真義
     第二節 功德與修道
     第三節 淨土之真義
     第四節 頓悟之真義

第五章 五家傳燈

     第一節 溈仰宗
          壹、九十七圓相接引學人
          貳、大圓鏡智之宗旨
          參、體用圓融之宗風

     第二節 臨濟宗
          壹、四料揀接引學人
          貳、無位真人之宗旨
          參、棒喝交馳之宗風

      第三節 曹洞宗
          壹、五位君臣頌接引學人
          貳、偏正回互之宗旨
          參、道樞綿密之宗風

      第四節 雲門宗
          壹、雲門三句接引學人
          貳、直下無事之宗旨
          參、孤危聳峻之宗風

      第五節 法眼宗
          壹、華嚴六相接引學人
          貳、心外無法之宗旨
          參、垂機迅利之宗風

第六章 壇經對後代之影響----以王陽明為主要論述重心

     第一節 壇經與王陽明知行合一之關係
          壹、知行合一之原始模型
          貳、王陽明知行合一之基本哲理
          參、壇經與知行合一之相應

     第二節 壇經與王陽明致良知之關係
          壹、王陽明良知之涵義
          貳、良知之實踐 -- 致之功夫
          參、壇經與致良知之會通


自序



禪宗影響吾國,以時人喜言「平常心是道」而見。禪家之語錄。或棒喝交馳,或道樞綿密,或垂機迅利,或隱約微露。而公案記載師徒間之接引,其風各異,此乃公案引人之處。禪宗盛於唐代,其開宗關鍵者為六祖慧能。由其宣法門人所載之『六祖壇經』,又曰『法寶壇經』,乃此宗之根本精髓。禪門雖主「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此旨在不宥經論,非離經論可獨立為宗。若不知其根本精神,僅以公案之話頭而參,此又陷於公案中,有違六祖之本懷。吾人即本此而為文,以『壇經』為中心而論述之。禪宗由達摩至慧能,期間歷經二祖到五祖,在思想之承傳與法門之顯揚,皆佔舉足輕重之地位。『壇經』之主體部份,即大梵寺之施法,此次施法包括坐禪、發願與懺悔,已闡明「戒禪合一」之理。而持戒與禪定,乃大乘菩薩六度萬行之一。然慧能言坐禪是「外於一切境界上念不去為坐,見本性不亂為禪」。而四弘大願所強調是「自性自度、自心除虛妄、常下心行、般若自悟」。而懺悔是無相懺悔,旨在「從前惡行一時自性若除即是懺悔」。達摩以『楞伽經』付囑而下,至慧能弟子馬祖道一亦皆如是。慧能雖自言「不識字」,然以『壇經』所弘揚之法,其所扮演之角色與所佔之地,又豈是「不識字」可涵蓋乎﹗『壇經』之成,非憑空而來,以達摩至弘忍,其間之教法,法門之特色,於經典之態度,皆是吾人所應注意。而其影響之遠,至今不衰,而其間數百年之流傳,終因宗風之異而各見其特點。宋明新儒學為吾國思想之正位,然禪風所及,其間之關係,難一語道盡,而儒佛之疆界,又豈能一線划分。禪已非生吞活剝印度佛學而來,今人以禪乃中國佛學言之,儒佛之融合會通,其可行性當以禪宗為主要。斯篇之作,凡分六章,今略舉各章之大意﹕

第一章﹕「禪之起源」,簡述西天二十八祖成立之經過。並論述達摩至弘忍中土五祖之宗風行誼、法門特色,俾見禪宗成立之蘊育模式。

第二章﹕「六祖慧能與壇經版本」,陳述慧能由出生至遷化之生平事蹟,以見一代宗師之風範。再論『壇經』版本之考訂,以確定『壇經』之主體部份與後人添附,於思想源流之探求上,有助於更近原意。

第三章﹕「壇經中心思想之源流」,就『壇經』內容,分為三大綱領﹕一般若,二自性,三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分別探索師門之思想承傳,與其它經論之關係。

第四章﹕「由中心思想所開展之修行法門」,禪宗因慧能而大顯,『壇經』中心思想或有承傳,然慧能將玄奧之理落實於生活中,建立其獨特修行法門,闡揚大乘精神,皆有俾益禪宗之顯揚。本章即論述慧能凸顯禪定、修道、淨土、頓悟之真義,以見慧能開宗之風儀。

第五章﹕「五家傳燈」,述慧能之後弟子再傳弟子,因攝徒之法、宗旨、宗風之異,遂衍成五家。傳燈即代表傳法,亦代表祖祖之付囑。由五家傳燈更見禪門之彩。

第六章﹕「壇經對後代之影響 ---- 以王陽明為主要論述重心」,本章以王陽明知行合一、致良知之學說,與『壇經』做一比較,以見兩者之相應會通。
結論﹕綜述全篇之內容大意。

憶昔初覽『壇經』,喜其言簡理明。再覽時,想見慧能之風範。後欲以『壇經』為文,即考其思想承傳與影響諸事。坊間多有公案解析之著作,有助吾人一探禪宗之活潑行誼。然思想之完成、宗門之建立,非一朝一夕。由上溯思想源流中,有助吾人對禪宗有一系統之認識﹔由下察後代影響裡,俾益時人於禪宗做一價值之衡定,非僅是無所事事之狂禪而已。此乃本篇之主旨所在。吾人立旨寄望雖大,然筆拙思淺,勉強成篇。唯茲文之成,幸蒙黃師錦鋐先生殷切提攜、啟悟導迷,於論文撰寫期間,亦多方關懷且賜予資料,師之化育之恩,銘感心內。今以鈍根之器,欲闡大乘精神,疏漏難免,尚祁諸方大德,不吝指教。
中華民國七十七年四月
胡順萍謹識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閱讀全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