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蓮生活佛講【般若心經】









蓮生活佛講【般若心經】

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經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蓮生活佛講【般若心經】

足本:

http://tbsn.org/chinese2/talklist.php?classid=20

精華:

有人說「大般若經」的濃縮就是「金剛經」,而「金剛經」的濃縮就是「般若心經」。這種說法是有根據的,這部「般若心經」簡短到祇有兩百六十個字,然而竟包含佛教「空」「有」兩大系統的思想,更網羅了開悟的結晶。

坦白說,我明白這兩百六十個字,是含義最高深,言簡義豐的,辭約理著的。這「般若心經」可以說「甚深最甚深,微細最微細,開悟最開悟。」

  這部經:

  一般人都知道有這部心經。

  但一般人都難通這部心經。

  就算了解其深妙義理。(理通)

  但實修起來亦相當困難。(事實未通)

  我告訴大家,這「般若心經」是真理,乃是超越一切存在的存在,是真正十方宇宙的本來的大意識,一切的現象是「心經」的展現。

  一切的現象根源於「空性」。

  「空性」的展現是一切現象。

  兩者實一非二。

摩訶

「摩訶」就是大。

「摩訶」兩個字的這個「大」不是比較的大,它的意思就是超勝的,也就是超過一般人想像的大。這才能夠代表「摩訶」兩個字。也就是說所謂「摩訶」兩個字,這個大,就是跟虛空,整個虛空合一,超然的,跟虛空完全佈滿的這一種大。這兩個字是絕對性而且超勝的大,而不是比較的大,是沒有分別的大,是沒有等差的大,也就是絕對絕對的大,就是「摩訶」。

般若

「般若」這二個字,其實波切(音)這二個字是台灣話,國語是般若,廣東話就叫波野。那西藏語就是別炸。

這二個字都表示智慧。其實智慧是怎麼來的,是觀照來的,你去觀察,用你的眼睛去看,用你的思想去照,這就是觀照來的智慧。

智慧是屬於入世的智慧,也有出世的智慧。我們知道這智慧的應用在我們人世間上是要獲得什麼呢?這世界上的人大部份希望獲得廣大的福份,還要獲得最大的歡喜,你用智慧所得到的是最大的歡喜。那麼在出世方面呢?你要運用你的智慧得到最大清淨,並且要用你的智慧能夠獲取三摩地,也就是應用你的智慧,然後你把自己進入禪定裡面,也就是不動的境界裡面。在「摩詞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裡面所講的智慧是超過世間的智慧,也就是「超慧」。

我們可以這樣子講,這裡的智慧是第一等的智慧。那麼智慧的本身也是由自身最高深的禪定裡面所得到的。在這個心經裡面的智慧是非常了不起,也就是超等的大智慧,也可以講說是五方如來的智慧,這種智慧一般講起來,我們用二個字來解釋,這種智慧就是「真理」。它可以使人身心能夠解脫,而且能夠自在。

上個星期我們講「摩詞」,「摩詞」就是大;這個禮拜講「般若」,「般若」就是智慧。加起來就是大智慧。我們曉得單單有個大,假如沒有智慧是不可以的。其實我們假如只有一個大,那是沒有用的;因為假如只有大的話,你一定是遭受到很多的欺侮,很多的誹謗。除了大之外,你必須要有智慧,這樣。你才能夠解脫跟自在。真正的智慧是什麼呢?真正的智慧是萬法皆空,真正的智慧是四大皆空,真正的智慧又是五蘊無我。

唯有真正的智慧可以使修行的人牠的心完全是不受干擾,而且不動的。唯有得到真正智慧的人,他的內心本身是不被混亂的,不被擾亂的,他永遠是定在那裡。假如你明白空的智慧,你將是完完全全解脫而且自在的。我學佛二十幾年,所受的誹謗,算起來比唐三藏取經,經過了九十九難還要多。但我可以這樣子講一句話說,無論再有天大的災難降在我身上,我的心是不動的。我可以禪定進入三摩地裡面,我住在虛空之中,我把自己的身體、自己的心化為像天空這樣子的廣大,世上的人不可能找到我,這就是「三摩地」──空的智慧。

波羅蜜多

這四個字其實也是梵音,也就是這個古梵音,古代的印度天竺的音譯。那麼其中一個「多」字,這個「多」字是沒有什麼意思的。這個「多」字是聲音的延續;就是「波羅蜜」,這個「多」是沒有意義的,而是一個虛語,就是一個空虛的語句。那麼「波羅」兩個字呢!也就是「彼岸」,就是對方的那個岸,叫做「彼岸」,「波羅」就是「彼岸」。「蜜」字的意思就是「到」、「到達」。那麼整個句子的意思就是「到彼岸啦」。那個「啦」就是「多」,「到彼岸啦」。這個經名,解釋到現在就是「大智慧到彼岸」的意思,這本經就是「大智慧到彼岸」

什麼是到彼岸呢?就像我們坐船一樣,有一條河,我們從東岸到西岸;這邊就是我們在東岸,那麼要到西岸處要坐船,坐這一條船到了那邊就叫做到彼岸。那麼像我們坐船,這條船叫做什麼船呢?就是叫做「般若船」,就是智慧的船。我們就是說在這個人間煩惱的這個岸,坐上了智慧的船,到了那邊就是一種寂靜快樂的岸。總之這一本經的意義就快要顯現出來了也就是說──你從煩惱的人間坐上智慧的船,到了極樂的佛的那一個世界去,就是這個意思。

無論是怎麼樣子到彼岸,你一定是要到佛的那一岸,也就是你已經成佛了,你已經成為菩薩了,一定要到那一個岸,而不是到三惡道的岸。我們今天修行,有很多的方法,但是大家記住,你的修行要闡揚你的慈悲心;你今天來學習正最圓滿的密法,希望大家能夠珍惜這個圓滿密法的這個要義。


這個「心」,它的別意就是「真」,就是真佛宗的「真」。那麼這一本經名就出來了,就是大智慧到達彼岸的真經。

要解釋這個心,的確是非常困難。在佛經裡面有提到四種心。第一種心就是我們身體上的這一個心,叫做「肉團心」。

一個叫做「緣意心」,緣意心的意思就是講意識。這個緣就是緣份的緣,意就是意念的意,就是「緣意心」。那麼這個意識的心,可以請我們的一舉一動或者我們的言行,我們所做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眼、耳、鼻、舌、身、意完全是由意識心來控制的。

那麼一種就是「思量心」。什麼叫做「思量心」呢?這個思量心叫做「我心」,就是完全是以「我」為出發點的那一種心叫做「思量心」。大部份講起來一直到像這個「意識的心」、「我心」都是在凡夫裡面就有的。

另外佛經裡面還有一種叫做「藏心」。藏心的意思就是講,你這個人本身的深意識,也就是說你的前幾世的這個意識的種子,這個已經是很深的一種心。談到這個藏心,就可以講,是你一出生下來包含在你身體裡面前世種種的種子、前世種種的業;也就是存在肉體上前世種種的業,造成你的這一種心,就叫做「藏心」。

那麼現在談到這個「真如心」,「真如心」就是剛才我們講這一部「心經」的「心」就是真如的心。那麼「真如心」也就是佛心。這個心,釋迦牟尼佛曾經講過,這個真如的心不是在外面,也不是在裡面,也不是在外面跟裡面的中間。那麼為什麼這樣子講呢?因為這個心是大而無外,就是很大圓滿的心,但是已經有所謂的外面,已經沒有;那麼這個心也是小而無內,這個心可以縮得很小、很小、很小,但是小得依然不是在裡面。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那麼這一種真如的心才叫做大圓滿的心。由於像這樣子的心是無法用言語去解釋的,所以真正的心是很難講得出來的。那麼心經的這個「心」字,也就是講真實的「真如心」,但是很難解釋這個「心」的要義,就用一句話可以把它講出來的。

另外,也有人這樣子解釋這個「心」字,他的解釋不是「真」,而是解釋成為「精華」,這個心的意思就是「精華」。你曉得我們真言密教裡面的真言,都分成三種咒語,幾乎每一種咒都會分成三種。像師尊的心咒,就是短咒;也有長咒:「嗡啞吽、古魯貝、啞阿薩沙媽哈、蓮生悉地吽。」;那麼所謂的心咒就是:「嗡、古魯、蓮生悉地吽。」。長咒、短咒還有心咒。這個心咒的意思也就是「精華」。「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也有人是這樣子解釋的──就是大智慧到彼岸精華的經。

我們唸咒的時候,有時候唸百字明,唸起來很長,其實它也是有心咒的。從「嘛哈薩多沙嘛呀……一直到……嗡別炸薩唾啊。吽呸」,這樣子的咒語──百字明咒,但是最後那一句:「嗡別炸薩唾啊。吽呸」就是這樣子的短句,就包含了裡面的全部咒語。

那麼最重要的這個「心」字,就是代表兩種意思。第一個意思就是「真的真如」;那麼另外一個就是「精華」。這兩個加起來就是「心」、「精華」「真的真如」,這個意思加起來就是表示這個「心」。

我希望每一個人能夠將來由凡夫的希望的心,轉變為「真如」的佛心。其實佛菩薩來度眾生,或者釋迦牟尼佛在兩千五百年前來度眾生,都是為了轉凡夫的心而變成佛的心。其實這個就是佛教的「精華」,也就是完完全全的真如」。


這個「經」就是「道」,就是道路的道。這個「摩詞般若波羅蜜心經」就是──大智慧到達彼岸的道路

觀自在菩薩

所謂「觀」,也就是觀照。觀就是看,照呢就是看自己,也就是照自己、照世界、照眾生。照我、照他、照眾生,這個就是觀照。那麼「自在」兩個字就可以講是「解脫」。所謂的「觀自在」這三個字,整個加起來也就是「觀照解脫」。禪宗裡面有一句話講:看破、放下、自在。事實上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眾生的煩惱完全是因為看不破才有煩惱。假如你能夠看破了,你就不會有煩惱。要怎樣子才能夠看破跟放下呢?你要常常想:這個世界一切的事情,都是諸法皆空的,所有一切的事情你要成一種空相。

所謂有所得就是無所得,你假如無所得的話,那就是真正的得。

這一句話是很難講清楚的。但是我跟大家講明白,今天我來這世界上度眾生,用「真佛宗」這個宗號來度眾生,我已經努力過了,至於得跟不得,那是另外一回事。我的意思是講,得了是我的運氣,所以得了;那麼不得呢是我的命,因為我已經做過了,努力去做而仍然度不到眾生,那麼這也是我的命啊!

今天什麼東西跟我在一起我能夠看破,能夠放下呢?告訴大家,那就是「道」與我同在。我知道這個「道」與我同在我就能夠自在。今天假如我心中沒有「道」,那麼我會很驚恐,會很煩惱,會很痛苦:今天有「道」跟我同在,我就永遠的觀自在。我知道在我的過去,在我的過去世就有「道」跟我同在。那麼在這一世,也是「道」跟我同在。那麼我的未來世,因為我發願生生世世要度眾生,「道」也跟我同在。你知道我的生死是什麼嗎?我的死,盧勝彥的死就是這樣子(師尊把身上的念珠拿起),這樣子就是死;那麼盧勝彥的生是什麼呢?這樣子就是生(師尊把念珠再掛上)。你是什麼意思,怎麼把念珠拿下來就是死,把念珠掛上去就是生呢?我把珠子拿下來就是我把眾生放下,我已經把眾生放下,那麼這個時候我就死了:再把珠子掛上去,就是我又來度眾生,我又活了。我的生死就是那麼簡單,所以我生死都不煩惱的。大家稍為想一想,一個人連生死都不煩惱,世上還有什麼東西可以煩惱他?這個就是「觀自在」。

菩薩

在印度講起來,就是菩提薩埵,但是我們中國很喜歡把這語句縮短就變成「菩薩」。那麼「菩提」兩個字,最主要的意思就是「覺」,也就是覺悟的「覺」,感覺的「覺」字,「菩提」也就是覺悟的意思;那麼「薩埵」呢,就表示有情。那麼「菩薩」兩個字講起來就是覺有情,也就是說用妳的覺悟去度化有情的眾生。那麼大家也稍為可以體會到「菩薩」的意思,「菩薩」這兩個字也就是說度眾生的一個果位,也就是覺有情的一個果位;也就是說專門去度眾生、去覺悟眾生、去做對眾生有利的事情,都可以叫做「菩薩」。

把你得到的道,傳給有情的眾生:把你得到的心得,傳授給有情的眾生:把你得到的開悟,傳授給有情的眾生,這個就是菩薩。

行深

當你們在禪定的時候,你能夠進入最深最高的意識裡面。你們可以看見自己身體裡面的光明,那麼你這個光明呢,可以從你的內在一直出來到虛空之中跟宇宙之間的光明互相融合,那麼你就是「佛」了,那麼「佛」也就是你了

那個情形,就如同你自己到宇宙的光海裡面游泳,非常的相似。有幾個弟子間我,他從就不會游泳,那到光海裡面游泳,豈不是沈下去,這就完蛋啦!告訴大家,不會的!這個時候,你已經變成宇宙光的一份子,完全在那個境界裡面只有「輕安」跟「自在」而已。所以一切的宇宙意識,你完全能夠明白,而且大圓滿的神通任運在你的身上。

功行最深的境界,就是明心見性,到達彼岸的境界,就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就是祂已經到了這樣的境界,已經可以到達彼岸了,這種境界就叫做「行深」。到了這種境界可以除掉三種迷惑,就是思惑──你思想的迷惑,行惑──你行為的迷惑,你的塵沙惑。什麼叫塵沙惑?就是很微小、很微小的迷惑,你都可以破除了。告訴大家,這個就是「行深」。

般若波羅蜜多時

「般若」的意思就是大智慧。那麼般若波羅蜜多時,也就是──從大智慧到達彼岸的時候,這一句話的含義是這樣子的。那麼這一句話裡面有三個意義可以講,有三種解釋。第一種解釋就是說,波羅蜜多時也就是到彼岸的時候,已經到了彼岸了這個時候。那第二個含義呢,就是說,因為你行深的時候,那麼你實相就現前,實際上的現象就出現在你面前,也就是實相現前。那麼第三個意義呢,也就是說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的時候,你本身的法身已經在西方極樂世界了。

「行深」就是我們禪定的功力非常深的時候,你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周圍的一切統統都遠離你,完全離開你,這一個的境界,就可以稱為「行深」。

我們曉得,到彼岸啊,也就是說從這個人間,到佛的境界,到了另外一個境界。人的境界到了另一個菩薩或者佛的境界的時候,都可稱為到彼岸。

那麼什麼是實相現前呢?實相現前啊,有一句話解釋得非常好,也就是「實相非相」,非相就是實相。這個是很深的、很難解釋的。也就是當你發現了所有物質的世界統統都是空幻的時候,就是實相現前啦!那麼第二個含意,將來我們會再解釋,因為心經底下的那一句話,就是要解釋這個「實相非相」的,也就是要解釋這個實相現前。

有舍利子跟舍利花,在佛教界講起來,也就是「得道」的證明.

一般顯教的須要經常的唸佛,要唸到精純、唸到一心不亂的時候,他才有把握可以生西。那麼你在修行密教之中,當你在做觀想、做禪定的時候,阿彌陀佛在你觀想跟禪定之中來跟你會面,跟你談天,你看見本尊,你跟阿彌陀佛是好朋友,達到這樣的境界的時候,你才有把握可以生西。

你已經跟阿彌陀佛做好朋友啦,那麼當你要過逝的時候,你打一通電話給阿彌陀佛,那麼祂聽到你聲音的時候,祂說,唉呀!好朋友要到我家,祂一定來的,祂來接你。這個就是你自己本身的把握,也就是說你自己跟阿彌陀佛已經是非常好的朋友,這一種的境界也就是不分離的境界,二者成一的境界,才是生西的把握。

假如你在臨終的時候,你找不到阿彌陀佛的住址,也沒有祂的電話號碼,連傳真機都沒有,這個時候啊,就是東找西找都找不到的時候啊,你就亂了方寸。這個時候就表示你沒有常常跟祂聯絡,那麼你就沒有生西的把握。

我們學佛的人要專注於佛的修行,至少呢,你必須要明白這三點,就算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時」。你能夠有恆精進的修行,第一點你必須要有恆心,第二點必須跟阿彌陀佛非常的密切,第三點你必須要跟祂不但是密切,而且心心相印!這就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到達彼岸、實相現前,這個的綜合。我們今天就簡單解釋──「般若波羅密多時」這一句話。

【照見五蘊皆空】(一)色蘊

「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其實色蘊的含義比色相的含義還更廣大。這個色字的意思,所謂色字也就是代表整個物質世界統稱為色。那麼這個蘊字呢?是代表蒙蔽的意思。就是因為物質的世界來蒙蔽真理,這個現象就叫做色蘊。

狹義地說,這個色字就是我們少數人說的男色、女色,這個都是屬於色。事實上佛經裡面所有的色字,是代表整個宇宙物質現象,所有能夠看得見的東西統稱為色。那麼色蘊又有一個解釋,也就是說四大,這個四大總合就叫做色蘊。在佛經裡所談到的四大,也就是地、水、火、風。

那佛經裡面為甚麼講「五蘊皆空」呢?今天就是跟大家講色蘊也是空。我們今天可以對那個漂亮小姐講,妳身體就是四個東西地、水、火、風的假合,一分開就甚麼都沒有,只要合起來就是一個色相;一分開就是一個物質,這個是不成立的,一分開就沒有,是假像而已。現在像我盧勝彥的色身也是四大假合,就是因為有這個因緣聚起來(四大假合起來),現在能夠坐在這裡修法。有一天因緣不聚,四大分散了,他也沒有辦法坐在這裡修法,也是空。我們曉得,你不要以為我們身上這個色相,永永遠遠能夠那樣子的保持著,不可能的!因為是由時間來決定色相的成敗,也就是說由時間去決定你。你雖然現在很美,但經過了十年、二十年後,就會老,變成醜陋,像你們現在看坐在那邊的小姐們,他們現在都很年青,散發著一種青春氣息,但是你要知道二十年、三十年後,他們都會變成歐巴桑,說不定再過五十年後,然後他們就變成阿嬤了。

沒有錯,她們這四位小姐現在都很美,散發著青春氣息,這個色身都很吸引人的,但是你看看他們的阿嬤是否都很吸引人呢?我們曉得這個色相是假的,是暫時讓你存在,目前這個時間裡面色相讓你存在,等它經過了長久的時間以後,這個色相就會敗壞,已經沒有了,也就是說它已經改變了,那個形象完完全全變成不同了。到最後這個色相又會消失掉,在人間消失掉,甚至於地球也會,整個娑婆世界消失掉。到了這樣子的領悟,在禪定中得到這樣子領悟的時候,他要感嘆的說一句話:「原來色蘊是空的!」

你到墳墓去走一走,有些墳墓面前都貼上那個小姐的照片,他要貼她生前最美的照片,貼在墓碑上面,有些很漂亮啊,但是你要知道躺在墳墓裡面的那個人還漂亮嗎?她是甚麼樣子?你用想就可以想出來,應該要洗掉你的心頭火。我們今天就講這個色蘊,而色蘊其實就是一切物質的現象,也都是空的,不只色蘊是空,一切物質現象都是空的。

【照見五蘊皆空】(二)受蘊

這個「受蘊」的意思,是講所謂有接受的意思,好像是從外面來的,那麼你接受了你就有感覺,這就是一種接納跟接受的意思.

在佛經裡面就把這個「受蘊」分成三種。第一種是「苦受」,你覺得今天起床就很不舒服,很多痛苦的事情圍繞在你的四周,那麼你就感覺到今天很苦,這是一種苦受。也有可能因你昨天晚上做了一個很好的事,那麼你今早醒來的時候,精神就特別好,那你接受到的天氣又是陽光普照,你已經有這快樂的一種接受,那麼這個就是第二種「樂受」。第三種就是剛剛起床的時候,也沒有感覺到什麼,刷牙洗面,完也沒有感覺到什麼,甚至你喝完手杯牛奶,吃一塊麵包你都沒有感覺,這個就是也不苦也不樂,什麼都沒有,叫做「不苦不樂受」。那一般人的感覺就不是苦就是樂,很少是苦跟樂中等很麻木的就比較少,大部份不是苦受就是樂受。

那麼在佛法裡面,是這樣子說的,不管你接受到是苦或者接受到是樂,這兩個感覺在你的身體上面感覺出來,結果它最終真正的真理是空的。

苦的也就是樂的,樂的也就是苦的,苦跟樂本身是覺得的。要知道,當你苦樂一直到相等的境界,產生出來時候,你已經是接近修行的人。

再進一步說明,苦受是空的,樂受也是空的,當你證悟了這個受蘊也都是空的時候,那麼你就超越了這種苦跟超越了這種樂,你不受這種苦也不受那種樂,這個時候你就證悟了。

孔夫子講:不要去看、不要去聽,也即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這個是聖人,聖人就是這個樣子。

再告訴你,「佛」是什麼樣子。非禮你要去看,但是你看也看不見;非禮你去聽,但是你聽了也聽不見,這個就是「佛」,是超越了聖人的。大家要仔細聽,你知道聖人的功夫是說,不好看的我不要去看,不能聽的我不要去聽,但「佛」不是這樣,「佛」去看去聽,但祂沒有看見也沒有聽見,所以不是看不見、不是聽不見;而是真的看見,但是又看不見;真的聽見,又聽不見,你說奇怪不奇怪?這個是受蘊也是空的境界,希望大家能夠體會受蘊也是空的境界。

【照見五蘊皆空】(三)想蘊

你想念你的過去,你用你的腦筋去想你的過去,你會覺得過去的一切已經不可能再回來,那麼你過去的一切都是空的。所以我們過去的不要再去想它,因為過去的這一種想念啊,是永遠不會再回來的;那麼你未來的理想也是不實際的,它根本是不存在的,還沒有出現,去想它根本也是一種空想。

大家想一想,那麼我們現在的,總可以想了吧?因為現在我們就是在這裡呀,想現在總可以了吧?佛菩薩講:現在的你也不能去想。那我們感到很奇怪呀!怎麼連現在的都不可以想呢?那叫我們想甚麼?因為佛經裡面講啊,佛經怎麼講呢?祂說:你現在的東西到了明天就變成過去的,也就是過去的,你也是空想而已,也回不來的。所以你現在所想念的,也將變成過去,也就是不存在。那麼由這個現在、過去、未來這三種想念既然都是空的,那麼所謂五蘊皆空,其中的想蘊本身也就是空的。

我們這個想蘊本身它就是一個空想的現象,生命也就是一個無常、空的現象。你把人體的生命元素一直分析分析,分析到最後的時候就呈現了一種空相。這就是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你學習到最後就會知道諸行就是無常;那麼諸法就是無我,也就是一種空相。由於你們明白了這個五蘊皆空的道理,那麼你才能夠得到真正生命的解脫;當你明白五蘊皆空的道理以後呢,你才真正使你心完全靜止在一個涅槃、成就得道的境界裡面。

【照見五蘊皆空】(四)行蘊

那麼什麼叫做「行蘊」呢?這個行可以講是行動,也就是意志活動以後的一種行為。根據佛經所提到的「行蘊」就已經是會造成業的。

其實只要你去順著佛法去做,就算有很多的痛苦,很多的災難,很多的惡運降臨在你的面前,你也都能夠把它化為空。

所以,我今天晚上就是希望大家不一定要去問自己的命運,未來的命運怎麼樣,你只要好好的持誦高王觀世音真經,有災難,有惡運,有病苦,觀世音菩薩一樣的把我們那些病苦化為空。所以你修行到一個境界的時候,你知道你所有業也是空的。你修行到一個境界的時候,所有的生死統統解,所有的痛苦也解了,所有的煩惱也解了,這樣子的轉化叫做「真空化無」,就是「行蘊皆空」。

【照見五蘊皆空】(五)識蘊

這個「識」字呢,又分為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菴摩羅,一共是九個識。那麼我們曉得這個「識」字的含意也就是知覺、識的意思,也就是知覺,就是知道的知,覺悟的覺。也就是知覺的組合就是識。

那麼這就是我們經常所提到的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這個六根跟六塵。那麼知覺的組合為甚麼是空的呢?因為在我們人的感覺上有一種粗覺,就是比較粗的一種觸覺,然後再慢慢的進入非常微細微細的一種知覺裡面,也就是我們所講的意識裡面。那麼到了第八識的時候經過好像是說唯識專家的研究,在第八識裡面就藏有佛性。佛本身的性跟妄心,也就是世俗的心,綜合起來就是阿賴耶識。那麼再進一步講起來,密宗裡面把菴摩羅識又稱為清淨識,也就是純粹的一種佛性。

由這個眼、耳、鼻、舌、身、意,我們表現在人的身上就會產生這一種感覺出來。人的表情,有時候是非常的欣喜、非常的高興:那有時候會很發怒、生氣;有時候呢,又非常的哀傷,很悲傷要流淚;那麼有時候又非常的快樂。在這一天之內的表情,有時候是變成很快的、很多種的感覺。那麼請問妳,那一種感覺才是你自己呢?好像是說喜的時候是我呢?還是怒的時候是我呢?是哀的時候是我呢?還是樂的時候是我呢?所以講起來,一個人他本身的「識蘊」也是在變化,一直在變化川流,不停的變化之中。那麼到了最後,這個「識蘊」當然也是空的。

佛本身的真理就是在講這個空。你領悟到一切皆空的時候,你當時就可以放下一切,煩惱解脫、即身成佛。

其實我們體會「空性」,我們就瞭解到這個世界上的事情完全跟夢幻是一樣的。由於有這個夢幻的思想,我們就不會去執著了。由於有這個「空」的思想,那麼我們就不會把這個煩惱放在你的身上。你再繼續努力去精進,去修行,你得到了這個原來宇宙之間的道理以後啊,你就更加的神聖。

在禪定裡面又要把時間,空間全部統統泯滅。我在這裡就是這樣講:人生的第一大事就是修行!那麼人生的第二大事就是賺錢。所以修行的出家人是做第一大事的大事業。

度一切苦厄(一)

所謂的苦厄,「苦」就是身心煩惱就叫做「苦」。甚麼叫做「厄」呢?「厄」就是一切災難的命運就叫做「厄」。我們先來談一談為甚麼五蘊皆空能夠度一切苦厄。

清真道長,像鳥巢禪師,他們就可以解除這些煩惱跟災難,但是這個只是一種外相而已;這是一般講起來就是每一個修行人的外相。那麼內心裡面呢?所謂內心裡面就要五蘊皆空。甚麼叫做五蘊皆空?五蘊皆空也就是講:在你的內心裡面,你要把所有的煩惱都看成是空的。也把你的所有災難看成空的。你要能夠明白一切世間的人跟事,一切的地、水、火、風全部都是空的。要能夠明白色、受、想、行、識到最後也是空的。當你知道了一切的事情都是空的時候,包括所有的煩惱都是空的時候,到了所有的災難全部都是空的時候,你才能夠一切皆空,度一切苦厄。

大家曉得諸行是無常的。你能夠保證你未來的命運不遭受到病苦跟牢獄之苦嗎?但是,你假如能夠把痛苦都看成空的,那麼牢獄之苦也看成空的,你永遠能夠解脫這樣的痛苦,你就不會有苦。這就是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所以苦跟樂之間,完全是一種循環,是各種對流。其實快樂是很短暫的,真正的痛苦倒是久遠。事實上,釋迦牟尼佛,祂講:這世間上的一切都是苦的,根本就沒有快樂。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部經裡面的意思是說:你只要懂得了心經,你就可以把這些苦跟災難都度化:就是解除跟化除。苦厄跟災難,我們大家都可以明白:但是我們大家都要認清,假如你們深深明白心經裡面的義諦,你都可以解脫這些痛苦跟災厄。所以你能夠有這樣好的一部經,你能夠深入其義諦,你就能夠獲得成就。這一本經就是專門解脫我們的痛苦跟解脫我們的災難,跟解脫我們的煩惱。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舍利子就是釋迦牟尼佛對舍利弗講這一部經的時候稱呼他,是稱呼為舍利子。其實舍利子也就是舍利弗。

那甚麼是色不異空呢?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講:色跟空沒有甚麼不同,也就是色空一如。但是這個色,我們以前已經談過了,所謂色並不是指女色,而是代表整個物質世界的東西,都叫做色。所謂空呢?更不是我們平常人所講的這個;反正甚麼都是空的啦!不如吃吃喝喝一輩子算了。這個「空」是指「空性」,就是在佛教裡面得到了真正的覺悟的這個「空性」,那麼「空性」也就是佛教不可思議的一種「空」的真諦。

劉文卿上師他在一九八七年還是八八年?忘掉了!總之他在我生日的時候,送給我一部Rolls Royce,那麼我就收下來。那麼到現在為止我都還在開。告訴大家,這就是應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裡面的一句話──「色不異空」。那位大和尚看到Mercedes Benz認為那是一部Mercedes Benz,那位比丘尼看到Cadillac認為那是一部Cadillac,但是我看到Rolls Royce,我認為那個是「空」!告訴大家一句話,好像Rolls Royce的那一部車子,並不是我能夠永遠地擁有的,並不是的。我講這一句話的時候,你們仔細想一想;世界上任何一個物質的東西,都不是你所能夠永遠永遠擁有的。假如你能夠想通了,那麼你就可以在「色不異空」,在這四個字當中,妳會更進一步的。

我記得上一期的真佛報,我寫了一篇文章,提到了所謂「佛」──祂本身是超越了所有的物質,所有物質的東西都一定是要滅的。所謂開悟,就是超越於所有物質之上。物質的東西都是流來流過去,永遠不會讓人擁有的,這個就是一種開悟。沒有開悟的人,他有所謂的不敢,我不敢。沒有開悟的人,他有時候會為這件事情作了很多不必要的解釋。真正開悟的人是:你給我,那麼我就接受。最高的境界是甚麼呢?是根本沒有人給你甚麼,你也沒有受甚麼,也根本沒有這一部Rolls Royce車。「色不異空」就是這樣解釋。「色」跟「空」沒有甚麼不同。在我的眼中,「色」跟「空」完全是融合在一起,是一如,不是二如,是完完全全一樣的。

這當中的「色」,最難看得破的是我們這個身體。「佛」,明明祂在教導我們「色不異空」,也就是教導我們「色空不二」,也就是跟我們講,「生死不二」。我最近經常接受到祂的指示,佛菩薩給我的指示──祂說:生有何喜?死有何悲?那為甚麼那麼多的人要求生而厭死呢?為甚麼這麼多人要求生厭死?生有何喜?死有何悲,生死一如。能夠看破的人,他絕對不會去求生而厭死,因為生跟死是一樣的。所以呢,求長壽的人,就是因為他看不破,「色」也就是「空」的。

我告訴大家,將來在五十年後,一百年後,五十年後就是年紀較大的人五十年後,年紀較輕的人一百年後,我們都會再見的。確確實實是這樣。所以呢!妳不要怕說;哎呀!我要求長壽,壽命越長越好。其實你身體假如有病!不如早走早了。我最近有一個想法,假如你到了四十歲,妳還是很窮的話,還是沒有賺到甚麼錢的話,不如早走早了。還有:假如妳到了三十歲、四十幾歲,覺得你的人生不快樂,而且覺得很苦、不快樂、很寂寞,也沒有甚麼親人可以慰藉,不如死了。這個「色不異空」,當你死的時候呀!我是講自然而然的死,不是自殺呀!當妳死的時候你就知道,生有何喜?死有何悲?死不是很不好的事情,死反而是非常好的事情。我坦白跟大家講;假如死了就開始真正走運啦!講就講到這裡結束啦!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其中的四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實這四句都是重覆句,也就是說:色跟空是一樣的,空也就是跟色一樣的。色也就是空,空也就是色。

釋迦牟尼佛曾經請到,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意義在裡面。釋迦牟尼佛常常講一句話,就是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所有的法都是由因緣所產生的,所有的法也是由因緣而滅的。這裡面就請到「因緣」兩個字,這個因就是主因,這個緣就是助緣。

過去的這些事情都是因緣而生,它也同樣的也會因緣而滅。也就是這個時間──這一段時間已經過了,那不可能再出現,它就是因為因緣過了以後,它就滅了。

就是一切的現象所產生的就叫做「色」。產生這麼多人的這個「色」,是因為因緣所產生出來的。假如我今天晚上突然想到回去,我到旅行社去買一張機票,明天早上我就坐飛機回去了,來不及通知我所有的弟子的話,那麼,機場就空無一人來接機,這個就是因為沒有因緣,所以產生的「空」。所以解釋起來就很簡單。有了「因緣」,就有了產生的「色」;沒有了「因緣」,就只有「空」。很簡單的解釋,又出現了,也就是說在因緣的前跟因緣的後,就變成「色即是空」。

大家想一想:我們人的身體,是「因緣」所產生,所以才有現在的「我」。所以在父母未生「我」之前,「我」是空;那麼「我」死後,就是因緣已經失去了,「我」自己本身死了以後呢?也是「空」。那只有在有了這一段「因緣」當中,才是出現了「我」這個相的,才出現「我」這種形相的。釋迦牟尼佛常常講: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那麼解釋到最後呢?也就變成:色跟空是不二的,它不是兩個東西:一切的存在,全部從「空」裡面而來的。所以,一切的存在也會走向「空」的,這就是這四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解釋。

「因緣」這兩個字其實就是一切事情,所有一切的現像,包括所有一切的事相,全部都是「因緣」所生。

假如你能夠認識因緣所生法,完全瞭解因緣所生法,你就可以明白,諸法皆空。這個時候,你就不會去計較這些因果的問題。因為有時候這些因果產生出來的時候,你自己會怨天尤人,但是,不能怨天尤人的,因為一切都是因緣所生。

我今天最主要是解釋這四句,不過這四句話是一個真理。其實這四句話就是佛法很深的義諦在裡面的。你修行能夠真正到──不動、不壞、不亂的這種境界,就是你已經明白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今天再繼續講「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就是講,受、想、行、識也都是跟這個色就被稱為五蘊。前面所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是講行不異空,那空不異行,行即是空,空也就是行。這樣子連貫的五蘊也就是跟空有關係的,也就是這五蘊都是空的。五蘊跟空的關係,完全就是一切因緣生,也就是一切因緣滅。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舍利子,我們以前已經講過,也就是釋迦牟尼佛對祂的弟子。舍利弗本身的一個稱呼,稱他為舍利子。諸法空相,就是在講諸空法相這一句話。諸法是比較容易明白,甚麼叫做諸法呢?諸法就是所有一切的現象。

它碰到某一種因緣,要滅掉的因緣產生出來的時候,它也會再消失於宇宙之間,就消失掉了。所以因緣所生出的一切完全是空相。那麼因緣滅的一切,這個因緣已經快要到結束的時候,那自然更是空相。事實上萬事萬物,所有的一切都也是這種現象的。

所以講:因緣生也是空相,因緣滅它本身也是空相。我過去常常講:好像我們的過去,都是已經過去了,也就是過去空,過去是空的。那麼現在呢?現在你以為是實相,但是你用你的腦筋去體會一下,這個現象正在往前移,這個現在的一切的現相也是空的。大家會講:那麼未來的一定的實相啦!未來是真實的。事實上,未來的也會變成過去。你假如懂得真理,哲學的真理的話,你就知道是:三際一如。也就是說,過去、現在、未來是同樣的一個空相。

「諸法空相」這幾個字怎樣解釋啊?告訴大家,諸法空相就是我!為甚麼這樣子講呢?因為真正懂得最高的智慧、無上正如的人,就是諸空法相。我曾經告訴過大家,我還沒有出生以前,根本就沒有一個盧勝彥,現在活的盧勝彥也不是甚麼盧勝彥:總有一天盧勝彥會走到未來,到了他因緣滅的階段,盧勝彥也沒有了,也就等於沒有盧勝彥了。所以這個「我」也是一個空相。

你知道我們的壇城,地藏王菩薩、蓮花童子前面有十八羅漢,有十八羅漢像:祂們坐在那邊,每天在那邊沉思,坐在那裡每天沉思,在那邊想事情。你知道祂們在那邊想甚麼嗎?祂們在想:唉呀!我根本就不存在的,眾生是不存在的。上無佛可得,往上面走沒有甚麼佛的。下無眾生可度,我根本就沒有甚麼生,也根本就沒有甚麼死,我就是無生。你去問問祂們,祂們的悟;羅漢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生。祂們修到最後,就已經領悟了宇宙當中的一個真理,根本就沒有眾生嘛!沒有我,沒有眾生。從來這些都不曾發生過的。

其實佛教講:諸法空相,是一個真理,是一個很大的真理。剛才蓮主上師講的:要修四無量心就沒有甚麼煩惱。其實你只要修到諸法空相,我要問你,甚麼叫做煩惱?你已經領悟到「諸法空相」這樣子境界的時候,為甚麼叫做譭謗呢?你會曉得,這個譭謗也是因為有因緣才產生出來的,那麼自然它到了因緣要消滅的時候它也會沒有的,譭謗根本就不存在的。你說譭謗的是誰呀?那裡有譭謗的人呢?那裡有被譭謗的人呢?這本來一切都是空相的嘛!沒有人譭謗,也沒有被毀謗的人,根本就沒有毀謗。那麼,這個叫做:「三輪體空」。是真正的實相。告訴大家,你能夠證到諸法空相的時候,你的身體,包括你的生命,就完全跟太空可以合一的,大家能否聽得懂我這句話?

我聽說最近有很多大和尚很不服氣,不服盧勝彥。他說,盧勝彥搞得滿天下都是他的弟子!大和尚就要搞得滿天下都是自己的寺院。他要到處去建寺,到世界各國去建寺,然後把盧勝彥所有的弟子全部霸佔!那當我們明白諸法空相,就會笑傲江湖!我會笑大和尚,他把歐洲的手建在我的大拇指上,他把澳洲的手建在我的食指上面,他把馬來西亞的手建在我的中指上面,他把洛杉磯的手建在我的尾指上面,他蓋得我的手指頭很痛的!你想一想,當你體悟到諸法空相的時候,你的身體已經跟整個太空全部統統都相應的時候,他蓋的是不是蓋在我身體上嗎?告訴大家,這個地球上跟宇宙之間的所有東西,在你開悟人的眼中,那一樣不是你的呢?

大家想一想:釋迦牟尼佛是一個開悟的覺者,祂的法身是無所不在的!大家注意這一句話,釋迦牟尼佛的法身,祂的法性身,是無所不在的!任何一個地方都有釋迦牟尼佛。聖經裡面也講了這句話,聖經裹面講:耶和華本身也是無所不在的。現在呢?我已經領悟到諸法空性,既然知道諸法空性,蓮花童子的法性身也就是無所不在約!大和尚把一個寺蓋在我的心臟,把一個寺蓋在我肺臟,又把一個寺蓋在我腎臟。怪不得最近腰酸背痛,他不知道,我腰酸背痛,當身體扭一扭,他的那個寺就被震跨了。這個是開玩笑的!

不過這只是個比喻。事實上你能夠證到了法性身,也就是說你已經證明到了「諸法皆空」這一種層次的境界以後,你就可以完全解脫一切。這是很高層次的一種智慧。是一般世俗人沒有辦法去體會的,是非常高層次的無上智慧。釋迦牟尼佛祂一生在講、成、住、壞、空,一生在講:苦、集、滅、道這些法,完全在詮釋、在解釋這個「空相」。

當你明白了這些「空相」以後,就比較能夠「不執」跟「能捨」。「不執」就是不會去執著某一些的現象;也不會捨不得,也就是說你能夠捨得一切的東西。

我講這句話的意思是講:在我身上任何好的東西,我都可以捨!為甚麼呢?「諸法空相」。真正走到你走的那一天,沒有一個東西你可以帶走。

大家都知道的,大家都知道這一層道理,但是,就是捨不得!所以,這就是你要慢慢去修「真佛密法」,體會宇宙的心,進入宇宙的心裡面,你就真正的領悟了「諸法空相」。

真正的行者,他是能夠捨去的,包括自己的色身,把自己的身體讓眾生來應用的。那麼,世俗的凡夫,他不能捨的,這個就是開悟的人跟沒有開悟的人,它的差別。今天就解釋──「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其中有一天就在問事的時候,因為我必須要精神集中,才能夠進到狀況裡面,才能夠瞭解事實的真相。就把眼睛閉起來,精神集中,調息,進到這個境界裡面。這個境界就是沒有「自性」,也沒有實體的境界。這個境界是很不可思議的,一般人要達到這種境界要經過很長久的禪定,跟很長久時間的修練,才能夠到達這種境界。我們經常講情話的時候,就會講到海可以枯,石頭可以爛,這意思是講說,海可以枯,石可以爛,但是感情是永遠不會變的。如果你進入那個境界裡面,你才會知道,真的是海可以枯,而且石頭可以爛的。我要跟大家講,這個禪定的境界實在是不容易解釋得明白。

我們經常講:一個心可以變為三千個心。三千個心也可以變成一個心。你進到這個境界以後,這個境界自然會顯得幾百年前的事情,也可以顯得未來幾百年的事情,都可以在這個境界裡面出現的。所以在進入這個境界的時候,你在調查人家的前世因果或者怎樣,那就非常的清楚。

你要修行進入沒有自性,沒有實體的境界的時候,你在那個境界裡面,一切因緣會生出所有的相,跟因緣會滅掉所有的相。因為唯有在那個境界裡面,你可以看見因緣生的相。所以我敢說那位大和尚本身還不能進入那種境界。

事實上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臉上,你假如是很仔細,你有天眼一直看穿了他那個臉,一直到了他的腦海裡面,他顯現出他的前幾世的種種變化,都是在他的腦海記憶帶裡面。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的神識也是不生不滅的。所謂講我們的生,我們的生就是換一個房子;那我們的死是甚麼來比喻呢?我們的死就是搬家。你從這個家搬到另外一個家,就是你從現在擁有的人殼搬到一個新的人殼。你那裡生過?你那裡死過?你真正開悟的時候,你知道這個人生命一切的現象都是不生不滅的。真正一個開悟者,他的眼光所看到的境界,就是這樣子的,這個很實在的。告訴大家,甚麼叫做不生不滅呢?一切的現象,諸法空相,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是不生不滅的。

真正的活佛,他能夠自主自己的生死。就是說我今天活在這裡,我是東方人的面孔,東方人的殼;我今天想要生在西方,而且生在那一個地方,那一個人的身上,我要轉世在那裡。你能夠這樣子馬上可以轉世的話你就是活佛了。我講過這個叫做自主生死。那些不能自主生死的就是世俗凡夫,他沒有辦法自主生死的。你死了以後,神識就被命運牽著走,叫你在那裡生你就在那裡生。有些轉生在畜牲道的,他死後,他覺得他的身體就變縮小,他就覺得他的周圍很小,有一層東西包住了他。

在六成就法裡面,中陰救度裡面就有這樣子的描寫,好像你自己最害怕甚麼的,這個時候在你的面前就出現這些東西出來,讓你沒有地方躲。突然間跑到一個假洞裡面鑽進去,一鑽進去,馬上一個殼把你包住。你就發覺到最後你的嘴巴就變成越來越尖,你被包圍得很不舒服。你發覺你兩隻手突然間長出很細的手,那你的嘴就篤、篤、篤就咬這個包住你的東西,趕快把它打破。等你能夠破殼而出的時候,你發覺你自己已經變成一隻小雞。你自己不願意去變成那一隻小雞的,但是你就發覺你已經變成了一隻小雞了,這個就是不能自主生死。

所以我們今天修行的人就是在修這個自主生死,你要往生摩訶雙蓮池,你說我一定要往生,你就可以往生。我想我將來下輩子我還要再來當人,再來度眾生,你很快的自己又會當一個人,就會很有因緣再來度眾生。這個就是自主生死。不管你是自主生死的,或者是不能自主生死的,同樣在這個宇宙之間大道輪迴,四聖法界之中同樣都是不生也不滅的。

釋迦牟尼佛說祂沒有說法,盧勝彥說他同樣沒有說法,是因為在整個虛空「空性」的法界之中,他們不過是一個照鏡子的人,照了這面鏡子以後就沒有了。因為人生是一種虛幻的,所以到最後祂也講沒有說法,只是因緣生跟因緣滅的。所以祂說沒有說法,在諸法空相裡面,一切都是不生也不滅的,希望大家能夠明白。

不垢不淨

上個禮拜我們是用鏡子來比喻甚麼是不生不滅;因為鏡子就是鏡子,突然間顯現的生,突然間沒有的滅,都不影響這個鏡子的本身,鏡子還是鏡子。其實,不垢跟不淨,也是跟不生不滅有關連。另外,我們的比喻,還是可以用這一面鏡子。

告訴大家,真如實相,就像這面鏡子,是一樣的。它照到一個很醜的老頭子,一看,裡面就是一個很醜的師尊。把這個鏡子拿去給那個漂亮的小姐──淑如有沒有來?給淑如一照,嘩!這是很青春美貌的少女。真如實相就是這個樣子,它照到醜的,就是醜。照到漂亮的,就是漂亮。但是這面鏡子本身的實相,它是不變的。它不醜,也不是漂亮。那麼,也就是說,這個宇宙本體的真理,它本身是沒有骯髒,也不是乾淨的。完全跟這面鏡子是一樣的。只因為你髒,這個鏡子才會變髒。只因為你漂亮,這個鏡子才會變成漂亮。那麼,像我來講,我現在已經越來越醜了,那麼就變成醜性;很醜的「醜性」,是我的外表、外貌,就是很醜的樣子。很多很年青的、很漂亮的小姐,她現在具有的這個性,就是「美性」。她一切的外貌,一切都是很美的,看起來都很舒服。真理跟實相就像這一面鏡子,反正照到醜的,它就變成醜的;那麼照到乾淨的,它就變成乾淨的。但它的本質是不變的,它永遠是不垢不淨。

真如實相,它本身是不動的;真理本身是不動的,這些動的只是一種外相而已。當你修行的境界一直到了真如實相的境界的時候,你就不垢也不淨了。

我曾經講過一句話,我說過這句話假如大家答得出來的話,我從今天晚上開始就吃素。我經常講開玩笑的話,我是晚上十二點到早上六點都是吃素的。到現在還沒有人能夠答出我這一句話。假如答得出來,那麼今天晚上十二點以後,我一定吃素了。大家不要笑,真的,我有時候到一點還是在吃宵夜呢。我的問題是這個樣子,在地球剛剛初成、剛剛有了地球的時候,那時候沒有人類也沒有動物,沒有植物,都還沒有。我問你,甚麼是葷?甚麼是素?那麼請大家答。(沒有人答)我是吃葷吃定了!我第二個問題,也是這樣子講的,在整個宇宙初成的時候,沒有人類。那麼我問你,甚麼是善?甚麼是惡?告訴大家,有一個答案,這個答案就是說:不葷不素,不善不惡。因為在宇宙初成的時候,那個就是真如實相。那個完全是真如實相的世界,沒有甚麼葷,沒有甚麼素的。也根本就沒有甚麼美,甚麼叫做醜,也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那個世界是真如實相的世界。

在心經裡面,這一部經裡面早就告訴我們,早就很清清楚楚的告訴我們,你要真正得到真理,真正得到道,你就不能分別兩邊,兩邊你千萬別去分別。你要直心去得到這個中道,這個真正的「真道」的道理,你千萬不要去分別兩邊。禪宗有一句話講得好,甚麼是道?甚麼是佛?它講,不思善、不思惡,就是這個樣子。你假如去思善、你落入善的因果;你假如去思惡,你落入地獄的因果;思善你落入天堂的因果,思惡你落入地獄的因果。只有你如如不動的時候,你方可以得到真道。當你知道了真如實相的時候,就是剛才心慈法師所講的,你就真正能夠解脫煩惱。

告訴你今天吃素的煩惱是甚麼呢?吃素有煩惱的。我坐飛機的時候,沒有人弄素的給我吃。我害怕廚房的那個碟子洗得不乾淨,我害怕人家拿給我的,他手裡面有油,他身上的汗油。我告訴你,人流出來身上的汗都是葷的,那裡面有人油啊!搞到最後連植物也不能吃。植物也有很多會流那些樹脂,那是植物油。吃素的煩惱很多,吃葷的煩惱也很多。依我來講,我也不太喜歡吃葷的。真的,它有時候塞在我的牙縫,每一次用牙簽很困難啊!老是要我刷牙好幾遍。而且吃葷了以後,我們很麻煩的,我們每一次都要超度它。我們又不能老是吃葷還要吃一點青菜來補充。我們最好不給它分這個葷的、素的,最好不要給它分別。世界上的真理,一定是中道的。不站在葷的那一邊,也不站在素的那一邊。葷跟素都不是真理,善與惡也不是真理。

甚麼是真理呢?原來是那個太空,沒有形像的,完全流轉不息的,那個才是真理。我們能夠相應到這個真理的,也就是根本甚麼煩惱都沒有。所以我們想到一句話,世界上的一切事到最後根本就無事;世界上的一切有相的東西,到了最後,就是無相的。

再解釋後面兩句,不增不減。釋迦牟尼佛常常講,祂為什麼沒有說法呢?因為釋迦牟尼佛有說法的時候,真理是存在的;當祂沒有說法的時候,真理還是存在的。那麼,有說法就等於沒有說法。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裡最重要的一句話。因為說法說了,真理也不會增加:說法沒有說了,真理也不會減少。這就是金剛經裡面,翻來覆去,翻來覆去,要把這真理襯托出來。釋迦牟尼佛所用種種的方法去比喻、去說,就是要講這個真理實相。

那麼到最後,真理實相是甚麼呢?就是你的心去印了大空。因為這世界上唯有大空的境界,才是永遠不垢不淨的。也唯有你的心印了大空以後,你才能夠真正的煩惱解脫。我為甚麼能夠如如不動;能夠得到自自在在,如如不動的「道」呢?因為我就是這一面鏡子。我今天翻來覆去的講了這些,希望你們大家能夠瞭解,甚麼是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剛才聽蓮嶝法師所講的,雖然是很簡要,但是他講出來的,句句都是真言。我以為他已經可以看得開了,而且已經開悟了。結果他補了一句,他說他也是經常修得很偏差。剛才他所講的,理論上都是非常正確,但事實上假如你心中還有壓力的身心的實修。也就是要你理論跟身心完全配合一致,才算是真正的解脫。所以蓮嶝法師剛才所講的,我聽了都感覺到非常驚訝,最後他補一句修行偏差的話,我看也算是理論上已經開悟了。但是他還要借用一首詩跟借用一句話,他本身來解脫他自己身上的壓力。這個是替代法,也不錯了。

我們今天講不增不減。其實這一句話就是在印證,印證釋迦牟尼佛所講過的,祂從來沒有說過法。為甚麼呢?因為真理本身在宇宙之間,完全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真理沒有增加,真理也沒有減少,所以祂講祂根本就沒有說法,但是在世俗人的眼中,釋迦牟尼佛明明說法四十九年。其實真正講起來,釋迦牟尼佛的意思是說,我說法四十九年,在真理上講起來也等於沒有說。這個就是在印證「不增不減」。

密勒日巴祂住在岩洞,但是祂在禪定當中,祂就可以到所有弟子那裡去弘法。那麼很多開悟的大法師到世界各地去走動,去弘法,跟密勒日巴其實是一樣的。不管你是一個人獨修,甚至於走入群眾,在一個開悟的聖者講起來,其實是一樣的。這個宇宙之間,真正開悟的人,他是順其自然的走下去,也就是說他沒有去強求甚麼,也沒有去求甚麼。但是他腳步非常的穩,他的行為非常的自然,非常的隨順,就是按照他生命的這種流水的形式,去做他弘法利生的工作。這種隨適,也就是說隨著形式的很自然的去生活,而一點都不勉強的,就是剛才蓮嶝法師所講的,四季都非常好。一句話,只要你心中沒有煩惱,四季都非常好。一句話,沒有閒事掛心頭,四季都是非常美好的。聖哲的意思是這樣子的,你不要把所有的閒事放在你的心頭,你把所有的閒事要放下,那麼你就會覺得,你的人生,整個娑婆世界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

跟大家講,大房子也好,中房子也好,小房子也好,破房子也好,租房子也好,最後的沒有房子也好,你能夠以你的心去迎合都是好的話,你就開悟了!在這種境界裡面講起來,就叫做不增不減。你住在最大的房子裡面也是沒有增加什麼,你雖然沒有房子也不減少什麼,這中間有兩個字,就是「佛性」。「佛性」就是這樣子,「佛性」是你得到很多很多的也沒有增加,你失去了很多很多,也沒有減少。所以「佛性」是真正的不增不減。我就是佛,你們也是佛。我跟所有的弟子完全是平等的。在佛眼中看,佛的眼睛看起來是完全平等的。

只是一點,我講一個比喻給大家聽。有兩部車子,一部是很乾淨的,洗得一塵不染;那另一部車子是因為剛剛有灰塵,很多灰塵沾在上面,所以它顯得很骯髒。你們開悟了,就是那一部乾淨的車子:那麼,你今天還在迷惑之中,就是那一部被灰塵所遮住的車子。所以釋迦牟尼佛是這樣子講的,悟者為佛,迷者眾生。眾生都有佛性,眾生都是佛,只是「迷」跟「悟」而已。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就是因為──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所以就把五蘊,色受想行識,統統都被除破了.

剛才蓮翰上師提到新加坡漳宜監獄那些死囚犯,他們身上有舍利子的事情。這四個死囚犯身上都有舍利子,都是真佛宗的弟子,他們是蓮花亞林、蓮花慶文、蓮花費生、蓮花尤欣。他們是修行四加行法:有兩個修四加行法,一個是修行上師相應法,一個是修準提菩薩本尊法。修行最長的時間是三年多,最短的時間是一年多。結果他們身上都有舍利子,而且有舍利花。

但是現在得到舍利子的居然是犯了法,上絞刑台的死囚犯,他們身上會有舍利子。

色、受、想、行、識在死刑犯來講,這五蘊都已經接近於「空」了。所以死囚犯為甚麼能夠很容易得到舍利子?因為他們等於是密教的行者在閉生死關,就是一進去就沒有辦法出來,就是一定要得到舍利子。那個時間要想往生的意念,第一強盛。所以我們真佛行者,只要一心求往生,那麼一定可以往生。事實上我們在現實的社會裡面,人多的色受想行識來分散你的心神跟修行。真正在最深的禪定裡面,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祂就明白原來五蘊皆空,無色受想行識,五蘊皆空了,甚麼都沒有了。這就是跟你講五蘊皆空,就是一種真理。

我自己本人曉得五蘊皆空,因為所有的一切,將來都會歸於「空性」的;只要你真正是體會這個五蘊皆空,你就不憂也不懼,然後你能夠進入「空性」之中,真正的得道。

我既然是不憂不懼了,那麼何必坐在這裡說法幹甚麼呢?不如回家睡覺好了。我是想把真理告訴大家,讓大家本身也能夠體會到真理,然後你就可以印證到佛原來的本性──真如。所以我們一個真正的行者,來到這個世間上,唯一的就是要把真理,真如的真理去告訴大家。其實眾生也是色,彩虹山莊也是色,台灣雷藏寺也是色;我們有這些道場,有這些眾生來修行佛法,是為了傳播五蘊皆空的真理,並不是執著這些色,去興建這些色,而是利用這些色成就「真如」的法身,這裡面的道理很深,希望大家能夠深深的體會。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

「無眼耳鼻舌身意」,今天先講「無眼」。其實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講沒有眼睛,而是講「無眼界」,也就是說,沒有眼睛的意識境界。這一句話並不是普通的一句話,而是有更深一層的意思在裡面。

因為一般的眾生都是相信自己的眼睛,但是菩薩進入最深禪定的時候,才發覺因為你眼睛所看見的也不是真正的實相。

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世界,是一種錯覺很重的世界。「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所講的無眼界,就是說:你到了真正最深的禪定裡面的時候,根本眼睛所看到的世界,全部都是沒有的,這個時候顯現出來的「空性」,是最清淨的。

那麼所顯現出來的「空性」是無邊際的,是真如實相的世界。所以心經裡面所談到的,無眼耳鼻舌身意,其實它的解釋跟無眼界的解釋都是完全相通的。因為五蘊皆空,既然五蘊皆空,那裡有眼耳鼻舌身意呢?這種感覺也都是假的,像五蘊當中的受蘊,當然都是假的。

我在很早以前,我在台上講過,以前小時候去電力公司看電影,那麼鄰居也是有一位漂亮的小姐,那時候坐的是三輪車,三個輪子的車子,不是三輪車,而是三個輪子的汽車。不知道你們看過沒有,那時候我才小學而已,那個車子裡面有兩排,只有兩排而已,那個位子都很小、很空的,載我們去電力公司,在鹽埕區,我們家在大港埔,從大港埔載我們到鹽埋區去看電影,鄰居有一個很漂亮的女孩子,就是姓高的那個,就是我以前那位同學,小時候上天主教堂,就是她去了我才去的嘛!不是天主教堂,是基督教堂。奇怪!她就坐在我面前,你知道這個車子是很小的,那麼小時候,這個腳跟腳就對靠啊,OK,告訴大家:這個就是受覺,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這個接觸的觸,受覺就是這個觸,受覺就是觸嘛,TOUCH

以前觸覺都是很敏感的,其實只要腳跟腳只要這樣輕輕一碰,哇!就像觸到火花一樣。印象很深刻,到今天還沒忘記。心經裡面講,這個都是空的,在凡夫來講,在一般世俗人來講,這個是有的,怎麼是空的呢?你說這個腳,當然很敏感,覺得說畢生難忘,你會感覺到這個腳是非常好。但是今天學佛了,你就把它轉換一下。你的面前假如是生了一隻豬呢?那麼你的腳剛好跟豬腳碰在一起,你的受覺是怎麼樣?你的觸覺又是怎麼樣?你不但沒有感覺那一種觸的快樂,沒有感覺到那一種受覺的快樂,反而覺得非常骯髒跟噁心。你是被這種觸跟受覺所欺騙。所以學佛學到非常高的境界的時候,眼睛所看到的,跟凡夫所接觸到的眼耳鼻舌身意,完全就不一樣。看過去都是一具一具的白骨,兩個眼睛的洞都是深深的,三角形的鼻孔,露出骯髒的牙齒,腎臟的地方都是兩個脊骨,脊椎骨都是彎彎的,也不是很正的,坐姿不雅,腳盤起來就跟兩個筷子差不多,有些還長有骨刺呢!關節有些還黑的,因為有關節炎,有些還流濃的,因為有痛風。

你說奇怪啦,怎麼這麼美的人,看起來都是一具一具的白骨?因為你修白骨觀,修了有成就,經常把所有的人都變成白骨,那麼你就不會被白骨美人所引誘。那你又修不淨觀,你看一切都是不乾淨的,每個人的每一個部位都是不乾淨的。其真實的相都是「白骨」跟「不淨」,表面上很美,其實裡面都是肥豬肉。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就是要看這真實的內在,你觀到最深意識的時候,你就知道所有的美是空的。所有的醜,甚至不美的、骯髒的,也是空的。這個就是心經裡面所講的最高的境界,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希望大家能夠體會。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信了佛,佛為什麼會給我們息災?為什麼會給我增益?會給我們賜福?為什麼會給我們好像說是敬愛啦、一切都很圓滿啦,為什麼呢?你要了解這個理念、這個原因。你信了佛以後你就要開始修行,就是修正你的行為;因為你的行為正確,才不會遭遇到很多的煩惱。你信佛的人還要修你的心,像佛一樣。因為你的心量很廣大,而且佛菩薩的光照你的心,那麼你得到佛菩薩的加持、賜福,你才能夠有福氣。就是因為你的心跟你的行為已經修正了以後呢,這樣子才能夠跟佛菩薩一樣的得到福份,就像佛一樣的福份。

所以有人說,信了佛以後,我決定是很好的,像我今天修了黃財神法,那明天就要到大西洋城。不是這樣子的!所以我們學佛,是修正自己的行為,跟修正自己的心。因為你的行為跟心已經修正了,那麼你才可以得到佛菩薩的福報在你的身上顯現出來。所以我們可以這樣子講,所謂一念無明,像這種觀念說,信佛,佛一定會保佑我,這個就是「一念無明」。我經常被弟子罵的原因,大概也就是在此。為什麼呢?因為他已經皈依真佛宗,但是他還沒有發財;他已經拜了佛,但是還是離婚,先生還是在外面有外遇;那麼有很多人就因為他把車子開出去,發生車禍以後,他就不信真佛宗了;說不定他出去走路不小心跌了一跤,以後坐輪椅,他也不信佛了。以前我有一個老弟子,是很好的,每一次我到他那裡去弘法的時候,那位老弟子的兒女每一次都會出來招待我的。但是這位老弟子突然得了癌症,很快的就死掉了。那麼這一次我到那個City(城市)去,我怎麼也找不到他的兒女;我就想說就是沒有把他的癌症治好,所以這一頓飯也不能吃了。其實,這個也是「一念無明」!

我們學佛修行很重要、很重要的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修正自己的心!你遇到任何一個挫折、任何一個困難、任何一個災難,你要首先想到,自己有沒有修正自己的心,有沒有修正自己的行為,不能把它怪罪在佛菩薩身上。我聽說在台灣很多的水溝跟河流裡面,有很多斷了手的菩薩跟斷了頭的菩薩,很多很多。聽說他們是賭大家樂賭輸了以後,就回家把菩薩的頭砍斷了。在心理學上講起來,這個叫做遷怒。遷怒就是把自己的憤怒,本來應該自己受的,自己不對的,但是他把它移到別的東西身上,怪在佛菩薩的身上。那麼事實上我們很多人有「無明」的觀念在裡面,錯的一定不是我,錯的一定是別人。誰最不能跟你辯論,到底誰對誰錯呢?那麼一定是後面這些佛菩薩。我跟大家講,我出來弘法將近二十幾年,遭遇到的挫折跟毀謗沒有止境,假如我遭遇一次毀謗就砍一個菩薩的頭,我看雷藏寺裡面的佛菩薩的頭都被我砍光了。這不能怪佛菩薩,要怪只能怪我們自己,可能我的行為有偏差,我的心修得不夠好,我們更要努力去精進。

「摩詞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其中的「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是什麼意思呢?把「根本無明」跟「一念無明」全部空了,全部沒有「根本無明」,也沒有「一念無明」,就是無無明。那麼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你到了最高的境界的時候,將「根本無明」跟「一念無明」都完全盡了、完全滅了。最後一句「無無明亦無無明盡」,那一句盡的意思就是滅,消滅了。

我盼望學佛的人要明白真正學佛的意義,那麼我們就可以真正去修改我們的心,使自己心符合天的心。當你的心跟天的心互相有相應的時候,那麼你將來絕對是可以昇天的。因為密教的法就是把你的心修得跟佛一樣,密教的法就是把佛的種種的智慧跟人的種種的智慧做一個比較,然後再把人的種種智慧轉變成佛的種種的智慧,這樣子去成佛。當你成佛的時候,你就可以明白,原來宇宙的一切現象,就是時空這樣發生的這種現象,你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我們能解釋佛的眼睛,佛眼就好像晴空萬里一樣,一點障礙都沒有。這時候你所看到的,才是真實的宇宙現象,沒有障礙,也完全真實的。這個就可以解釋「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今天解釋這一句話就到此為止。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其實這幾句話當中包含了整個十二因緣。因為「無明」兩個字,就是十二因緣的第一個因緣。那麼十二個因緣的最後的因緣就是老死,老跟死。那麼其中它就漏掉了十個因緣。不過在心經裡面,因為是很短、它句子用得很短,其實它這一句話就是包含整個十二因緣都是空的。在心經裡面這句話當中它祗講一個「無明」跟一個「老死」,其實它就是代表了整個十二個因緣全部都是「無明」,也都是滅的。那麼很簡單就可以解釋了──乃至於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是很簡單就可以解釋。這個解釋呢,就是說根本沒有老死,老跟死都是不存在的,老跟死都是滅盡的。

心經所講的意思,就是把十二因緣滅了,也就是說根本就沒有這個無明,一直到老死的這種現象通通把它消除。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個就是說他本身的靈性,跟他身體的老化,跟死亡是無關的。也就是他的靈性已經進入到最深的意識、最高深的意識裡面,超越了老跟超越了死。他的靈性永遠存在天地之間,也就是等於佛性充滿整個宇宙之間,變成一種不動跟不壤的一種現象。所以人本身的老化跟他的死亡,跟他的法性身完全是沒有什麼關係的,沒有關聯。

一個密教行者禪定進入最高深的意識裡面,也就是進入五蘊皆空,十二因緣通通滅掉的因緣裡面的時候,他的法性身是充滿宇宙之間的,跟娑婆世界的小小色身毫無牽連。那麼在這個境界裡面,也就是把你的這個老化打破了,打破這個老化,也把你的死亡,把你的色身死亡的現象也一樣是打破的。這個時候,觀自在菩薩,他本身的法性身跟他原來的老化和死亡的現象,完全沒有關聯,也是非常自然而且非常快樂的一種現象。我們曉得這個境界就叫做無生。那麼既然是無生呢,就是無死;那既然是無生呢,就不會老化。所以談到無生的境界,也就是講,進入最高的境界的時候,完全把老化的現象全部滅盡。這個境界是非常高深的境界,必須要有很高深的智慧跟法性身的知識,才能夠理解到。所以今天跟大家講這一句,就是無老死,乃至於無老死盡,希望大家能夠體會。

【無苦集滅道】--無苦

釋迦牟尼佛曾經教過我們一種度眾生的方法,這個度眾生的方法叫做清涼度。也就是說你用心去度眾生,但你的心不要太熱。很熱情、很熱情地去度眾生不好。這個就是我們寫文章有一句話講,我的熱面孔貼在弟子的冷屁股上。意思就是我們非常熱心地去度眾生,但是對方根本不理我們,你這個時候會很失望。明明是非常好的佛法要給你,但是你不理我,甚至於給我臭臉看,那我就很傷心啦、很失望啊、很痛苦,這個何必嘛!所以佛他教我們用清涼度,就是說,你去度化他,但是你的心是很平靜的;也就是說不管他到底有沒有接受,總之你去盡了心力去度化他,至於他有沒有接受,或者是說反對,或怎麼樣,你通通不理會,這種度的方法叫做清涼度,這個比較不會痛苦。

所以度眾生的心,要用「空心」去度眾生。什麼是「空心」去度眾生呢?好像是生公說法,頑石點頭。這種度眾生的比喻啊,就是說我把眾生都看成是石頭,我說我的法,管你點頭不點頭。所以說法的精神,就變成說有一萬個人來聽我說法,我就講給一萬個人聽;有一千個人來聽我說法我就講給一千個人聽。那假如沒有人來聽我說法呢?我講給自己聽。這個就是說你根本就以「空心」來說法。所以我現在呢,就是以「空心」來度眾生,以「空心」來說法。告訴大家,你祇要進入這個境界的時候,你就可以超脫在苦之上。這個就是一個方法,就是說,你如何無苦,你到了一個很高的境界的時候,你已經超越了苦。世界上,「苦」事實上是存在的,但是你已經超越了,你就變成無苦的狀態。

我們學佛的人不要有得失的心。對於這個愛啊、恨啊,必須要用平等的心來視之。當我們求得到跟求不到都把這個苦樂都看成平等。把生老病死都看成是一種自然的現象,那麼超越它,進入空裡面,這個時候,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裡面所講的「無苦集滅道」的無苦。我告訴大家,苦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你修行到進了空境的時候,你會把這個苦轉化成為樂。我曾經寫過一偈四個字,就是「享受痛苦」,怎麼,痛苦也可以享受的?但是你進入到「空性」的時候,你真的痛苦會轉成快樂。那麼享受快樂、享受痛苦居然是平等的。這個境界就是無苦的境界。

【無苦集滅道】--無集

「集」字的意義,就是招感的意思。如何來解釋這兩個字呢?其實這兩個字應該是在苦的前面。因為有了集這個字以後,有這個「集」為它的因,那麼才有苦變成它的果。其實招感這兩個字,集這個字,完全就是意念上的問題。

我們講這意念,其實世界上很多事情,完全是因為你的意念,先有了意念以後,你才會產生很多這些以後所發生的事情。

我在問事情的當中,好像我本人在家裡問事情,有很多弟子一走進來,他周圍啊,有護法神跟著的。有很多的護法神跟著他,那我們就知道了,這個人的修行修得非常的清淨,所以很多的神跟著他,守護著他。其實護法神為什麼要跟著我們呢?其實是你本身清淨的修行去感應到護法神,就是護法神他本身知道你是修清淨的梵行,所以他要來跟你。他主動啊!因為看到你身上的光,他要來護持你。

【無苦集滅道】--無滅

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終歸於空。』。我終於想到了,假病用假藥,真病沒有藥醫。同時,這位藍衣人跟我講,你去看藥師懺的第四十六頁,什麼是真正的藥:慈悲喜捨是藥:忍辱柔和是藥:正信三寶是藥;飽食甘露是藥;不動聲色是藥;清心斷慾是藥。我才明白,原來這個才是藥。假病用假藥,真病無藥可以治。

我今天講無減這個「滅」字,也就是涅槃,也就是沒有煩惱,也就是沒有相,也就是聲聞乘、羅漢所追求終、到始終究竟的妙法。這個「滅」的意思啊,就是說你已經進入了完全沒有煩惱、沒有相的世界。這是聲聞乘追求的。但是這個加上一個「無」字,就表示你從一個境界之中醒了過來。你一醒了過來你才知道原來是沒有煩惱的,原來是沒有病的,原來是一切都是無相。所以現在的藥王殿他已經不賣藥。原來真的藥是無形,原來你本身也是無形,原來大家根本都沒有病。你在作夢的時候你有病,但是你醒了以後你還有病嗎?人生本來就是一場夢的,你那個病也是暫時。你假如能夠真正的醒悟的話,那麼你沒有病,也沒有煩惱,也無所有的形象,你就入了滅。你入了滅以後你又醒過來,你就明白人生真正的真理。

現在我在這裡說法,但是我在想,我根本沒有讀過小學,我也沒有讀過初中,也沒有讀過高中,也沒有讀過大學。我以前好像都生過病,但也好像完全沒有生病。我以前好像讀過書,但是到現在為止,我也感覺到好像根本完全沒有讀書。我現在我的感覺是說我現在活著,還是死著,我現在已經不知道。那麼我現在就是做什麼呢?我現在就是已經啊,已經明白生死了。你已經看破一切,你知道你末來路要怎麼走,而且你也決定可以成佛,因為你本身就是佛!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綁著你,沒有任何一件事可以縛住你,沒有任何一個病可以使你的心顛倒。這個就是藥王殿關門的真正原因。

【無苦集滅道】--道(一)

釋迦牟尼佛講四諦法,他主要的意義就是在說,先由自己的念頭去召集來苦惱,就是「集苦」。那麼因為有了很多的苦以後呢,你就想修道入滅。

由凡夫一直走到聖者這個階段這一條的道路,就叫做「道」。

我們今天講的這一個苦集滅道的「道」,這個「道」字是絕對的,是超出善惡、也超出對錯的。

自然,就是「道」。祇要你合乎自然,祇要你一切的生活合乎自然,就是在修行。

假如你不分別的話,那麼你就可以真正的走上了這種宇宙的天心的這種境界。

所以一個行者到了一個非常高的境界的時候,他可以跟日月、跟山河大地同樣的平等心的時候,這一個「道」,就是一個絕對的「道」,會產生出來。那麼這一種「道」才是真正的無上智慧。今天一個修行人修行得到無上智慧的時候,在順境裡面你當然能夠享受那一種順境的一種樂修;同樣的,你在逆境裡面、非常痛苦的環境裡面,你也同樣能夠心平氣和的享受那一種苦。你保持了你的這一種定境的時候,你就永遠處在一種「三摩地」之中。

「道」是什麼呢?沒有辦法去解釋這個字的。能夠說出來的,都祇是接近而已。因為「道」無大小,「道」沒有辦法講它是多大,也沒有辦法講它是多小。「道」根本無形無象。「道」沒有辦法把它形容出來。不能指出一個東西,這個東西就是「道」。「道」沒有辦法講它能夠什麼時候存在啦、什麼時候會消滅啦,什麼時候生啦、什麼時候死。「道」本身也沒有什麼色彩,你也沒有辦法一個畫家把它畫出來說這個就是「道」。我們不能講說釋迦牟尼佛他本身就是「道」;我們也不能講耶穌、老子他們本身就是「道」。

所以釋迦牟尼佛他在講「道」的時候他本身祇是繞著「道」去講,沒有辦法把這個真正的「道」講出來。因為講出來的「道」全部都是接近於「道」而已,而不是真正的「道」。

總之,跟大家講,這個「道」,就是說你已經明白了、清清楚楚了、跟宇宙的意識合一了,這個時候你方可以稱為得「道」。這要靠你自己本身用你的禪定、用你的智慧,一直進入無窮的、無上的智慧裡面,你才能夠體會得出來。

【無苦集滅道】--道(二)

在本來講起來,「道」不是用眼睛可以看的,也不是用耳朵可以聽的,也不是用舌頭說可以用味覺可以覺得到的,不是用鼻子可以嗅得到、聞得到的,不用皮膚可以去接觸到。但是你怎麼可以感應到這個「道」呢?因為「道」祇要在作用的時候,它本來是一個無形、無為而為的,但是只要它有了功用的時候,你就可以感應到。

一就是「道」嘛!你二就是落於兩邊嘛!就有分別。

事實上也是對的。因為你看:是、非、對、錯、善、惡,從古代一直爭論到現代,什麼時候停止過。是非對錯什麼時候才有定論呢?我問大家,我們今天講「道」,什麼是正道?全世界上的宗教都說他是正道的,沒有一個人講他是妖道的。祇有他講別人是妖道。那什麼是正道?很多人都講師尊是邪道,我說那一尊蓮花童子才是邪道呢!我每一次進雷藏寺我都要去看那一尊蓮花童子,因為那一尊蓮花童子好像斜一邊嘛!事實上啊,在釋迦牟尼佛時代,佛教是被認為邪教的。基督教剛開始的時候,耶穌在弘法的時候,是不是邪教,你們自己知道的嘛!到目前為止,天主教在基督教的人來看天主教,認為天主教也是偏的。事實上每一個教剛剛出來的時候,創教都會被傳統的東西批評為邪教。在佛教裡面有談到「正見」這個問題,就是正確的見解。在入世正確的見解講起來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在出世的正見講起來就是苦、集、滅、道。我所看到的這個十法界的這個現象,我所知道的十法界,三惡道是苦;人道是苦跟樂剛好一半一半;天道是樂;四聖界是空,在超過天道的四重聖人的境界是空。

有些人說他的苦行,我喜歡苦行,我就是正道。我說你喜歡苦行你就自以為是正道,那你不如去當畜生,不如你到地獄去受苦,你到餓鬼道去餓嘛,那不是要苦嗎?到地獄去受苦,那不是要苦嗎?所以苦行非道!苦行絕對不是「道」的。那麼你說樂行是道嗎?你到了天上,有十二個侍女服侍你,有最好吃的食物,有很好的色香享受,最好的天衣給你穿,最好的神足飛行。那麼這個樂行是不是「道」呢?樂行其實也不是「道」!因為在那裡的樂行當中,你放逸啊,也就是你的心更容易放逸、更不知道要修行。那麼到底那裡是「道」呢?空是「道」嗎?空是什麼都沒有了,一點苦、一點樂都沒有了。

其實真正的「道」,它是可以顯現「苦」,也可以顯現「樂」,也能夠住在「真空」。太執著於「空」就會失去了「苦」跟「樂」;太執著於「樂」就會忘掉「空」。所以我們行者都是在兩個境界的中間,也就是沒有忘掉「樂」,也沒有忘掉「空」。這個時候的定叫做「空樂大定」。我們在禪定裡面得到了這種法味,很好的法味,但是我們要體會這個法味也是「空」的。所以在「空樂大定」當中,才會出現真正的「道」。

我今天講的是我本身的經驗,也就是說我們並沒有去執著「樂」,也沒有去執著「空」。那麼「道」在什麼時候會出現出來?會產生功用?就是在你忘掉「自性」的時候,在你忘了「自性」的時候,本身的「道」就會自然的充滿。我們強掉苦行絕不是「道」的,因為你用短暫的人間的苦行就想換西方極樂世界的極樂嗎?假如你用苦行的手段來求到這個定境,這是還可以說得過去。但是你不能執著於苦行。苦行祇是工具,並不是「道」。任何一個方法都可以見到「道」。任何一個方法為了見到「道」,祇有到了一個境界,就是忘掉「自性」的時候,你才可以見到「道」。

我今天可以跟大家講,能夠忘掉「自性」的,就是真正的聖人。將來我們真佛宗派裡面會出現很多忘掉「自性」的聖人。不過要跟大家解釋一下,所謂忘掉「自性」,不是蓮嶝法師剛才所說的不認識自己,不是老是執著於小我,而是忘掉「自性」的人,他完全融入宇宙之間,完全是一個大我的形象,明心--明自己的心,見到自己的性,叫做「明心見性」。那麼見到自己的性,不是小我那個性,而是真正宇宙大我的「佛性」。所以忘掉「自性」,就是忘掉自己那個小的我,而去相應宇宙的大我,這一種叫做忘掉「自性」。這個時候你就可以看到「道」,這個時候就「道」與你同在。

【無苦集滅道】--道(三)

這是一個心的問題,大家在思維上,在你的思想上,如何符合於真正的道,必須要用你的觀念去接近於真正的思維。

所以佛法的無上智慧,真正佛法的無上智慧,它就是「道」。你的思維是一種超越你的想法,想念是一種很大的超越,假如你還執著於什麼才是佛法,什麼不是佛法,在那邊執著於兩邊的話,都是很難接近於「道」的。在我本人真正的思維裡面,在我本人真正的思想裡面,天下也沒有什麼「道」好講。總結一句話,什麼都是「道」,也什麼都不是「道」。在我的心中,我講了幾個字--天底下沒有什麼事。在你的心中,也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存在你的心中。我想這樣子也差不多很接近了。

【無苦集滅道】--道(四)

因為「道」字是不能講,所有的「道」是圍著真正的道的周圍,剛才講的真理、無為、名啊、自然啊,其實都是圍著「道」字的。以前中國的老子講過,「道可道,非常道。」那麼直接解釋起來呢,道是可以講的,但是不是平常可以講。

那麼真理是等於「道」的,是沒有錯,真理已經是等於「道」。真佛兩個字,佛就是真理,也就是真真理,就是差不多已經很接近於「道」。所以,我自己的感覺上,我們實修真佛密法,那麼比這個建廟啊,跟這個慈善啊,更接近於「道」。我的意思是說,這個建廟啊,它是接近於「道」的;做慈善也是接近於「道」的;那麼實修「真佛密法」更接近於「道」。

所以我們知道這個「道」字,用嘴巴講出來的這個「道」的真理裡面,必須要用很高的智慧本身去分析跟辯解。我希望我們每一個人修行,都接近於「道」,只要你是接近於「道」的,可講都是佛法。那麼,相反的你背道而馳的,我們就要很注意了,所以我們不能掉入歪道、或者是邪道的陷阱。所以正語的「道」啊,就是能夠用嘴巴講出來的「道」跟文字上寫出來的「道」,大部份來講,都是正直的「道」。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這個才是接近於「道」的。

【無苦集滅道】--道(五)

正當的事業是接近於「道」,那麼不正當的事業是違背於「道」的。

【無苦集滅道】--道(六)

那麼在道家講起來啊,剛才蓮世上師本身所講的--道法自然,越自然就越接近於「道」。禪宗就有講說吃飯就是「道」,睡覺就是「道」,穿衣服也是「道」。那麼研究到最後就變成了,吃得下就是「道」,睡覺睡得好就是「道」。像剛才蓮世上師講,就是講寒暑,很冷跟很熱的問題。在禪宗講起來,就是說當天氣非常熱的時候,你就把衣服脫光,那麼在天氣很冷的時候,你就穿大衣。那麼這個是什麼呢?這個就是「道」。那麼有很多人越尋找,找到最後發覺,這個「道」沒有什麼了不起嘛!就是這個樣子。

其實你要得「道」,必須要有正確的方向、正確的方法。所以在這個禪宗裡面,它有融入自然界的一種味道在裡面,所以才會請出一句很有名的話就是──平常心就是「道」。

你完全沒有煩惱。那麼這世界上有完全沒有煩惱的人嗎?要真正完全一點煩惱都沒有了,可以講很接近於「道」了。

在「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裡面,講苦集滅道,這個「道」字也應該說是屬於正念,正念就是「道」。正念就是不顛倒的這個念頭,就是正念,應該就是「道」。我有一個領悟,也就是說什麼是正念呢?到底什麼是正念呢?不執著的念頭,不去執著的這一種念頭,應該是屬於正念。所以以前佛菩薩曾經指示過我,努力去弘法,但不能執著它的成果。每一件事情你努力去做,但是不執著它的成果,這樣來講,你的念頭就會保持非常的清涼,這樣子才能真正的煩惱解脫。所以我認為不去執著任何一件事情,應該是屬於正念之一。不去執著,你的心就會平靜,就像水面非常的平靜一樣,能夠澄清的照現萬物。應該講起來這就是佛的五大智慧之一,這個妙觀察智的一種智慧。所以呢,今天晚上我所講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苦集滅道,祂在講到這個正念是接近於「道」的,那麼正念是什麼?應該是屬於不執著、妙觀察的智慧.

我們在做正確的禪定的時候,是可以知道這個真相的。我們在修行入三摩地,其中有很多的觀想法跟入定的方法,這個都是要探討這個宇宙的真相來的。你真正的得到正確禪定的修行,在你修行當中是非常重要的;那麼禪定裡面有很多人會有很多的覺受不一樣,就是你的感覺跟接受統統是不一樣的。我本人經歷過有時候你禪定的時候,自己就好像一座堅固的山一樣。其實這個時候,就是跟你身體裡面的這個五大元素之一的「地」互相相應。那有時候你會感到自己的身體輕飄飄,非常的輕飄飄的於虛空之中,好像飛來飛去一樣的。這個時候就是跟你身體裡面的風互相相應的。那麼有的時候,你會看到光,你會看到很多光明的彩色,覺得身體非常的這個熱,看到了光,這個是跟你身上的火相應。那麼有的時候你在禪定裡,你覺得非常的清涼,好像定中有水下來,好像觀世音菩薩這個甘露水,灑在你的身上,讓你感到非常清涼。那麼你的智慧像泉水一樣的湧出來,你進入了一個境界裡面,是非常清涼的。你的身體突然間變的很大,無窮無盡。突然間變得很小,像一粒米一樣。這個時候,就是你的禪定跟你的身體的水互相有了相應。

「真佛密法」是教大家把所有的雜念,全部集中變成一,再把一變成無,當你進入無的時候,你就跟你身體裡面的空相應了。你跟空相應了,你就會進入到宇宙的光海裡面,你所獲得的就是無邊、沒有邊,無盡、沒有盡頭、也沒有止盡,一切都非常圓滿的這一種狀態,就是跟空相應。那麼在這個時候,你只要跟空相應,你就一定能夠得到無上的智慧法流,在這個境界之中,就已經快要接近成佛了。所以我認為正確的禪定,是得到真相的一個最好的方法。那麼你由正確的禪定,你能得到真相,也就是說,由正確的禪定,可以得到「道」的真理。當你追求了真正的「道」的真相,你已經在禪定裡面得到的話,你就懂得什麼叫「無苦集滅道」。

為什麼呢?因為這宇宙的真相,你假如真正的觸摸到了,你就知道這世間根本就沒有苦。既然沒有苦,何來集呢?既然沒有苦業,就不用滅了。沒有滅,何必去追求宇宙的真相呢?既然沒有苦集,那麼就不用滅了;沒有滅,何必去追求這宇宙的真象呢?所以按照如來所說的、佛陀本身所講的,祂講「苦集滅道」這四諦法,完全只是一個方法。按照觀自在的說法,真正你得到了「道」以後,連「苦集滅道」也都沒有了。今天就是師尊能了解到「無苦集滅道」,也所以才能夠自在,這是觀自在講的「無苦集滅道」。佛陀講眾生的相是「苦集滅道」,觀自在講其實是沒有「苦集滅道」的;今天你體會了這兩句話,眾生相是苦集滅道的,那麼眾生相是無苦集滅道的。這樣子你去體會你就知道了。這當中你了解了你就自在了。

所以呢,我看很多眾生都是在「苦集滅道」之中。我不能講說你們大家都是在痛苦之中,我不能這樣子講。其實就是目前坐在我們前面一排也都是在「苦集滅道」之中。很多人也會跟師尊講,難道你就沒有「苦集滅道」嗎?其實有時候也有一點。真正的苦到臨頭的時候,也會覺受到這種苦的力量是非常大的。但是我經常在禪定裡面,馬上把它轉,把它轉掉,為什麼呢?因為我在禪定裡面我就知道了,原來這些痛苦也都是空的。為什麼呢,因為有身體才有痛苦啊!今天我有這個身體,才有這些痛苦加在身上,今天假如我這個身體沒有了,這些痛苦到那裡去呢?我是確確實實這樣想,我經常這樣子想,所有的痛苦是由我這個色身而起的,但是佛叫我們把這個色身要看成空,因為我把這個色身假如看成空的話,你說痛苦何在,就絕對沒有痛苦。就是因為你這個色身存在,你經常想你這個色身存在,所以會有痛苦。今天你色身不存在了,痛苦也沒有什麼可以依靠了,不能附在你這個空無的身上的,我是經常這樣子想,所以才能漸漸的走入自在的這個境界。所以在這個佛陀講「苦集滅道」,祂是講眾生相;那麼觀自在菩薩講無「苦集滅道」,講的是真理。今天就講到這裡。

【無智亦無得】--無智

其實「智慧」這個東西啊,是來對治眾生的迷惑。因為眾生有了迷惑,才須要正確的智慧來對治、來觀察。假如所有的人都已經得到開悟,都成佛了,那麼我們用智慧幹什麼?就是大家都已經是最高的了,既然你是最高了,你不必來觀察了嘛!何須要這個智慧。

所以心經談到「無智」這兩個字,是非常深、非常深的,這不是一般人可以體會得到的。好像我們以後學佛的時候,我們提到五方佛,各主掌了五大智慧。像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啊,這五個大智慧,都是由五方佛來主掌的,這是無上的智慧。

但是觀自在菩薩在真正進入得道的境界的時候,連這五大智慧都不存在的,這個講起來是非常微妙的。那麼難道五方佛的五大智慧都不存在嗎?事實上這五方佛的五大智慧完全是為眾生的迷惑才顯現出來的,假如眾生都已經開悟了,那麼這五方佛的五大智慧也就不須要了。其實我這樣子講大家還不一定能夠清楚明白,我舉三個例子來跟大家稍微談一下。在基督教的聖經裡面,談到剛剛有人類的時候,好像有亞當跟夏娃的時候,他們剛剛在樂園裡面是完全沒有智慧的。那麼完全沒有智慧的時候,是什麼樣子的狀態呢?上帝就把他住的地方命名為伊甸園,就是一個樂園,等於是一個極樂世界。因為沒有智慧,所以他們不會穿衣服,不懂得什麼叫羞恥,什麼羞恥心都沒有。亞當跟夏娃就是因為吃了智慧果,那樹上結的智慧果,就是吃了那個智慧果以後呢,變成有智慧,他們才發覺赤身露體很羞恥的。這個亞當跟夏娃為什麼會被趕出上帝的樂園呢?為什麼會被趕出去呢?因為他們就是有智慧,才會被趕出去。所以我讀了這段聖經以後,我發覺原來沒有智慧才是極樂世界,有了智慧才被趕出極樂。這個例子我講完了。

我再講第二個例子,中國道家老子的思想,他是要所有的人統統都是很笨啊,他希望所有的人類像古時候的中國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最好所有的人類統統不要懂得太多,每個人都傻傻的,每個人一起來就去耕田,去種田,去工作,肚子餓了就回家吃飯;太陽下山了,就回家睡覺,就這樣子就好。老子的思想是希望人類就跟那個baby一樣,那個baby是什麼心呢?他就講說「赤子之心」。就是完全是喜歡的就喜歡,不喜歡的就不喜歡,他們不會講假話,完全表現他的真,赤子之心的那一種真,完全表露出來,從來就不知道什麼叫做假的。

老子的思想,他希望所有的人類都跟赤子一樣的那一顆心,完全表示真心,這個是老子的思想。

那麼我們談談孔子的思想。孔子講過一句話:智慧一出,即有大偽。也就是說孔子講過一句話,就是人一產生出很大的智慧,就有很大的虛偽,智慧出就有盜賊。

愈有智慧的人,對付那些老實人,就用智慧來欺侮那些老實人,就產生了不平等。你看社會上很多不平等的現象,完全是智慧的高、智慧的低,所產生出來的。

智慧一出,反而智慧變成一種障礙,它反而是欺侮善良的人。

觀自在菩薩,祂在禪定之中,祂在進入五蘊皆空的開悟境界的時候,祂說這個世界整個宇宙根本就沒有智慧。事實上大家想一想,假如沒有人類,這個宇宙之間完全沒有人類,那麼智慧從那裡產生,本來就沒有智慧嘛!本來就是空。本來就沒有嘛!什麼都沒有,智慧從那裡產生,智慧根本就是人創造的。所以最高的智慧啊,所謂觀自在菩薩祂領悟到最高的智慧,就是沒有智慧。

這個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裡面所提到的無智。那麼大家從此以後也不要讀書啦、學習佛法啦!反正統統無智嘛,什麼都沒有啦,我們統統不須要啦!其實也不可以。因為你必須因為你心中還在疑惑,你還沒有開悟,你還沒有領悟到真理以前,你必須要學習真正的智慧來開解你心中的迷惑。我講的真正的智慧,不是世界上的這些假的智慧,因為在智慧上有很多是真的,很多是假的;我們學佛是學真正的智慧來解開心中的迷惑,一直到達開悟沒有智慧的境界。這個就是觀自在菩薩在「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裡面最主要講這固「無智」兩個字。所以要了解,重要的解釋在這裡,希望大家能夠領悟。

【無智亦無得】--無得

無得,,就是說,真正你進入開悟的境界,是什麼都没有得到的.,本來是你自己的, 不是外來的,本來就有,這個叫做無得.

菩薩假如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不是菩薩.反過來講,菩薩無有一切相,無智亦無得的時候,衪才是菩薩.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菩提薩埵」四個字的意思是菩薩的意思,那麼「以無所得」,在我們以前談過的,也就是說這個宇宙當中這個原來的自性,原來的佛性,本來就是你自己的,那麼因為是你自己的,你既然明心見性了以後,你還有什麼得呢?這本來就是你自己的,所以你根本就沒有得。所以有一句話講,假如講有所得,就不是菩薩。就是因為無所得,所以你才是菩薩。當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在入甚深禪定的時候,祂最後所看見的,祂所講出來的這個心中心的這個話,也就是開悟的話,就是說一切都無所得;所以心經裡面才有這一句話,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菩薩」兩個字,祂又有解釋的,「菩薩」兩個字,可講這個是大心,一個很大的心。我們眾生的心是什麼心呢?眾生的心是跟菩薩相反的,就是小心。小心的意思不是叫你這個Be careful,而是表示眾生的心是很小的。那麼「菩薩」是說翻譯成為覺有情,就是去覺悟,用自己去覺悟有情的眾生。那麼菩薩祂要行很多的事,如何來證明祂是一個菩薩呢?我們很簡單講了一句話,就是說:你假如還有所得的話就不是「菩薩」,那你假如是一個完全無所得的人,好像是說你一切都是等於虛空的,你的心是一個非常偉大的,等如虛空的心的時候,才叫做「菩薩」。

我們曉得在密教裡面有四無量心,四無量心加起來其實就是一個大心。我們以前常常提到「慈悲喜捨」這四個字,那麼這個「慈」字,慈悲這個「慈」字啊,我們都解釋成給大家快樂。那麼這個悲字啊,就是解決大家的痛苦;那麼這個「喜」字呢?就是永遠歡喜的這樣子去做;最後這個「捨」字,就是把自己所有的一切完全沒有保留的去給予眾生。我們今天來談這個「捨」字,這個「捨」字就是無量捨。我覺得菩薩裡面祂含有這個無量捨的這個精神,是非常非常的重要的。一個人,能夠不只把自己的東西施捨而已哦,他把自己的生命,跟自己所有的時間,完全是給予眾生,不求回報的話,這個就是一個菩薩的精神;這個菩薩的這一個捨的精神跟眾生的這一種心啊,剛剛好是相反。

當菩薩的人是以無所得的心,去行菩薩道。也就是我行了菩薩道以後呢,我並不是求什麼,我是無所得,我並沒有要名,要利、要地位,什麼都不要的,這個才是真正的菩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裡面談到的--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因為你根本什麼都沒有得,你根本不求什麼,沒有得什麼,完全是一種「捨」的精神,給予「慈悲喜捨」這種「捨」的精神,這個才叫做菩薩。所以宇宙的心,本身就是一個大心。那麼到了眾生的心的時候,就變成小心。眾生的心都是有所求,而且是有所得。談到這個心,又想到心內求法跟心外求法。

剛才趙上師他請到什麼是心內求法,什麼是心外求法。我曾經講過,大家在講這個「空性」,講這個「空性」的時候,我不是講了很多很多這個「空性」的解釋嗎?那麼有人解釋「空性」是怎麼講呢?他說反正什麼都是空的,一切都是空的。那麼也就是說天也是空的,地也是空的,眾生也是空的,我也是空的,你也是空的,所有一切有形的物質都是空的,包括什麼都是空的,連陰國也是空的,天堂地獄都是空的。其實這一個說法是錯誤的。為什麼是錯誤的呢,因為這就是「頑空」。這個佛法裡面講的,這個「頑空」很難解釋,是頑固的空。假如你認為宇宙之間全部一切都是真空的狀態,一切無所有的話,那麼連陰國啊,天堂地獄都沒有了,這是不合乎佛法的。

那麼又有人解釋「空性」怎麼解釋呢,他是講說:這一切有形的物質,好像山河大地啊,房子啊、車子啊、這個地球啊、星球啊,將來都會壞掉,成、住、壞、空,這一切都會壞掉的,這一切都是空的。他講說,只有這個心靈的世界才是真的,心靈的世界才是實有的,這個講法也是不對的。因為宇宙的真理是一,是一種絕對的,宇宙的真理是絕對的,怎麼分成一個是空、一個是有呢?有形就是空,無形就是有,這個也是不對的。所以這一方面「空性」的解釋也是不對的。

那麼有人講說,理它什麼空不空,理它什麼有不有,反正你不要講空,也不要講有,就是不管它。不用意念在空或者有之間,你就可以得到「空性」。好像是說人家講這個什麼是空,什麼是有,什麼是有,什麼是空,統統不理它,也就是不去執著空或者有,完完全全景不理會,這樣就能夠把「空性」顯現出來。也有這一種講法。但是這個也是不對的,因為你說你不要去理會是空的啦,還是有的;不理它,其實你不理它已經是在理它了。你一天到晚想說我不理你,我不理你,其實就是在理他了!既然不理他,為什麼天天在講他?不理他,我不理你啦,我碰到你說哦,我不理你了,其實你就是在理他了,那麼這個也是行不通。

趙上師剛才講的很清楚,因為啊,你所謂的山河大地統統是空的,或者是說這個無形的世界才是真的,有形的世界是空的,或則是說完全不理它的這一種,都是在心外面做事情,全部都是指著外面的,你沒有想到你自己,真正的「空性」,是自性空。真的,外面的不用你去管,你空了自己,才能夠找到真正的「空性」。這個就是不向外求,向你自己的自性去體會去空,這個叫真正的「空性」。所以做為一個菩薩,並不是祂的心大到跟宇宙的心相比,而是祂自己的無形的心,你自己空了自己的時候,一切無所得的時候,就已經是菩薩了。菩薩的「捨」啊,是完全沒有為什麼自我的,絕對沒有,這個才是真正的體會到「空性」。所以菩薩當然是以「無我」做為祂的基礎,無我才能得到自性空。這裡所講的「空性」,並不是講宇宙、也不是講外在的,也不是講心靈的,完全講自己空了自己的自性。所以這個「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一部開悟的經典,它是非常偉大的。菩薩的偉大也並不是我們眾生可以真正去了解的,富你真正成為一個菩薩的時候,你才能夠了解菩薩的心,期望大家都能夠做一個真正的菩薩。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窒礙

這個佛法是講懺悔的,懺悔叉叫做「懺摩」。那麼這個就是在心經裡面就提到的「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這個也可以講,依這個很大的智慧,從不好的婆婆世界,一直到達清淨的世界。因為是依照大智慧的緣故,所以心裡面就完全沒有障礙了。所以我們學佛的人,自己做了什麼事情,其實心裡上自己是知道的。你有了好像做了身、口、意業,你自己心裡明白,那麼你的良心會不安,那麼你心不安,你心裡面就有障礙了。那麼我們由這個大智慧的佛法到達了清淨的彼岸的時候,因為有了清淨的彼岸,你心裡面完全清淨的原故,你的心就完全沒有障礙。那麼這就是我今天我要講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裡面的--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這個懺悔非常的重要,這個罪啊,所有的罪啊,完全是我們的心先開始的。你嘴巴講的一些話,就是你的心叫它講的,你才會講那一些話。你這意念所想的,就是你心裡面來控制意念,所以使你的意念想出這些東西出來。那麼你身體的行動是因為你的心來控制你身體的行動。所以你身體的犯罪、口的犯罪、意念的犯罪,完全由你的心來控制。所以這個懺本裡面講,你要至心的懺悔,就是用你全部的心,什麼是至心的懺悔呢?就是用你全部的心去做懺悔。我們在做懺悔的時候,是要你全部的心,全部要發露的,而不是說我今天來拜大悲懺,我只懺悔我的罪惡三分之一,我還留有三分之二的罪,以後還要再犯。這個是沒有用「至心」啊,沒有完全、全部的心去懺悔。假如不是用全部的心去懺悔的話,那是沒有用的。這個佛菩薩諸尊祂知道的,祂知道我們本身用至心的懺悔了以後呢,那麼在你的身心,你的心完全是清淨的時候,你想一想,你自己的夢一定是清淨的夢。所以今天在這裡跟大家強調一點,假如,你的夢境不祥,你的夢境裡面不是很好的,告訴你--趕快懺悔!

我再跟大家強調一句,有人跟我說:他做的都是對的,但是晚上他做的夢都是不好的。告訴大家,我現在很鄭重的告訴大家,這就表示你過去世,不管你現在世做得多好--一個完全清淨的行者,他的夢一定是清淨的。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這個「罣礙」兩個字,它的意思是說,我們的無明,我們所有的無明思想、想念啊,把真正的真性--「佛」的這個真性給它遮蓋住了。那麼觀自在菩薩呢,祂就是把這個無明,整個遮住真性的東西全部去掉了以後,祂看到原來的佛性,也就是把所有的障礙都看成沒有了。因為,所有的障礙都已經沒有了以後,那麼,聖者這個開悟的「心」,就不會有所恐怖。

「觀自在菩薩」祂教我們的,是這個樣子:你只要把無明統統棄盡了,看見你自己的佛性,你就不會有恐怖。這一點開悟的人他都知道的,根本就沒有恐怖。只有我們眾生,因為還沒悟到真理,所以日日生活在恐怖之中。有很多人是很害怕生病的,其實,我自己也是很害怕生病的,我是很怕這個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癌症、AIDS啊!我什麼都怕的!但是你要想得開,為什麼要叫你想開?因為,總有一天你這個身體不是你的,這個身體是會壞的。你把你的身體看成會壞、會死的東西,那麼這些病,只有因為你存在才會有病,當你不存在,這個病也就沒有了。

一個生死能夠觀破的人,大部份也可以把他這個病觀破的。我常常講,在父母沒有生你以前,本來就不存在的;當你死亡的時候,你也是不存在了。這中間的所謂存在,不過只是夢幻而已。能夠這樣子想,就能解掉病的苦厄。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裡面所談到的--「無罣礙故,無有恐怖」,是按照這樣子來解釋。當「心」獲得真理的時候,它將是永恆的。那麼,物質的東西,都是會失去的。物質的東西,假如一切都不存在的時候,那麼一切的罣礙,也就統統都沒有了。當完全沒有這個佛菩薩的時候,那麼也就一絲一毫都不必恐怖了。所以,有一句話講得非常好,你執著什麼,你就恐怖什麼。希望大家仔細的思量。

遠離顛倒夢想

「遠離顛倒夢想」--「顛倒」這兩個字的意思是,就是把這個「真」的就看成「假」的,那麼把「假」的就看成「真」的,這就是「顛倒」的意思。

那麼,「夢想」兩個字的意思呢?很簡單的,就是說,我們都始終把種種的得失,「得到的」跟「失去的」,當成一種妄想。每一個人都有很多、很多的這一種妄想,也就是說,好像如同做夢,想要得到夢中裡面的東西一樣,這樣子的夢想。

那麼再解釋「遠離」,就是--它根本就是沒有,已經離開了,跟這個「顛倒夢想」已經離很遠了,也就是已經離開了,等於就是沒有了「顛倒」跟「夢想」。

在「顛倒」上面,我們很容易可以舉出很多的這種例子,來證明我們世人所有的看法、想法,甚至於他所希望得到的,都是一種「顛倒」。

「心經」裡面所謂的:你先有了「罣礙」,那麼有了「罣礙」以後呢,就會有了「恐怖」;那麼有了「恐怖」以後呢,你就會有「煩惱」;那麼有了煩惱,他所做出來的事情往往就是「顛倒」跟「夢想」。

所以我們修行人,是真正去腳踏實地、去實修的人,任何的事情,到我們的面前,我們都把它看成無事。認清所有一切世間的真相,你認清了所有的真相的話,就不會「顛倒」。我們沒有得失心,就不會去夢想。我們順其自然,隨緣地過日子,假如你能這樣子做的話,就是真正的遠離了「顛倒夢想」。我們曉得「觀自在菩薩」,祂開悟的時候,心中就沒有一切的恐怖了,那麼,既然沒有一切的恐怖了,就遠離了顛倒夢想,希望大家能夠體會。

究竟涅槃

心經裡面有「究竟涅槃」四個字,那麼這個「涅槃」,不是說「究竟已經死了」,不是這個意思。「涅槃」兩個字的解釋很難,事實上「涅槃」兩個字真正約含意,可以講成是「覺悟」。但是「覺悟」這兩個字太普通了,好像又不合於「涅槃」的意義,那麼,也可以請是--圓滿的覺悟。其實,在如來的教化裡面,祂講這個「涅槃」,包括了四個含義,也就是有四種「涅樂」。

第一種涅槃就是「自住清淨涅槃」。這一種涅槃,我們在佛法裡面就稱為是「理具性的涅槃」,就是:用道理來講的,比較講起來是這個樣子,是具有一種比較廣義的道理的涅槃。所謂「理具性的涅槃」,就是這個無我、無人、跟無法,這個是完全自己清淨、別人清淨、整個法界清淨,整個統稱為涅槃的世界。這個可以請是一個開悟者,開悟的聖者他看這個世界,那根本是一種涅槃的世界。為什麼呢?因為他認為他自己本身是空的,那麼眾生也都是空的,整個宇宙的現象也都是空的,那麼既然全部都是空的,就等於是一個涅槃--完全寂靜的世界。剛才蓮世上師講到,眾生因為要名、要利,所以他就有煩惱!那麼在一個聖者的眼光之中,既然沒有我、也沒有你、也沒有眾生、沒有宇宙當中所有的「法」的現象,連宇宙的現象都沒有了,一切都是空寂的世界的時候,請問:名利的煩惱在那裡?根本沒有!這一種涅槃的狀態,叫做「自性清淨的涅槃」。

第二種的涅槃叫做「有餘涅槃」。很簡單的解釋「有餘涅槃」,就是在心靈上你已經清淨了,但是你色身的痛苦,你身體的痛苦還沒有解除,這個就是有餘的涅槃。

心靈上已經解脫了,但是肉身還是沒解脫,還是有病苦,一病起來,你就不自在,就起煩惱心,還是沒有辦法把剩下的煩惱消除掉。

還有一種就是「無餘涅樂」。「無餘涅槃」就是剛才「有餘涅槃」的更進一步,也就是說你的心靈上已經解脫了,包括你的肉身也沒有痛苦,你的生死也已經了了。那麼這個就很難,當我們在修行的人,要進入真正的--你的心靈解脫,跟你的肉身全部通通解脫的這種圓滿的狀態,就叫做「無餘涅槃」。

我們曉得我們這個肉身就是痛苦的根源,你沒有這個肉身就不會有病,就不會有八苦;這個肉身,就是完完全全真正痛苦跟煩惱的根源。有身體才會有病,沒有身體就絕對不會有病,但是要進入這個「無餘涅槃」,就必須要把這生病苦化為空。記得以前白教的祖師--密勒日巴,他的弟子拿毒藥給他吃,他吃了毒藥以後,全身非常痛苦,他曾經把這個痛苦轉移到門檻上面。他以前的岩洞有一個門檻,有一個門,當他把自己的這些痛苦排除出去,轉移到門檻上的時候,整個門檻全部都震動,而且通通都裂掉,這個方法就是「轉移」。能夠把自己肉身的痛苦,轉移到沒有生命的物質身上的這種方法,是很特別的,這是一種轉移的一種方法。

所以非常高等的瑜珈師,他可以把自己的肉身轉移成為火、成為水、成為風、成為大地土,轉移到最後成為一種「空」的境界。能夠把自己肉身的痛苦轉移成為地、水、火、風、空的這一種現象,就等於是說他的心靈已經解脫了,包括他的肉身也可以解脫了。這一種「心」跟「色」完全解脫的現象就叫做「無餘涅槃」。現在的行者,能夠進入「無餘涅槃」的,真正講起來是非常少非常少。

那麼,最後一種涅槃叫做「無住涅繫」。「無住涅槃」,其實應該講起來叫做「不入涅槃」。當行者已經沒有煩惱了,也沒有生死,他可以進到一個「無餘涅槳」裏面,但是他不要,他還是要在婆婆世界,用大慈大悲的心去度眾生,他可以把痛苦轉移掉的,但是他不將他的痛苦轉移掉,還要享受這些痛苦,他喜歡痛苦,他喜歡窮,他喜歡頭痛、腳痛、腰痛、胃痛、心臟痛。他為了要度眾生,所以他必須要瞭解眾生的痛苦,他希望眾生的痛苦全部在他身上。所有的修行的人都是為了到西方極樂世界,因為看到「極樂」這兩個字他就要去的。他說,全部都是快樂嘛,自己的快樂嘛,我當然要去了,我不去,別人快樂我痛苦呀!那麼就有這樣的證悟者。又有那樣子的證悟者,他不去極樂世界,他要到極苦世界,他要去享受痛苦,他要去蒙不白之冤,反正世界上所有的冤枉通通給我好了,那麼,他會不會有煩惱呢?會不會有病苦呢?他已經學會了一切都無所謂,煩惱就是菩提嘛,痛苦就是極樂嘛,這種境界叫做「無住涅槃」,簡而言之,這個叫做「不入涅槃」。

所以你學佛要學到不是沒有煩惱、不是沒有痛苦,而是能對於所有的煩惱,對於所有的痛苦通通沒有感覺。不過,這個沒有感覺不是麻木,絕對不是麻木,不是說:反正罵我的已經那麼多了,再多幾個罵我也麻木了,我這個皮已經被打得很厲害,再痛幾下也無所謂了,不是這個麻木的。而是一種超越,你是把所有的煩惱跟痛苦都在你的身上,但是你已經超越了煩惱跟痛苦,不但把煩惱痛苦超越了,又要把煩惱痛苦看成無,也就是看成完全沒有。剛才講的不但超越它、不但看破它,最後、最終的還要享受它,這個就是「無住涅槃」跟「不入涅槃」,也就是「究竟涅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